努力了600年,毀於一旦,為何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失敗?-九游会j9

努力了600年,毀於一旦,為何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失敗?

基督教誕生後,就在阿拉伯半島地區大力傳播。但在公元7世紀,由於伊斯蘭教的興起以及迅速傳播,基督教幾乎在半島消失。那么,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基督教在阿拉伯地區遭遇如此失敗?

一、基督教在阿拉伯地區的傳播

耶穌復活並升天后,他的門徒們開始建立教會。起初,門徒們首先向地中海一帶的猶太人傳教。根據聖經,早期基督徒幾乎全為猶太人,以至於羅馬帝國認為基督教就是猶太教的一支。

耶穌門徒中有個重要人物——保羅,正式這個保羅開啟了阿拉伯地區傳教的序幕。聖經上說,保羅曾數次前往阿拉伯地區傳揚福音。不過,他似乎也未深入阿拉伯地區。基督教進一步傳播是由門徒聖多馬和其徒弟阿戴完成的。尤其是阿戴開啟了兩河流域基督教的傳播。

根據傳說,基督教在1世紀已經越過阿拉伯沙漠傳入印度。但是阿戴卻不完全是傳說中的人物,他有自己的傳記《阿戴論》,大致成書於390—430年之間。書中介紹了阿戴如何在當地建立教會以及他的弟子亞該的故事。

阿戴與亞該建立的教會具有強烈的猶太色彩,因為阿戴本身就是個猶太人。1909年發現的《所羅門頌歌》是一部非常古老的書,該書進一步證實了《阿戴論》的真實性。

因此從早期文獻看,阿戴確實是在阿拉伯地區建立教會的先驅。然而,到了亞該領導教會期間,他們遭遇當地官方的宗教迫害,很快亞該被打斷雙腳,不久後死去。此後,在阿拉伯地區基督教傳教時代即告一段落,開始進入“教父時期”。

努力了600年,毀於一旦,為何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失敗?

(古代教父凱撒利亞的巴西流)

在教父時期,阿拉伯地區逐漸形成了三大教會,分別為安條克教會、亞歷山大教會和埃德薩教會,安條克教會約在公元40年左右建立。使徒保羅、彼得、巴拿巴都曾在此宣教,安條克這座城市實際上位於敘利亞境內。1世紀末2世紀初,這裡的教會組織逐漸完善,出現了主教、長老和執事等職分,這為其他教會提供了範式。依納爵主教時期,教會體制更加成熟,主教的權威也得以確立起來。

然而,安條克不僅受到希臘文化的影響,也受到猶太文化的浸染。實際上處於多元文化環境中,教會成員的來源與背景很複雜,因此很容易形成異端神學思想,例如諾斯替幻影說、基督受造論以及獨一神論等。

安條克教會曾一度統管敘利亞、耶路撒冷、兩河流域等東方行省的教會。但在431年,賽普勒斯教會首先分離出去,451年,耶路撒冷宗主教區也分離出來,並在地位上與安條克教會並列。後來,隨著一性論在敘利亞的發展、聶斯托利派的遷移以及來自君士坦丁堡教會的相爭,安條克教會漸漸失去了其宗教地位與影響力。

努力了600年,毀於一旦,為何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失敗?

(安條克)

除了安條克外,還有埃及的亞歷山大教會。這個教會興起的時間相對安條克教會要晚一些,但是約在3世紀,亞歷山大教會就發展為最為重要的神學中心之一。然而,其神學觀念屬於異端派別的一性論,這種神學觀點將在5世紀後長期影響著阿拉伯地區的基督教信仰。

451年迦克敦公會議後,一性論被定為異端。他們於是與君士坦丁堡教會分裂並逐漸走向科普特民族化道路。

埃德薩城位於幼發拉底河上游的東岸,緊鄰敘利亞,還是古奧斯若安王國的首都。它位於羅馬和波斯兩大帝國中間。正是由於地處特殊的位置,該城市飽受戰亂之苦,居民成分也是複雜多樣,所以呈現出多元文化的價值取向。因此,基督教在該地區的發展與別處大不相同。

如前所述,阿戴一直以來被認為是該地區教會的創始人。不過根據史料,埃德薩教會早期基督徒並非正統派,而是一直充斥著異端,並且正統思想在這裡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進來,且只形成了一個小派別。

努力了600年,毀於一旦,為何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失敗?

(尼西亞會議)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地理位置以及本土化、東方化而帶來的異化結果。因此,埃德薩教會與正統教會存在較為強烈的疏離感和矛盾。不過,安條克教會從2世紀起,就致力於在埃德薩樹立正統派的權威。

412—435 年,代表正統派立場的拉布拉出任埃德薩主教,成為正統教會試圖控制埃德薩的最後一次嘗試。但在5世紀後,埃德薩教會雖然仍由安條克派的主教領導,可是其內部已有分裂,且裂痕無法消弭。最後,埃德薩教會逐漸衰落下去。

二、大公會議與政治考量

基督教建立後出現了不少神學爭論,比如三一論和基督神人二性的爭論等,也出現了一些影響較大的異端,如阿里烏派、涅斯托利派、一性論等。在5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涅斯托利派引發的神學爭論更是導致東方各教會的分化。從此,正統派、涅斯托利派、一性論竟然出現三足鼎立的局面。

為了實現教會合一,在拜占庭皇帝的主持下召開了三次大公會議,分別是尼西亞會議(325年)、君士坦丁堡會議(381年)以及迦西敦會議(451年)。然而,就這些會議召開的目的和效果來看,都不是很成功。因為每次達成的合一局面,都在會議後喪失殆盡。之所以出現這種情形,不僅是因為神學立場的不同,更多地則是出於統治者的政治考量。

318年,羅馬帝國東部的亞歷山大城發生了一件事,驚了整個羅馬帝國。原來是有一些人因為神學觀念方面的爭執,於是在大街上尋釁滋事,結果引發了一場大混亂。參與這事的百姓情緒激動,難以控制。經過調查,人們發現這次事件背後的慫恿者,為亞歷山大教會主教亞歷山大和教會長老阿里烏。

有趣的是,這二人相互指責對方為異端。鬧到這個地步,君士坦丁皇帝認為很有必要出來干預這些爭論了。於是在325年,由他親自主持並參與了尼西亞會議。會上宣告“基督是神”,毫無疑問,阿里烏派受到打擊,後來還被逐出教會。

(君士坦丁皇帝)

君士坦丁皇帝其實並不是想樹立正統信仰,而是想通過教會信仰的統一,來樹立他自己在教會中的最高權威。正如他曾經說過的:“我的意志必須貫徹”。

由於基督教當時發展很快,因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會管理體系,這有助於完善帝國的行政管理。如君士坦丁皇帝曾將1800名主教分配到帝國各個省份,按照各省區建立教區,這樣有利於他有效地控制這個龐大帝國的精神生活。

對於阿里烏派,皇帝搖擺不定。因為阿里烏派曾支持君士坦丁的政敵李錫尼,因此尼西亞會議的召開,不僅是神學問題,還有政治考量。另一方面,羅馬帝國軍隊中充斥著大量的哥特人,而哥特人大多屬於阿里烏派,君士坦丁皇帝對此也有所忌憚。於是,在尼西亞會後不久,為了重新得到阿里烏派的支持,君士坦丁又放逐了大主教阿塔納修,因為他堅定地持守反阿里烏的思想,這就與皇帝的路線背道而馳了。沒過多久,阿里烏主義者再次興起,並在帝國各個領域施展影響力,導致以後的神學爭論局面更加複雜。

努力了600年,毀於一旦,為何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失敗?

(阿塔納修)

三、君士坦丁堡公會議後爭論繼續

尼西亞會議沒有解決所有的爭論。比如沒有解釋聖父與聖子的區別,而對於聖靈則又幾乎未有涉及。會議結束後不久,撒伯流(另一異端)高聲歡呼他們的觀點勝利了,阿里烏派繼續保持不滿,教會內外充斥著爭辯和騷亂。甚至在人們兌換銀錢或者購買麵包時也會參與到神學爭辯中。

332年,在阿里烏派的壓力下,君士坦丁一世皇帝改變信仰立場,不僅復位阿里烏,還放逐了堅決持守正統信仰的亞歷山大大主教阿塔納修。

341年,一些對尼西亞信經持異議的主教在安條克通過了另一部信經——安條克獻堂禮會議的第二信經,這群人後來被稱為“半尼西亞派/本質相似派”。

而遭到放逐的阿塔納修此時卻得到了西方羅馬主教的支持。這樣,贊成尼西亞的一派便和西方教會站在了一起,共同反對東方教會的立場。342年,亞歷山大的尼西亞派與西方教會在薩迪卡的索菲亞再次召開大會,但雙方與會代表因為對“位格”、“本質”等神學概念存在理解方面的差異,最終分道揚鑣。大會雖然結束了,但是東西方教會卻徹底地走向了分裂。

努力了600年,毀於一旦,為何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失敗?

(尼西亞派)

4世紀中葉,君士坦提烏斯登基,面對分裂,他倒是想重新統一教會,但是他卻站在阿里烏派的立場上,多次下令教會譴責阿塔納修。皇帝都是阿里烏派,那這一派肯定得勢,那些年中,阿里烏派的勢力達到極盛。373年,阿塔納修去世,捍衛正統信仰的任務落到了後繼者身上,他們便是卡帕多西亞三教父。

與此同時,曾經盛極一時的阿里烏派自身突然分裂,其把持的教區逐漸被尼西亞派奪回。

迪奧多西一世時期,他能認識到阿里烏派帶來分裂的危險,因此一改前任皇帝的寬容政策,努力清除多神教,罷免阿里烏派主教。381年,迪奧多西一世召開君士坦丁堡大會,會上不僅重申《尼西亞信經》,另外加上“基督是真人”的宣告。但這又引起另一個重要人物的憤怒,他就是亞歷山大主教區利羅。他是堅定的一性論者。

(亞歷山大主教區利羅)

君士坦丁堡大會大大提升了君士坦丁堡教會的地位,卻使得亞歷山大教會的地位遠低於君士坦丁堡,又使得亞歷山大主教區利羅倍感屈辱。因此,君士坦丁堡大會雖然表面上達成一統,可實際上,還是暗藏著分裂的暗流。終於,在428年,一位叫聶斯托利的君士坦丁堡主教,在聖誕節的演講中引發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危機。

文史君說

在428年聖誕節的清晨,聶斯托利提出瑪利亞是“生基督的人”。他意在表明基督既是上帝也是人。很快,這個宣告便遭到亞歷山大學派區利羅為首的一性論派的群起攻之。隨之,亞歷山大教會與安條克教會便針鋒相對,後來雙方乾脆相互開除對方的教籍。鬧得如此不可開交,最後還是皇帝出面,於451年再次召開宗教會議——迦克墩會議,採用折中的辦法,結束了長期的爭論。

但是,分裂還是沒能避免。迦克墩會議後,一性論者更加怒不可遏,他們甚至不理會羅馬政府,推選出自己的主教來。從此,東方教會陷入了長期分裂。而教會的分裂還帶來帝國的分裂以及統治的弱化,後來再也無力抵抗外來勢力。

參考文獻

郭瑞:《前伊斯蘭時代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島的傳播》,西北大學,2019年。

吉文鑫:《拜占庭-阿拉伯雅穆克戰役再考察》,東北師範大學碩論,2023 年。

潘玉英:《論7-8世紀阿拉伯與拜占庭對地中海霸權的爭奪及其時代意義》,東北師範大學碩論,2008年。

梁旺兵、石滄金:《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發動對外擴張戰爭的原因》,《甘肅社會科學》1999年論文輯刊。

(作者:浩然文史·石頭)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路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