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西郡:秦朝時期,西漢時期,東漢時期,三國時期,西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九游会j9

隴西郡,至隋唐行政區劃,秦漢時轄地範圍較大,一度包括今天水、蘭州等地區,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地處上游,地理位置很重要,必爭之地。時郡治在(今甘肅省南),三國時後遷到襄武縣(今甘肅省東南),唐時改郡為,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郡治襄武縣保留了隴西之名,成為隴西縣。金、元時改名,民國後改名隴西縣。漢時,天水脫離隴西郡。李白、李淵、李廣均出自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隴西郡
  • 別名
  • 行政區類別:郡
  • 所屬地區:中國西北
  • 下轄地區:縣、、邸、、、、
  • 政府駐地
  • 方言中原官話隴中片
  • 著名景點:,
秦朝時期,西漢時期,東漢時期,三國時期,西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

秦朝時期

據《後漢書·西羌傳》記載,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年),秦滅,於其地置隴西郡、北地郡二郡。隴西郡,因在(南段別稱,為和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郡治在(今甘肅省縣南)。
隴西郡地圖
秦統一中國後,實行,分全國為,仍置隴西郡,治所未變。轄縣不詳,近人《》考證21縣,為、西縣、蘭乾縣、略陽縣、縣、、邸、、、、、襄武縣、、、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相當於現在的蘭州市、定西市、天水市、一部和臨夏一部的總和(《西漢政區地理》)。為當時右拒、左護鹹陽之要郡,兵家必爭之要地。

西漢時期

西漢隴西郡,治所。漢武帝三年(前114年),分隴西郡一部分置。隴西郡轄地11縣,元始二年(2年)53964戶、236824人。11縣是:狄道,(今天水市區西南),(今南),氐道(今西北),首陽(今東北),予道(今岷縣西南上游),大夏(今西北),羌道(今西南),襄武(今東南),臨洮(今岷縣),(今禮縣)。屬部。

東漢時期

東漢隴西郡,治所,仍領11縣,原領狄道、、襄武、首陽、安故、大夏、氐道7縣,分襄武縣新置(今西南),袍罕、白石2縣劃入郡;撤銷予道,另置(今),屬涼州部。東漢時期,反覆叛亂,人口銳減,治所曾遷至襄武縣,後又遷至狄道。永和五年(140年)5628戶,3萬人。漢末併入雍州,屬雍州。

三國時期

三國時期屬於魏國,魏國初設定,屬,後秦州併入,屬雍州,郡治遷至襄武縣(今東南),轄地縣數目減少。

西晉南北朝時期

西晉時只有四縣:襄武、(今)、臨洮(今岷縣)、首陽(今東北),三千戶。屬秦州。
十六國前趙、後趙時,隴西郡仍領四縣,仍屬秦州。前秦改屬河州。領三縣。屬涼州。屬雍州。 西秦復屬秦州。
北魏屬渭州。、北周因之。北周隴西郡領襄武、渭源2縣。

隋唐時期

隋開皇三年(583)廢。(607)復置隴西郡,治襄武縣(今東南),領襄武、、(今)、長川(今秦安縣東北)、渭源5縣。
唐(618)廢郡改置渭州。天寶元年改渭州又為隴西郡。仍治襄武縣(今隴西縣東南),領襄武、隴西(今西北)、彰縣(今漳縣)、渭源4縣。屬隴右道。(758年),唐朝最終改隴西郡為渭州,隴西郡之名從此消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