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漢末年諸侯反對(討伐),當時以函谷關為界,以西稱關西(比如長安),以東稱關東,諸侯的領地大都在其東北,東南,統稱關東軍。 基本介紹 中文名:關東軍時間:公元190年消亡方式:解散名字由來:地處關東地區存在目的:討伐董卓 中國東漢末年以袁紹為首的數路(《》中為十八路)諸侯反對(討伐)董卓的軍隊,歷史上稱為“關東軍”。——《(上)》第148頁第二段最後一行。(遠方出版社出的,主編烏蘭其其格。)當時以函谷關為界,以西稱關西(比如長安),以東稱關東,諸侯的領地大都在其東北,東南,統稱關東軍190年,太守詐稱以京師三公之名向各地發,陳述董卓的惡行,聯絡各地州牧、刺史及太守討伐董卓,共有十一路地方軍加入,,共推袁紹為盟主,史稱“關東軍”。董卓為了迴避其鋒芒,於是挾持漢獻帝、強遷居民,遷都到長安,並火燒舊都洛陽。其間,關東聯軍只有、曹操二人真正出兵與董卓對戰,但因持久力不足而退,而關東軍也隨之解散。此後,群雄紛紛割據一方,互相攻擊。董卓遷都後,自封為太師,繼續掌控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