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指揮使

都指揮使:由來,職能,-九游会j9

都指揮使,官名,五代始用作統兵將領之稱。唐末有行在都指揮處置使,為臨時差使。五代稱統帥為都指揮使。宋、步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與各軍皆以都指揮使為長官。遼與、金殿前司、京城與諸總管府皆有都指揮使。《·後梁均王乾化四年》註:“此都盡統,非一都直指揮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指揮使
  • 所在衙門:都指揮使司
  • 性質:明代各省最高軍事負責人
  • 品級:正二品
  • 隸屬:大都督府
由來,職能,

由來

元置各軍都指揮使與兵馬指揮使司,、副都指揮使等官。明置於各地,以為常設統率機構,簡稱,長官都指揮使為地方最高軍事長官,屬朝廷五軍都督府。明京衛與外衛並置,有指揮使等官。
侍衛軍副都指揮使印

職能

都指揮使司是中國明朝設立於地方的。
,廢元樞密、平章、、總管、萬戶諸武官號,統兵五千人者授指揮,以下、、、小旗不等。度山川形勢,分設。大致五千六百人為衛、千人為千戶所、百人為,官兵均世籍。
三年,升杭州等八衛為。五年,設親王護衛,統諸王府護衛。八年,改在京留守都衛為留守衛指揮使司,諸外都衛為,初設十三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六年定天下,總計十七,留守司一,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千戶所六十五。其後沿革,設廢不一。
都指揮使司初隸屬於,洪武十三年, 丞相謀反,廢中書省,因析大都督府為五,分統諸軍所。
皇陵所在各置衛,不隸指揮使司。
皇帝上二十二衛,稱親軍指揮使司(錦衣衛即其中之一),不隸五都督府。
明初,都指揮使與、並稱,同為。年間,皇帝,多聚宵小之徒,俱充以軍職,遂為世所輕。清撰《》,稱“內之部科,外之、,彈壓,如贅疣,弁帥如走卒。領敕於兵部,皆跽,間為長揖,即謂非禮。至於末季,軍士,雖一可役使之。積輕積弱,重以隱佔、虛冒諸弊,至舉天下之兵,不足以任戰守,而明遂亡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