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車騎將軍
- 拼音:chē jì jiāng jūn
- 所屬:中國古代的高級將軍官名
- 性質:重號將軍
- 始置時間:西漢
- 掌領:車騎士
歷史沿革,總括,西漢時期,東漢時期,三國時期,職責,地位,官署與屬吏,歷任將軍,
歷史沿革
總括
“將軍”之稱,始見於《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文曰:“豈將軍食之而有不足?”但此時尚未成為正式職官名稱。在春秋戰國時期,將軍為統兵作戰時主帥,為了區別地位的高低、責任的主次和輕重,有正副上下之分,這時的將軍還不是固定官職,沒有固定的爵位和等級,直到西漢才正式定為官名,並有一定的爵位和等級。
漢陽陵館藏“車騎將軍”印

“車騎將軍”最早見於《史記·傳》,文曰:“(灌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郎中騎兵東屬相國韓信,擊破齊軍於歷下,所將卒虜車騎將軍華毋傷及將吏四十六人。” 後又“以車騎將軍從擊破燕王臧荼”、“以車騎將軍從擊反於代”、“黥布反,以車騎將軍先出,攻布別將於相,破之”,此時的“車騎將軍”,應是戰時臨時受命的軍隊將領,還不能說是固定官職。
“車騎將軍”正式以固定官職出現,應在漢文帝前元元年(公元前179年),《史記·文帝紀》載孝文元年十月“壬子,遣車騎將軍迎皇太后於代”。《》曰:“車騎將軍,漢文帝元年,始用為車騎將軍。”後來漢武帝為霍去病專設一——驃騎將軍,位次大將軍。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肥如敬侯蔡寅:以魏太僕漢王三年初從,以車騎將軍破及彭城,侯,千戶。”東漢時位在大將軍、驃騎將軍下,在衛將軍上,位比公,秩萬石。《後漢書·肅宗孝章帝紀》:“冬十二月丁酉,以為車騎將軍。”又《孝和帝紀》:“冬十月乙亥,以侍中竇憲為車騎將軍,北伐匈奴。”《後漢書·百官一·將軍》:“即位,西羌反,故以舅馬防行車騎將軍征之,還後罷。和帝即位,以舅竇憲為車騎將軍,征匈奴,位在公下;還復有功,遷大將軍,位在公上……安帝即位,西羌寇亂,復以舅鄧騭為車騎將軍征之,還遷大將軍。”《後漢書·董卓傳》:“(李傕)傕又遷車騎將軍,開府,領司隸校尉,。”其後,魏晉南北朝多沿置,隋車騎將軍屬,唐廢。
西漢時期
車騎將軍是西漢時期重要的武官之一,執掌四夷屯警、京師兵衛、征伐背叛、出使宣詔、薦舉官吏、重要的迎來送往禮制性活動等。武帝時主要以功臣與親信擔任,此後主要以外戚擔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漢後期皇權旁落外戚的事實。
西漢車騎將軍的設定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時期,這一時期車騎將軍是戰時領軍打仗的將帥,不是固定官職,沒有幕府,這一階段的車騎將軍主要以功臣為之。第二階段為文景武時期,這一時期車騎將軍成為固定官職,有幕府,其功能與執掌主要四夷屯警、征伐背叛、京師兵衛,迎來送往等禮制性活動。這一時期的車騎將軍主要是親信之臣,如漢文帝時曾任郎中令的張武,漢武帝時奇襲的衛青。漢昭帝之後,“(初即位)大將軍光秉政,領尚書事,車騎將軍” ,此時驃騎、車騎將軍均可冠大司馬之號。第三階段,漢宣帝後的車騎將軍多以外戚任之,史高、、許嘉等為外戚;如王音、、王接等為元帝王皇后外戚。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後期皇權旁落外戚的事實。
東漢時期
東漢的將軍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右將軍。大將軍位在三公上,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在三公下。前、後、左、右將軍,位在下,不常置。東漢中期以後,太后臨朝稱制,外戚以大將軍執政,與太傅三公合稱為。
(?─200年),東漢末年漢獻帝的岳父,的父親,官拜車騎將軍。
三國時期
曹魏:
:字公衡,239年,黃權升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
:字伯濟,250年,郭淮升為車騎將軍,並升為陽曲侯
,字彥雲,太原祁人。正始二年,東吳大將率數萬大軍進攻,王凌率諸軍迎戰,奮戰數日,吳軍退走,進封南鄉侯,不久遷車騎將軍,儀同三司,食邑一千三百五十戶。
蜀漢:
,字益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
,字,督漢中,車騎將軍,,雍州刺史,濟陽侯。
,字伯恭,左車騎將軍,領冀州刺史,都。
,字元儉,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并州刺史,中鄉侯。
其他:
,字顯思,自領車騎將軍,領青州刺史
職責
“車騎將軍”的執掌,《史記》、《漢書》均未明確記載,《漢書·百官表》“前後左右將軍”下有“皆掌兵馬及四夷”的記載。《後漢書·百官志》曰:“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劉昭補註引蔡質《漢儀》曰:“漢興,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皆金紫,位次上卿,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可見車騎將軍的執掌主要應為四夷屯警、京師兵衛、征伐背叛,此外,據史書記載,車騎將軍的執掌還應有重要的迎來送往禮制性活動、出使宣詔、薦舉官吏等。
四夷屯警: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年)冬,匈奴寇邊,殺北地都尉卬,遣軍隴西、北地、上郡,中尉周舍為衛將軍,郎中令張武為車騎將軍,軍渭北,車千乘,騎卒十萬人,上親勞軍勒兵,申教令,賜吏卒” ;後“六年(前158年)冬,匈奴三萬騎入上郡,三萬騎入雲中。以令免為車騎將軍屯飛狐” ;文帝末“令中尉亞夫為車騎將軍,屬國悍為將屯將軍,郎中令張武為復土將軍” 。《衛青傳》曰:“元光六年(前129年)拜為車騎將軍擊匈奴出上谷。” “元朔五年(前124年),春,令青將三萬騎出,衛尉為,左內史李沮為,太僕為騎將軍,代相為,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 《漢書·宣帝紀》地節三年(前67年)詔曰:“其罷車騎將軍、右將軍屯兵。”
京師兵衛:廢昌邑王時“(霍)光使盡驅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車騎將軍安世將收縛二百餘人,皆送廷尉詔獄”。
征伐背叛:《傳》永光二年(前42年)“秋,隴西羌彡姐旁種反,詔召丞相、御史大夫、王接、左將軍許嘉、右將軍奉世入議”;《王莽傳》平帝時反,王莽派“納言將軍嚴尤、將軍陳茂、車騎將軍王巡、左隊大夫王吳亟進所部州郡兵凡十萬眾,迫措前隊醜虜”。
迎來送往禮制性活動:文帝元年冬,“遣車騎將軍薄昭迎皇太后於代” ;《張湯傳》“昭帝崩,未葬,大將軍(霍)光白太后,徙安世為車騎將軍,與共徵立昌邑王”;《漢書·平帝紀》曰:“新都侯王莽為大司馬,領尚書事。秋七月,遣車騎將軍、大鴻臚迎中山王。” 《霍光傳》曰:“宣帝始立,謁見高廟,大將軍光從驂乘,上內嚴憚之,若有芒刺在背。後車騎將軍張安世代光驂乘,天子從容肆體,甚安近焉。”
出使宣詔:《匈奴傳下》曰:“有詔:‘勿議罷邊塞事。’使車騎將軍口諭單于曰:‘……故使嘉曉單于’。” 《西域傳下》云:“車騎將軍長史張翁留驗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狀。”
薦舉官吏:《甘延壽傳》曰:“車騎將軍許嘉薦延壽為郎中諫大夫,使騎都尉,與陳湯共誅斬郅支單于,封義成侯。”《揚雄傳》曰:“初,雄年四十餘,自蜀來至游京師,大司馬車騎將軍王音奇其文雅,召以為門下史,薦雄待詔。”
地位
西漢車騎將軍的地位與級別,《史記》和《漢書》均未有明確記載。只能從散見各書有關將軍記錄中考證,《漢書·百官表》有一段有關將軍記載:“前後左右將軍,皆周末官,秦因之,位,金印紫綬,漢不常置,或有前後,或有左右,皆掌兵馬及四夷。有長史,秩千石。”似有脫文,惜無從考證。但這段文字至少給我們一點推斷的依據,下面幾段引文亦提供了一些重要左證:
《後漢書·百官志》曰:“將軍,不常置。本注曰:掌征伐背叛。比公者四:第一大將軍,次驃騎將軍,次車騎將軍,次衛將軍。” 劉昭補註引《漢儀》:“,置大將軍、驃騎,位次丞相,車騎、衛將軍、前、後、左、右,皆金紫,位次,典京師兵衛,四夷屯警。”清人在《左傳折諸·卷二十四》中亦說:“西漢大將軍、驃騎將軍,位次丞相,車騎將軍、衛將軍,皆金印紫綬位次上卿。”
從上面引文可以得到下面結論:車騎將軍在西漢諸將軍中位列第三,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金印紫綬,位次上卿。“位次”不應理解為“之下”,而應為“地位相當”之意,也就是地位與三公相當,可見車騎將軍的地位非常顯赫。
“金印紫綬”,金是印的質地為金。西漢時期印章的等級制度已經相當完備,皇帝之印曰“璽”,“璽皆白玉螭虎鈕”,“王、公、侯金,兩千石銀,千石以下銅印”,在印的質地上體現了嚴密的等級制度與觀念。印的鈕式也有嚴格的等級觀念,如:“印者,因也。所以虎鈕,陽類。虎(者),獸之長,取其威猛,以執伏群下也。龜者,陰物。抱甲負文,隨時蟄藏,以示臣道功成而退也”,在印的鈕式上體現了“君”與“臣”地位的尊卑主僕關係。所謂“綬”就是用來系印的絲帶或稱綬帶,“者,有所承受也。長一丈二尺,法十二月;闊三丈(或為三尺),法天地人。舊用赤葦,是不忘古也。秦漢易之以絲,今綬如此”。不同級別地位的官員所用綬帶的顏色、長短、質量也有嚴格等級區分,“乘輿綬,黃地白羽,青絳綠,五采,四百首,長二丈三尺”;“諸侯王,四采,絳地白羽,青黃綠赤圭,二百六十首,長二丈一尺”;“公、侯、將軍,三采,紫圭,長一丈七尺,百八十首。公主、封君同”;“、,青綬,青白紅,純青圭,一丈七尺,一百 (二十)首”等等。從上面引文看紫綬是僅次於諸侯王“青黃綠赤圭”的印綬,與三公相當,足見車騎將軍的地位之高。
西漢的“車騎將軍”雖然在武職體系中位列第三,由於大將軍與驃騎將軍不常置,據《漢書·百官表》載,整個西漢王朝擔任大將軍一職的人只有六人,高帝時大將軍韓信,景帝時大將軍,武帝時大將軍衛青、霍光,元成之際的大將軍,時的大將軍。據《漢書·百官表》載,元延元年(前12年)以光祿勛為、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以更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元壽二年即免。大將軍、驃騎將軍與車騎將軍往往不同時置,從《漢書》記載來看,大將軍與驃騎將軍同時置,只在武帝時期存在過一段時期。大將軍與車騎將軍同時存在的時間也很短,只在昭帝時期短暫存在三年。驃騎將軍與車騎將軍亦絕少同時設定。因此,儘管史書記載車騎將軍位在大將軍和驃騎之下,但在不設定大將軍與驃騎將軍的情況下,車騎將軍的地位是可以想像的尊貴與顯赫。在昭帝之後可加大司馬之號,為掌管京師乃至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指揮官。
《漢書·谷永傳》曰:“是則車騎將軍秉政雍容於內,而至戚賢舅執管鑰於外也。” 《漢書·孝成許皇后傳》說(王)鳳曰:“車騎將軍至貴,將軍宜尊重之敬之,無失其意。”《漢書·孫寶傳》的“王音內領尚書,外典兵馬”。這些記載無不說明車騎將軍在西漢時期的重要地位。
官署與屬吏
將軍之府稱幕府,《史記·李牧列傳》曰:“市租皆輸入莫府”,《集解》引如淳曰:“將軍征行無常處,所在為治,故言‘莫府’。‘莫’,大也。”《索引》引曰:“古者出征為將帥,軍還則罷,理無常處,以幕簾(上部為戀字上部,下部為“巾”)為府署,故曰幕府,則莫當作幕字之誤也。”這種“以幕簾為府署”的幕府,在西漢將軍稱號成為定製之後,成了將軍府的稱號。新任命將軍,“幕府新開,廣延群俊” 。車騎將軍亦有幕府,《漢書·五行志中之下》中有明確記載:“鴻嘉二年(前19年)三月,博士行大射禮,有飛雉集於庭,歷階登堂而雊。後雉又集太常、宗正、丞相、御史大夫、之府。”
車騎將軍幕府屬吏,《史記》、《漢書》未見詳細記載,《漢書·百官表》“將軍”下僅曰“有長史,秩千石”。而《後漢書·百官志》有將軍署官的記載:“長史、司馬皆一人,千石。本註:司馬主兵,如太尉。二人,。本注曰:職參謀議。掾屬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屬三十一人。本注曰:此皆府員職也。又賜官騎三十人,及鼓吹(《漢官儀》曰:鼓吹二十人,非常員,舍人十人)。”
據史書記載,比較明確的車騎將軍屬官有以下六種:車騎將軍長史,《趙傳》曰:“武帝時,以假司馬從貳師將軍擊匈奴,大為虜所圍,漢軍乏食數日,死傷者多,充國乃與壯士百餘人潰圍陷陣,貳師引兵隨之,遂得解。身被二十餘創,貳師奏狀,詔征充國詣行在所。武帝親見視其創,嗟嘆之,拜為中郎,遷車騎將軍長史。”《西域傳下》曰:“車騎將軍長史張翁留驗公主與使者謀殺狂王狀。” 車騎將軍軍市令,《丙吉傳》曰:“後吉為車騎將軍軍市令,遷大將軍長史,霍光甚重之,入為光祿大夫給事中。”,《毋傳》曰:“母將隆字君房,東海蘭陵人也,王音內領尚書,外典兵馬,踵故,選置從事中郎。”師古曰:“踵,猶躡也,言承躡故事也。”車騎將軍千人,《王莽傳》曰:“是歲廣饒侯劉京、車騎將軍千人、保屬臧鴻奏符命。”營軍司馬,《谷永傳》車騎將軍音“奏請永補營軍司馬”;車騎將軍掾,《云敞傳》曰:“(雲)敞時為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屍歸,棺斂葬之,京師稱焉。車騎將軍王舜髙其志節,比之欒布表,奏以為掾,薦為中郎諌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