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由信息協定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基於算法的,利用跳數來作為計量標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由信息協定
- 外文名: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
- 特點:利用跳數來作為計量標準
- 類別:動態路由協定
簡介,版本,發展歷史,工作原理,缺點,
簡介
路由信息協定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是基於距離矢量算法的路由協定,利用跳數來作為計量標準。在頻寬、配置和管理方面要求較低,主要適合於規模較小的網路中。
版本
版本:ripv1、 ripv2和ripng,前兩者用於ipv4, ripng用於ipv6。
其中ripv1為有類別路由協定,不支持vlsm和cidr;以廣播的形式傳送報文;不支持認證。ripv2為無類別路由協定,支持vlsm,支持路由聚合與cidr;支持以廣播或組播(224.0.0.9)方式傳送報文;支持明文認證和md5密文認證。
發展歷史
xerox公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在80年代初都開發了rip的早期版本。
1988年的rfc 1058對rip協定做了說明,後來被稱為ripv1。
1998年,ietf推出了rip改進版本的正式標準rfc 2453,即ripv2:支持子網掩碼信息;支持路由對象標誌;支持路由更新鑑別。
1997年ietf推出了下一代rip協定——ripng的建議標準rfc 2080。
工作原理
(1)路由建立
路由器運行rip後,會首先傳送路由更新請求,收到請求的路由器會傳送自己的rip路由進行回響;網路穩定後,路由器會周期性傳送路由更新信息。
(2)距離矢量的計算
rip度量的單位是跳數,其單位是1,也就是規定每一條鏈路的成本為1,而不考慮鏈路的實際頻寬、時延等因素,rip最多允許15跳。
rip利用度量來表示它和所有已知目的地間的距離。
當一個rip更新報文到達時,接收方路由器和自己的rip路由表中的每一項進行比較,並按照距離矢量路由算法對自己的rip路由表進行修正。
(3)定時器
周期更新定時器:用來激發rip路由器路由表的更新,每個rip節點只有一個更新定時器,設為30s。每隔30s路由器會向其鄰居廣播自己的路由表信息。每個rip路由器的定時器都獨立於網路中其他路由器,因此它們同時廣播的可能性很小。
逾時定時器:用來判定某條路由是否可用。每條路由有一個逾時定時器,設為180s。當一條路由激活或更新時,該定時器初始化,如果在180s之內沒有收到關於那條路由的更新,則將該路由置為無效。
清除定時器:用來判定是否清除一條路由。每條路由有一個清除定時器,設為120s。當路由器認識到某條路由無效時,就初始化一個清除定時器,如果在120s內還沒收到這條路由的更新,就從路由表中將該路由刪除。
延遲定時器:為避免觸發更新引起廣播風暴而設定的一個隨機的延遲定時器,延遲時間為1~5s。
(4)環路
當網路發生故障時,rip網路有可能產生路由環路。可以通過水平分割、毒性反轉、觸發更新、抑制時間等技術來避免環路的產生。
缺點
由於15跳為最大值,rip只能套用於小規模網路;
收斂速度慢;
根據跳數選擇的路由,不一定是最優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