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眉,是一個漢語辭彙,漢語拼音為chì meí,指新莽末以樊崇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因以赤色塗眉為標誌,故稱。語出《漢書·王莽傳下》:“赤糜聞之,不敢入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眉
- 外文名:chimei
- 拼音:chì meí
- 注音:ㄔㄧˋ ㄇㄟˊ
- 赤眉軍:山東東部的一支農民起義軍
漢語詞語,赤眉軍,
漢語詞語
詞語釋義
1. 亦作“ 赤糜 ”。
1.指新莽末以樊崇等為首的農民起義軍。因以赤色塗眉為標誌,故稱。
《漢書·王莽傳下》:“赤眉 樊崇 等眾數十萬人入 關 ,立 劉盆子 ,稱尊號。”
《漢書·王莽傳下》:“赤糜聞之,不敢入界。”
註:“糜,眉也。以朱塗眉,故曰赤眉。古字通用。”
唐 李白 《上雲樂》詩:“赤眉立 盆子 , 白水 興 漢光 。”
清 《枕煙亭聽白三琵琶》詩之一:“赤眉銅馬千秋恨,譜入鵾弦最感人。”
2. 泛指農民起義軍。
清 《聞淮揚凶荒》詩:“昨歲 淮 揚 雨,秋禾掩碧濤。赤眉連 楚 塞,白骨亂。”
清 《聞粵西警》詩:“碧血虛郡邑,赤眉黃霧滿鄉村。”
赤眉軍
末年興起於今山東東部的一支農民起義軍名稱。主要領導人有、,軍隊約一百三十四萬。為便於區別,用赤色染眉,故名。見。赤眉軍是中國新莽末年起事的軍隊之一,因將眉毛染紅,示別於政府軍,故稱作赤眉軍。
赤眉軍於天鳳5年(公元18年)在莒(今山東)起事,首領為人樊崇,以山區一帶為根據地,與政府軍對抗。幾年之間發展到數萬人,其中主要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因此以口頭傳令為主。組織包括地位最高的三老、其次有從事、卒史等名稱,大多延用漢朝鄉官的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