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妃,皇帝妃嬪封號之一。南朝宋孝武帝劉駿於孝建三年始設,地位次於皇后,自隋至清多沿置。其中唐玄宗初年曾停置,旋恢復。渤海稱王之妻為貴妃,則相當於中原各朝皇后。明成化年間,明憲宗在其上另設皇貴妃,位降一等。清代沿用。
貴妃是古代皇帝高級妾室的封號,居於的第一等,地位與中最高等的及相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貴妃
- 外文名:noble consort
- 貴妃的釋義:帝王妾室封號,指尊貴的妃嬪
- 著名貴妃:、等
- 始置:南北朝
- 品級:正一品、正二品
宮廷名詞,演變歷史,地位,抬旗規矩,制度紀律,文化,南北朝,隋朝品級,唐代品級,宋朝品級,遼朝品級,金朝品級,元朝品級,明朝品級,清代品級,歷史名人,
宮廷名詞
演變歷史
貴妃,古代皇帝妃嬪的稱號。開始是南朝宋始置的,位比相國,與、號稱。後代多沿用其名。
貴妃賞花

唐宋二朝時,貴妃是僅次於的封號,、、、並稱,品級。
明朝時,宮中的封號有很多,如、、良妃等,但貴妃仍是最高級的封號。
清朝的後宮品級為:皇后、、貴妃,、、貴人、、、官女子、秀女。貴妃是後宮第三等封號。
地位
在創立之前,貴妃一直是的第一等。貴妃的地位大致與的正妻及同輩的相當,貴妃是的第一等,、是的第一等。
抬旗規矩
按制度,皇后以下迄嬪位,人數可達13人(皇后以外),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可是,在同、光時期,由於的淫威,皇帝後宮之中的正常選妃活動一直未能進行,都還只是皇帝初婚時期的后妃指數。
同治帝有5位后妃均為同治十一年進宮,以後再沒有后妃選進;的后妃就只有他初婚時的那拉皇后和、3人。所以,清末,東西十二宮中就不像清初康、乾盛世時那樣,熱熱鬧鬧地住著皇帝成群的后妃,這些后妃為皇帝生下了幾十個孩子,宮廷之中不時傳來嬰兒的啼哭之聲,有時一年之中要生下數個皇子、公主,所以嬰兒啼哭之聲是此起彼伏,不絕於耳。而到在同、光時期,由於王朝進入沒落時期,皇帝后妃人數少得可憐,東西十二宮中冷冷清清,居然再也沒有孩子出生,王朝氣數已盡了。 清宮后妃的抬旗,是由抬入上三旗,這是一種重要的榮譽,不是特別得寵的后妃不會有此殊榮,因而對后妃來說很重要。清代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上三旗為、正黃旗、;下五旗為:、、、、。上三旗歸屬皇帝直轄,地位尊貴,與下有著明顯的區別。雖在上有之分,但選女入宮卻不分上下,一律選擇,同時驗看。所以,被選中的女子身份會很不一樣,有高有低。從現有檔案分析,清帝后妃中的旗籍會有一個變化的過程,主要是身份最高的皇后,由下五旗旗籍抬入上三旗。
楊貴妃

制度紀律
雛形(順治以前)
順治以前的後宮等級不健全,基本上沒有成規。的中宮皇后在當時稱為或大,余者稱為小福晉。1636年,棄汗稱帝時,冊封后宮,有中宮皇后,又稱國君福晉,另外 ,加封了東宮大福晉、大福晉和衍慶宮及永福宮,至於其他宮中女眷,則概稱側妃、或格格。
順治一朝後宮中雖備位,先後有過4位皇后,但典制與等級仍未脫離皇太極時期的制度,皇后以下即為妃子,雖然曾加恩封為皇貴妃,但並不能說明當時已建立了嚴格的后妃制度。比如中就葬有4位福晉和17位格格,這種混亂不堪的後宮稱呼,帶有鮮明的關外色彩。
肇啟(順治時期)
順治親政後,對後宮進行了整飭。尤其是當年後宮受擅權的影響,無論王公大臣到後宮妃嬪,都對皇權產生了弱化的影響,這是獨裁天子所不能容忍的。於是,順治帝首先提出了“自古平治天下,莫大乎孝,孝為五常百行之原”,把孝道作為建國立邦,教化黎民的根本。從一定意義上講“孝”就是對皇權之“忠”。
順治帝曾親撰《御製孝經注》,更加露骨地提倡遵循儒家的倫理之孝,移孝作忠,要人人作忠臣的典範。而對於後宮,福臨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推出《內政輯要》一書,該書收集了中國歷代后妃的嘉言善行,共二十章,四十一則。順治帝細心作注,並要求徵引歷代賢后、賢妃事跡,為當朝者借鑑。
順治十三年(1656年),再推出《內則衍義》,共十六卷,八綱,三十二子目,對歷代后妃善言嘉德進行了闡示,對后妃在孝、敬、教、禮、讓、慈、勤等諸多方面提出了要求,於內廷刊刻頒行,成為約束后妃的制度。
成熟(康熙時期)
康熙中葉,後宮制度井然,制度備位後宮,規定了後宮主位的稱謂,尊帝祖母為,母為皇太后,同住,、隨住;皇后居中宮,主內治;皇后以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 人,妃4人,嬪6人,分居,嬪以下有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等分居12宮。
冊封后妃制度。康熙一朝典制大備,冊封后妃活動頻頻舉行。關於皇后的冊封確立,有三種形式:
a、皇帝舉行大婚,迎娶入宮,如玄燁之孝誠皇后。
b、由皇貴妃、貴妃、妃等晉升而成為皇后,如玄燁之孝昭、孝懿等位皇后。
c、追封皇后,老皇帝死去,新皇即位,尊其生母為聖母皇太后,隨即追封為皇后,如雍正德妃,被上徽號為“仁壽皇太后”。
冊封妃嬪之禮與冊封皇后之禮大同小異。
完備(乾隆時期)
典制大備的乾隆時期乾隆七年,弘曆命敬事房修訂內廷典制,遂成《欽定宮中現行則例》。卷首是乾隆及以前諸帝關於內廷之“訓諭”,以下共分宮規18門,可規納為4個方面:
a、規定後宮人員等級待遇,如、玉牒、冊寶、服色、宮分、鋪宮、遇喜7門。其中宮分最為詳盡,對皇后等位的宮中享用進行了明確的劃定。
末代貴妃

b、規定後宮禮儀、宴儀、典故、進春、等5門,如宮中主位生日的稱謂,就有萬壽、聖壽、千秋、壽辰、生日等多種稱謂,要看等級而定,不可稱錯。
c、規定後宮各項管理制度,如安設、、等。
d、規定對宮中太監和的管理制度。如品級、待遇、職責、賞罰等。
嘉慶以後,清廷呈現明顯的衰敗之象,對宮中規定雖然屢有增益,但總的說是恪守成憲,無甚創舉。
衰敗(同治時期)
清代皇帝娶進后妃,有一套的制度。從當初的大婚,到每3年一度的選秀女活動,幾乎是個程式化的宮中活動,不會改變,鹹豐以前的帝王都是如此。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皇帝的後宮中不時增加些新面孔,也才使得皇帝更加覺得有新鮮感,從而達到滿足皇帝情慾和衍生的雙重目的。
1861年,去世以後,25歲的和27歲的慈禧太后。權柄多操縱在慈禧太后手中,而作為宮廷后妃制度的衰敗跡象,表現最為明顯的就是太后包辦了後宮的一切,皇帝管不了自己的后妃,一切均由太后作主。
文化
南北朝
皇后以下置貴妃,位於貴嬪之上,又以昭儀、昭容、昭華代修華、修容、修儀。以後又有修改,如以三淑、三昭、三修為,而以婕妤、容華、充華等位其下。南北朝代均有增損。梁以貴妃、、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列榮為五職,又有美人、才人、良人稱三職 。
隋朝品級
隋文帝在死後,確立妃嬪制度。
:三夫人(三人,分別為貴妃、、德妃)
二品:九(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各1人)
:(12人)
:美人
:才人(與美人共15人)
六品:寶林(20人)
七品:御女(24人)
八品:采女(37人)(與寶林、御女曰八十一御妻)
唐代品級
前期:唐高祖武德、唐太宗時期:
:妃(四人,分別為貴妃、、、德妃)
二品:九(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一人)
:(9人)
:美人(9人)
:才人(9人)(在唐代,皇后不屬於官職,所以無品級,連同婕妤、美人共稱為二十七世婦)
六品:寶林(27人)
七品:御女(27人)
八品:采女(27人)(與寶林、御女曰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時:裁撤後宮人數,更易內官名稱
一品:贊妃、德妃(代四妃)
二品:宣儀(4人,代九嬪)
三品:承閨(5人,代美人)
四品:承旨(5人,代才人)
五品:衛仙(6人,代寶林)
六品:供奉(8人,代御女)
七品:侍櫛(20人,代采女)
八品:侍巾(30人,統稱“內官”)。
唐玄宗時:根據法象之意改四妃為三妃
一品:惠妃、麗妃、華妃(但仍封為貴妃均為正一品)
二品:芳儀(六人)
三品:美人(四人)
四品:才人(七人)
五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宋朝品級
各個宋帝在位的時候略有差異。
一品:四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或宸妃)各一人)
二品:九嬪(、貴容、淑儀、淑容、順儀、順容、婉儀、婉容各1人,
或者 、、、、、修媛、充儀、充容、充媛各1人)
三品:(無定數)
四品:美人(無定數)
五品:(無定數)
遼朝品級
、貴妃、德妃、
昭容、昭儀、淑儀、和儀、麗儀、順儀、芳儀等
皇后外,惟見妃子之稱,無其他等級。
金朝品級
貴妃 真妃 淑妃 麗妃 柔妃
婕妤 麗人 才人
順儀 淑華 淑儀
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
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
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藥御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
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御侍、典衣御侍、典藥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
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藥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
海陵王執政時,寵妃多達十二位。
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間?後宮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後宮規制大備,仿照漢制立了嬪御製度,規定。
皇后
貴妃、賢妃、德妃
昭儀 昭容 昭媛 修儀 修容 修媛 充儀 充容 充媛
婕妤九人
美人九人
才人九人
二十七世婦 寶林二十七人
御女二十七人
采女二十七人,比八十一御妻
又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皆內官也。
元朝品級
后妃封號惟皇后、妃二等,再沒有別的名號
明朝品級
明太祖朱元璋時期:
賢妃、淑妃、莊妃、敬妃、惠妃、順妃、康妃、寧妃
皇后一下皆為妃位,後代皇帝多有改動,也設立了一些等級,皇貴妃位份在明憲宗皇帝事情確立。
清代品級
皇后(1人) 【位同帝尊,不設品級】
一品:(1人)
二品:貴妃(2人)
三品:(4人)
四品:(6人)
五品:(無定數)
六品:(無定數)
:(無定數)
歷史名人
北周
1.:元貴妃、尉遲貴妃
南朝
1.宋:殷貴妃
2.:()
3.:范貴妃
4.齊明帝:、
5.:夏貴妃
6.:
7.:張貴妃 ()
唐朝
1.唐高祖:
3.:、
4.唐玄宗:、
5.:、
6.:
7.唐穆宗:武貴妃
8.:郭貴妃
9.:王貴妃
1.後周太祖:張貴妃
2.:張貴妃
3.:錢貴妃
4.南漢後主:李貴妃
5.後蜀高祖:李貴妃
宋朝
1.:杜貴妃、陳貴妃、 (死後追封為貴妃,後被追封為昭靜貴妃)
2.:、張貴妃(死後追封為 )、苗貴妃(死後追封為昭節貴妃)
3.宋神宗:宋貴妃
4.宋高宗:(死後追封為)、張貴妃
5.宋孝宗:謝貴妃(死後追封為)、
6.:、張貴妃
7.:謝貴妃、、
遼朝
1.:(蕭綽)
2.:蕭貴妃
金朝
1.金太祖:蕭貴妃
2.金熙宗:裴滿貴妃
3.:大貴妃、唐括貴妃
4.:
明朝
1.:、趙貴妃
2.明成祖:、張貴妃
3.:
4.:孫貴妃、何貴妃
5.:
6.:、邵貴妃
7.:(後為皇貴妃)、、(後為皇貴妃)、、馬貴妃
8.:李貴妃
9.明神宗:王貴妃(為)、(後為皇貴妃)、(後為皇貴妃)
10.:任貴妃(後為皇貴妃)、范貴妃(即)
11.明思宗:、
12.:金貴妃
清朝
1.:貴妃 ()
2.:鈕祜祿氏、貴妃(後立為皇后,即)
貴妃佟佳氏(死後追封為,的妹妹)
皇考貴妃 (雍正追封她為貴妃,乾隆追封她為)
貴妃年氏(後晉封為,諡號為)
皇考裕貴妃耿氏 (即)
4.清高宗:貴妃(即)
(即,死後被封為皇后)
魏佳氏(即,嘉慶生母,死後追封為)
蘇佳氏(即,諡號為)
慶貴妃陸氏(即,後被嘉慶帝追封為)
嘉貴妃金佳氏(即,死後追封為)
陳氏(死後追封為)
巴林氏(死後追封為)
戴佳氏(死時為忻妃,死後以貴妃禮治表,相當於追封)
珂里葉特氏(即,死後以貴妃禮治表,相當於追封)
伊爾根覺羅氏(死時為循妃,死後以貴妃禮治表,相當於追封)
5.清仁宗:和貴妃鈕祜祿氏、誠貴妃氏、皇考如貴妃鈕祜祿氏
6.清宣宗:鈕祜祿氏(鹹豐之母)、博爾濟吉特氏、烏雅氏、舒穆祿氏、郭佳氏、鈕祜祿氏
7.清文宗:鈕祜祿氏(即)、葉赫那拉氏(即)、佟佳氏、徐佳氏、索綽絡氏
8.清穆宗:瑨貴妃西林覺羅氏、珣貴妃阿魯特氏、瑜貴妃赫舍里氏
9.清德宗:兼祧皇考瑾貴妃他他拉氏、珍貴妃他他拉氏(死後追封為貴妃)
10.:(即祥貴人譚玉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