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huà)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47%,華姓源自子姓、姒姓、姬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姓
- 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
- 比例:百分之零點零四七
- 讀音:huà
- 源於:子姓、姒姓、姬姓
- 出自:宋國
- 郡望:武陵郡
簡介,華姓,尋根溯源,得姓始祖,世系表,繁衍播遷,郡望堂號,宗族特徵,溫度計量方法,華氏度,
簡介
,作為姓氏之一,有的意思;也指一種計量方法,():溫度的一種度量單位。“”是經驗溫標之一。
華姓
華姓是當今中國排行第一百九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四七。
中華百家姓

尋根溯源
第一個淵源
源自子姓,出自宋國封子孫於華邑,屬於以封邑名為氏。 源自子姓的一支華氏,有比較具體的資料可考,在史籍《名賢氏族言行類稿》上記載:“宋戴公孫督,字華父,相,因自立為華氏,、、、,並為宋卿。”這支華氏是因字得姓,而且他們在春秋時期的宋國是一個顯赫的家族,子孫歷代都是宋國的。 宋國是由封給庶兄以奉湯祀的。商湯是子姓,正考父和華督都是商朝的後代,華氏自然也就源於子姓了。當時的宋國擁有今以東、直到以西的一片地方。因此,這支華氏族人的最早發源之處在宋國,後來才逐漸繁衍到其他的地方。 在華督、華元、華定、華亥等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史稱華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姒姓,出自封觀於,屬於以居邑名為氏。姒姓與子姓的祖先同出一源,即四千四百多年以前的高陽氏。子姓是顓頊的兒子契所建立,姒姓是的孫子的後代所建立。所以華氏無論是姒姓的一支,還是子姓的一支,統統都是顓頊的後代,所謂兩支,不過是得姓的先後與途徑有所不同罷了。
據考證,華氏人的始祖是可以遠溯到黃帝軒轅氏的,因為顓頊正是黃帝的孫子。源自姒姓的華氏,早在夏朝的第四個天子仲康之時便已出現,距今有四千一百多年。這在史籍中有記載:“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西嶽,指的是境內的華山,所以仲康的子孫自此就以“華”為姓氏了。不過,有學者明確持疑,因為當時的華山是否已有“西嶽”的封號未可確定,所以,認為是華氏之得姓在前,華山之得名則在後。 本書考證,直到中期,今華山之地仍稱作“陰晉”,屬於之地,還沒有被稱做“華山”。到戰國晚期的三十七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魏國以陰晉之地為交換條件,送給秦國以求和,秦惠文王改其名為“”,其境內之山始稱“華山”。因此,清朝陳廷煒在其所撰《姓氏考略》中的說法“夏仲康封觀於西嶽,曰華氏”,肯定是“為名以撰”,實不可取!不過,在夏桀執政時期,有四個貼身佞臣:“河濟、泰華、伊闕、羊腸,修政不仁。”泰華是夏桀的寵臣之一,在其後裔子孫中,當有中國最早的華氏。
第三個淵源
第四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末期秦國公子華,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子華,即的兒子之一,名華。公子華善武,為當時秦國大將。四十一年(癸巳,公元前328年),諸侯國合縱對抗秦國。秦惠王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客卿張儀立即建議攻打叫喊得最凶的魏國。很快,公子華和張儀二人便率領圍攻魏國之邑蒲陽(今陝西),一舉克之並占領。之後,公子華率秦軍駐紮在蒲陽,而張儀卻返回秦國。回來後,張儀向秦惠王說,“請大王將蒲陽還給魏國,並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做人質。我能說服魏國脫離合縱之勢。”秦惠王十分好奇,但還是同意了。之後,張儀跑到魏國對魏惠王說:“你看,秦國對你們魏國還是很厚道的。這不,秦王令我將蒲陽歸還與您,還將他的兒子做人質。魏國可不能無禮於秦國啊。”十分高興,將上郡十五縣都交給張儀帶去給秦國,以表達謝意。如此一來,“五國合縱抗秦”被分化瓦解,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惠王拜為相邦(丞相)。在秦公子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稱華氏。
第五個淵源
- 出自回族
源於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西域阿拉伯民族,屬於以先祖名字漢化為氏。⑴據文獻《元代族源初探》、《鎮江回回》等記載:回族華氏,其一源出西域回回泰不華(達不華)。初期,在西征時,波斯人穆巴拉沙隨父塔不台入華,定居於(今臨海_,後拜南宋遺民為師,刻苦攻讀漢語,於宋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在中考取榜首。次年,在南宋朝廷廷試中賜,授修撰,拜江南行台。後在元文宗時期建,擢為典簽,拜中台監察御史,“帝賜蒙古姓名泰不華(達不華)”。在其後裔子孫中,有漢化為達氏、華氏、泰氏者。今、等地的回族達氏、華氏、泰氏,皆為其後代。 ⑵另據史籍《選薄》記載:明朝初期,有西域回回亦速,他於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歸附,被授為雲南左衛副千戶。亦速之子還叫亦速,到其孫速來蠻時,以漢字速為姓氏,稱速氏。之後從二世速俊、三世孫速晟、四世孫速霖、五世孫速泰到第六世孫速華時,其嫡系族人八代一直為官。在速華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名字為姓氏者,稱華氏。 - 出自
源於錫伯族,出自清朝時期錫伯族哈里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文獻《雙城市滿族錫伯族志》中記載,錫伯族華西哈里氏,亦稱瑚錫哈里氏,後有黑龍江女真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uasihari hala,世居瑚克沙哈里(今黑龍江)。錫伯族、滿族華西哈里氏,在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華氏。
得姓始祖
華父督,一作宋督,字華父,名督。春秋時宋國人,宋戴公之孫。
華姓

前七一零年,時任太宰的華督殺死大夫,奪其妻據為己有,然後殺死,並迎立公子馮為宋莊公,自任為相。後華督自立為華姓,後世子孫遂稱華姓,並尊華督為其得姓始祖。
世系表
黃帝軒轅氏 → 少昊金天氏(玄囂) → 蟜極 → 帝嚳高辛氏 → 契→ 昭明 → 相土 → 昌若 → 曹圉 → 冥 → 振(王亥)、王恆 →上甲微 → 報乙→ 報丙 → 報丁 → 主壬 → 主癸 → 商王成湯(太乙) → 太丁、外丙 、仲壬 → 太甲(太宗) → 沃丁、太庚 → 小甲、王雍己、太戊(中宗) → 仲丁、外壬、河亶甲 → 祖乙 → 祖辛、沃甲 → 祖丁、南庚 → 陽甲 、盤庚 、小辛 、小乙 → 武丁(高宗) → 祖庚 、祖甲 → 廩辛 → 康丁 → 武乙 → 文丁 → 帝乙 → 帝辛(紂)、微子啟、微仲衍 → 宋公稽 → 宋丁公(子申) → 宋閔公(子共) → 宋厲公(鮒祀) → 宋釐公 → (舉) → 宋惠公(覵) → 宋戴公(白) → 好父說 → 華父督 → 世子家 → 華孫御事、秀老 → 華元、華鄭
繁衍播遷
古宋國之國都在今河南,所以講華姓源起於此應無疑義。自華督得姓而起,華姓在宋國便世代顯貴,名震天下。
春秋時期見諸史冊之華姓近二十人,《左傳·正義》曰:“世本雲,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鄭,鄭生司徒喜”。這一支乃華督之嫡出,另外名將華元乃華督之曾孫,華元父華御事曾任宋之司寇,從眾多華姓來分析,可以說此際乃華姓發展之高峰期。
前五二二年,華姓家族由於當朝君主之處置失當而產生內訌,華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華亥失敗後逃亡,華費遂子華登因與華亥有勾連,而亡命吳國。另外,此際齊有華周,衛有大夫華仲,這些史實表明,春秋時華姓已播遷於楚(都今)、吳(都今江蘇蘇州)、衛(都今河南淇縣)、齊(都今山東)等國。
前二八六年,宋被齊、楚、魏三國瓜分,華姓漸有北徙山東,南遷安徽、江蘇者。漢初,華寄、華毋害追隨劉邦征戰有功,封為列侯,子孫襲爵,為沉寂近一個世紀的華姓重新增光添彩。兩漢時,華姓可以說遍布山東大地,並在山東一帶形成望族,另在今山東、江蘇、安徽間地的沛國也形成了華姓大族。新莽之亂時,有北方華姓避居今一帶,與祖居此地之華姓相融合,後來昌盛為華姓郡望。
三國兩晉時期,華姓發展達到高峰,其中以的華歆家族為傑出代表,其人丁興旺,世代名家輩出,可謂光照史冊。中,華姓避亂南遷於今江蘇、浙江、湖北、安徽等省。歷至隋唐,華姓在今江蘇、上海等地繁衍昌盛,並有一支華姓入遷福建。
宋元兩代,華姓遍及、長江、中下游。
明初,山西華姓作為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山東、陝西、江蘇、安徽等地。歷明清兩代,華姓廣布於台灣以及西南、西北、東北各地。如今,華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陝西、上海、吉林、江蘇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華姓約占全國漢族華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郡望堂號
華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
1、,漢代設定,治所在平原(故城在今山東西南);
2、,漢代設定,治所在義陵(故城在今湖南漵浦南);
3、,西漢為沛郡,東漢為沛國,治所在相縣(故城在今安徽西北)。堂號:“武陵”、“”、“平原”、“敦厚”等。
“本仁堂”:據《蕭山漁臨華氏宗譜·序》載:華氏“原姓宋,實微子(商·紂王同父異母兄長)之裔,食采(今以東至江蘇省以西地區),西周時,宣王姬靜遂因地賜華姓。華、宋二姓,萬世難婚。”這段文字說明華氏源流和華、宋不通婚的原因。此外,華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存裕堂”、“詒谷堂”、“享敘堂”、“培元堂”、“壽和堂”、“永思堂”、“武陵堂”、“享德堂”、“思訓堂”、“慶餘堂”、“敦本堂”、“”、“佑啟堂”“青紫堂”等。
宗族特徵
1、華姓名人眾多,群星閃爍,自得姓以來,世代顯達,兩晉以前北方名人眾多,南北朝以後南方華姓顯貴,《》錄有華姓名人八十七位,數量之多比起排名一百位以前的姓氏來講,絲毫不見遜色。
2、華姓在宋人編著的《》中排行第二十八位,從一個偏面反映了華姓在宋代時的顯達。
:華督曾孫,春秋時宋國大夫。歷事昭公、文公、共公、平公四君,執政四十年。雖曾戰敗遭諷,但致力彌兵,志意可嘉,也不失為一份創造。 華毋害:西漢將領。以越將從高祖起於留,定,擊,有功,封為終陵侯,謚齊。
:譙(今)人,末醫學家。精內、婦、兒、針灸各科,曾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為世界醫學史上最早之全身麻醉,又首創五禽戲,後為曹操所殺。
:平原(今西南)人,三國時魏國大臣。曾依孫策,後附曹操為。曹操征討孫權時為軍師,轉。文帝即位,拜相國,封侯,為司徒。時,任太尉,進封博平侯。
:華表孫,東晉大臣。娶女,拜附馬都尉,後任、潁川令。西晉亡,南渡。領國子祭酒,封苑陵縣侯,官至、開府,身後無餘財。
:會稽(今浙江)人,北宋官吏。神宗進士,官至,知軍事。平生好讀書,工詩文。有《揚子法言訓解》、《雲溪居士集》等。
:安徽人,明初將領。從朱元璋起兵,南征北戰,立功無數。三年,論功封淮安侯。
:江蘇人,清末數學家。致力於翻譯工作,譯出算學、地質學等書十七種,包括《代數術》、《三角數理》、《微積溯源》等,己著有《行素軒算稿》。
:福建人,清代畫家。擅畫人物、山水、花鳥草蟲,為代表之一。詩亦古質、兼 工書,時稱三絕。有《離垢集》、《解弢館詩集》。
:著名。
溫度計量方法
雖然華姓與華氏是同義詞,但華姓是被包含於華氏,因為華氏還可以指一種溫度計算方法,我們可以說今天天氣是華氏71度,但是絕不能說今天是華姓71度。
華氏度
():溫度的一種度量單位。“”是經驗溫標之一。寒暑表中通常有兩個刻度:攝氏度(記為℃)和華氏度(記為℉)。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使用攝氏度,美國和其他一些英語國家使用華氏度而較少使用攝氏度。
1714年德國人(fahrenheit)以為測溫介質,製成玻璃水銀溫度計,選取氯化銨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溫度為溫度計的零度,人體溫度為的100度,把水銀溫度計從0度到l00度按水銀的體積膨脹距離分成100份,每一份為1華氏度,記作“1℉”。按照華氏溫標,則水的冰點為32℉,沸點為212℉。華氏溫度用字母“℉”表示。
的發明者是anders celsius(1701-1744),其結冰點是0℃,沸點為100℃。在一個標準下,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零度,把沸水的溫度定為一百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是攝氏度的一個單位,叫做1攝氏度。
華氏度與攝氏度的換算:
華氏度 = 32 攝氏度 × 1.8
攝氏度 = (華氏度 - 32) ÷ 1.8
f是華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製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他觀察了水的沸騰溫度、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鹽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經過反覆實驗與核准,最後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準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用℉代表華氏溫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
華氏度=32 攝氏度×1.8
攝氏度=(華氏度-32)÷1.8 “把冰水混合物的溫度定為零度,把沸水的溫度定為一百度,它們之間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是攝氏度的一個單位,叫做1攝氏度。”這種說法已經成為過去。現在的攝氏溫度已被納入國際單位制,單位名稱“度”已作廢。攝氏溫度的定義是t=t-t。,而t。定義為273.15 k,攝氏度規定為開爾文用以表示攝氏溫度時的一個專門名稱。 華氏度(fahrenhite) 和攝氏度(centigrade)都是用來計量溫度的單位。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很多國家都使用攝氏度,美國和其他一些英語國家使用華氏度而較少使用攝氏度。
攝氏溫度,時溫度為0攝氏度,沸點為100攝氏度而華氏溫度把溫度定為32,沸點為212華氏度所以1攝氏度(1等份)等於9/5華氏度,則,根據溫度能得到與華氏溫度的換算式是: 1℃ =9×1 /5 32℉=33.8℉℃ = 5×(℉- 32)/9,℉ = 9×℃ /5 32式中℉-華氏溫度,℃-與華氏溫度的換算式是:k = ℃ 273.15,k = 5×(℉- 32)/9 273.15,℉ = 9×(k-273.15)/5 32所以,0 (k) = 9×(0-273.15)/5 32 (℉) = -459.67(℉)fahrenheit英文的中文譯名。
華氏溫度οf |
攝氏溫度℃(百分度): |
絕對溫度 k: |
蘭氏度rankineοra: |
列氏度réaumuror: |
溫度轉換計算公式 |
轉換 | 到 | 公式 9/5 = 1.8 9/4 = 2.25 10/8 = 1.25 |
華氏溫度 | 攝氏溫度 jk | ℃ = (οf - 32) / 1.8 |
華氏溫度 | 絕對溫度 | k = (οf 459.67) / 1.8 |
華氏溫度 | 蘭氏度rankine | οra =οf 459.67 |
華氏溫度 | 列氏度réaumur | or= (οf - 32) / 2.25 |
攝氏溫度 | 華氏溫度 | οf = ℃ × 1.8 32 |
攝氏溫度 | 絕對溫度 | k = ℃ 273.15 |
攝氏溫度 | 蘭氏度rankine | οra = ℃ × 1.8 32 459.67 |
攝氏溫度 | 列氏度réaumur | or=℃ × 0.8 |
絕對溫度 | 攝氏溫度 | ℃ = k - 273.15 |
絕對溫度 | 華氏溫度 | οf = k × 1.8 - 459.67 |
絕對溫度 | 蘭氏度rankine | οra = k × 1.8 |
絕對溫度 | 列氏度réaumur | or= (k - 273.15) × 0.8 |
蘭氏度 | 攝氏溫度 | ℃ = (°ra - 32 - 459.67) / 1.8 |
蘭氏度 | 華氏溫度 | οf =οra - 459.67 |
蘭氏度 | 絕對溫度 | k = οra / 1.8 |
蘭氏度 | 列氏度réaumur | or = (οra - 459.67 - 32) / 2.25 |
列氏度réaumur | 攝氏溫度 | ℃ =or × 1.25 |
列氏度réaumur | 華氏溫度 | οf =or × 2.25 32 |
列氏度réaumur | 絕對溫度 | k = or × 1.25 273.15 |
列氏度réaumur | 蘭氏度rankine | οra =or × 2.25 32 459.67 |
攝氏溫度(℃) | 絕對溫度(k) | 華氏溫度(οf) | 蘭氏度(οra) | 列氏度(or) |
-273.15 | 0 | -459.67 | 0 | -218.52 |
-17.78 | 255.37 | 0 | 459.67 | -14.22 |
-10 | 263.15 | 14 | 473.67 | -8 |
0 | 273.15 | 32 | 491.67 | 0 |
5 | 278.15 | 41 | 500.67 | 4 |
10 | 283.15 | 50 | 509.67 | 8 |
15 | 288.15 | 59 | 518.67 | 12 |
20 | 293.15 | 68 | 527.67 | 16 |
25 | 298.15 | 77 | 536.67 | 20 |
30 | 303.15 | 86 | 545.67 | 24 |
37 | 310.15 | 98,6 | 558.67 | 29.6 |
37.78 | 310,93 | 100 | 559.67 | 30.22 |
100 | 373.15 | 212 | 671,67 | 80 |
125 | 398.15 | 257 | 716.67 | 100 |
攝氏溫度與華氏溫度的換算式是:5(tºf- 50)=9(tºc-10º)
式中tºf——華氏溫度,tºc——攝氏溫度
攝氏 | 華氏 | 攝氏 | 華氏 | 華氏 | 攝氏 | 華氏 | 攝氏 | 華氏 | 攝氏 | 華氏 | 攝氏 |
º | º | º | º | º | º | º | º | º | º | º | º |
40 | 104.00 | 10 | 50.00 | 110 | 43.33 | 80 | 26.67 | 50 | 10.00 | 20 | -6.67 |
39 | 102.20 | 9 | 48.20 | 109 | 42.78 | 79 | 26.11 | 49 | 9.44 | 19 | 7.22 |
38 | 100.40 | 8 | 46.40 | 108 | 42.22 | 78 | 25.66 | 48 | 8.89 | 18 | 7.78 |
37 | 98.60 | 7 | 44.60 | 107 | 41.67 | 77 | 25.00 | 47 | 8.33 | 17 | 8.33 |
36 | 96.80 | 6 | 42.80 | 106 | 41.11 | 76 | 24.44 | 46 | 7.78 | 16 | 8.89 |
35 | 95.00 | 5 | 41.00 | 105 | 40.56 | 75 | 23.89 | 45 | 7.22 | 15 | -9.44 |
34 | 93.20 | 4 | 39.20 | 104 | 40.00 | 74 | 23.33 | 44 | 6.67 | 14 | 10.00 |
33 | 91.40 | 3 | 37.40 | 103 | 39.44 | 73 | 22.78 | 43 | 6.11 | 13 | 10.56 |
32 | 89.60 | 2 | 35.60 | 102 | 38.89 | 72 | 22.22 | 42 | 5.56 | 12 | 11.11 |
31 | 87.80 | 1 | 33.80 | 101 | 38.33 | 71 | 21.67 | 41 | 5.00 | 11 | 11.67 |
30 | 86.00 | 0 | 32.00 | 100 | 37.78 | 70 | 21.11 | 40 | 4.44 | 10 | -12.22 |
29 | 84.20 | -1 | 30.20 | 99 | 37.22 | 69 | 20.56 | 39 | 3.89 | 9 | 12.78 |
28 | 82.40 | 2 | 28.40 | 98 | 36.67 | 68 | 20.00 | 38 | 3.33 | 8 | 13.33 |
27 | 80.60 | 3 | 26.60 | 97 | 36.11 | 67 | 19.44 | 37 | 2.78 | 7 | 14.44 |
26 | 78.80 | 4 | 24.80 | 96 | 35.56 | 66 | 18.89 | 36 | 2.22 | 6 | 14.44 |
25 | 77.00 | -5 | 23.00 | 95 | 35.00 | 65 | 18.33 | 35 | 1.67 | 5 | -15.00 |
24 | 75.20 | 6 | 21.20 | 94 | 34.44 | 64 | 17.78 | 34 | 1.11 | 4 | 15.56 |
23 | 73.40 | 7 | 19.40 | 93 | 33.89 | 63 | 17.22 | 33 | 0.56 | 3 | 16.11 |
22 | 71.60 | 8 | 17.60 | 92 | 33.89 | 63 | 17.22 | 33 | 0.00 | 2 | 16.67 |
21 | 69.80 | 9 | 15.80 | 91 | 32.78 | 61 | 16.11 | 31 | -0.56 | 1 | 17.22 |
20 | 68.00 | -10 | 14.00 | 90 | 32.22 | 60 | 15.56 | 30 | -1.11 | 0 | -17.78 |
19 | 66.20 | 11 | 12.20 | 89 | 31.11 | 59 | 15.00 | 29 | 1.67 | -1 | 18.33 |
18 | 64.40 | 12 | 10.40 | 88 | 31.11 | 58 | 14.44 | 28 | 2.22 | 2 | 18.89 |
17 | 62.60 | 13 | 8.60 | 87 | 30.56 | 57 | 13.89 | 27. | 2.78 | 3 | 19.44 |
16 | 60.80 | 14 | 6.80 | 86 | 30.00 | 56 | 13.89 | 26 | 3.33 | 4 | 20.00 |
15 | 59.00 | -15 | 5.00 | 85 | 29.44 | 55 | 12.78 | 25 | -3.89 | -5 | -20.56 |
14 | 57.20 | 16 | 3.20 | 84 | 28.89 | 54 | 12.22 | 24 | 4.44 | 6 | 21.11 |
13 | 53.40 | 17 | 1.40 | 83 | 28.33 | 53 | 11.67 | 23 | 5.00 | 7 | 21.67 |
12 | 53.60 | 18 | -0.40 | 82 | 27.78 | 52 | 11.11 | 22 | 5.56 | 8 | 22.22 |
11 | 51.80 | -19 | -2.20 | 81 | 27.22 | 51 | 10.56 | 21 | -6.11 | -9 | -22.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