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在位皇帝,年號紀年,大事記,至元元年,至元二年,至元三年,至元四年,至元五年,至元六年,至元七年,至元八年,
在位皇帝
當忽必烈聽到蒙哥汗的死訊時,為了爭奪,急於北返。這時,南宋權相賈似道懾於蒙古軍的威力,暗中派人乞和。忽必烈答應了議和條件,撤兵北歸。忽必烈先回到自己的大本營(多倫西北)作了一番部署,然後一反傳統的選汗形式,於1260年三月在開平宣布自己即大汗位(元世祖)。同年四月,蒙哥幼弟也在和林即大汗位。忽必烈憑藉著漢族地主階級和一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1264年終於擊敗了阿里不哥,奪得了最高統治權。
忽必烈可汗

忽必烈深知,在當時情況下,必須先坐穩中原的皇位,才能保持住蒙古大汗的地位。他改變了蒙古傳統的選汗制度,採取漢人預立皇太子的辦法,確定帝位繼承人,並於1264年建都,改年號為至元。又依照中原的傳統,採用《易經》“大哉乾元”的說法,於1271年改國號為。
元朝開國後,一切政治制度和國家機關組織大半都沿襲遼、金的舊章。1272年又在燕京舊城的東北築新城,建設宮殿衙署。命名首都為大都。此後,元朝的政治重心就完全移到中原來了。
年號紀年
“至元”是元世祖的年號,共使用31年。
1260年忽必烈自立為蒙古大汗,與其弟爭位,並建年號為“”。此為蒙古政權建元之始。中統五年(1264年)七月,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地位穩固,遂於八月十六日下詔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詔曰:
至元銅權

應天者惟以至誠,拯民者莫如實惠。朕以菲德,獲承慶基,內難未戡,外兵未戢,夫豈一日,於今五年。賴天地之,暨祖宗之,凡我,會於上都。雖此日之小康,敢朕心之少肆。比者星芒,雨澤愆常,皆闕政之所繇,顧斯民之何罪。宣布惟新之令,溥施在宥之仁。據不魯花、忽察、禿滿、阿里察、脫火思輩,構禍我家,照依太祖皇帝正典刑訖。可大赦天下,改中統五年為至元元年。於戲!否往泰來,迓續亨嘉之會;鼎新革故,正資輔弼之良。咨爾臣民,體予至意。
大事記
至元元年
1264年,五年
八月,蒙古入都於燕,改元至元。
十月,(1204 --1264)駕崩,太子即位,是為。
蒙古用議,罷諸侯世守之制,蒙古開國以來向用此制,至此始廢。
至元二年
1265年,度宗()元年
此年,宋蒙兩軍在瀘州、等交戰,宋軍均敗。
至元三年
1266年,二年
蒙古詔省、院、台、部、宣慰司、廉訪司及部府幕官之長均用蒙古、色目人。
蒙古遣將襲破宋(今四川開縣)。
至元四年
1267年,三年
南宋收復。
蒙古敕修曲阜孔廟。築大都宮城。
蒙古都元帥攻掠南宋襄陽以南地,俘五萬。
南宋陳思《》成書。
至元五年
1268年,南宋四年
南宋罷浙西諸州公田莊,自耕,減租十分之三。
蒙古禁民間兵器。 蒙古置御史台。
南宋襄陽守軍攻諸寨,蒙古軍敗退。
至元六年
1269年,南宋五年
蒙古定朝儀。作蒙古新字成,加號“大寶法王”。
南宋曹之格《》刻成於無為。
至元七年
1270年,南宋六年
南宋賈似道欺君誤國,朝政濁亂。
蒙古軍勢日盛,邊事危急。
至元八年
1271年,七年
此年,南宋范文虎以水軍援襄樊,敗退。由海道攻膠州,以牽制蒙古對襄陽之攻勢,敗北被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