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後宮是不能上的,所以后妃要掌權就要“”,從秦始皇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布告公文稱“”;后妃掌權之後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於是就叫“”。臨朝稱制由中國西漢時期的呂后所開闢,可人們一般比較熟悉的女主統治方式應該是清朝末年慈禧的,二者在實際上沒有什麼區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朝稱制
- 定義:由女性代理皇帝為“臨朝稱制”
- 古代中國: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
- 別名:稱制
定義,歷史,中國,日本,
定義
古代中國在君主制時代由皇后、皇太后或等女性統治者代理皇帝(即掌握國家最高權力、行使皇帝權力)稱為“臨朝稱制”。
同治光緒兩朝的無冕女皇慈禧

按傳統儒學和觀點,身為女性的后妃只能待在中,而不能上外朝,即所謂“男主外、女主內”,所以后妃要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當然就要“臨朝”,即“當朝處理國政”之意;從開始皇帝的命令專稱“”、“”,布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後代理皇帝職責,其命令自然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所以叫“稱制”,即“行使皇帝權力”之意;兩者合稱,即臨朝稱制,該詞在中最早出現於班固的《漢書·高后》:“惠帝,太子立為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天下。
所謂的"稱制",應該不只是行使皇帝權力之意。雖然女主臨朝、親裁政事,但在發布命令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 這么做的用意有兩點,第一: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剝奪其在位的事實。所以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而逕自下達命令。第二:為避免將來皇帝成年親政後,太后會以懿旨干預政務。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義發布,以杜絕將來產生皇權二元化的流弊。 女主"臨朝",卻以幼帝名義"稱制"的原則,一直到清末的依然遵行不替。 若是皇后代夫行政,也只是皇帝本身的特許與縱容。不管皇后的權力有多大(例如),其身份也不過是皇帝的助手或秘書,不能算是取代皇帝執政,所以詔書仍算是皇帝本人意志的體現。因此,皇后即使"臨朝",也不能算是"稱制"。
歷史
中國
【西漢】
高祖
孝元(王政君)
【東漢】
章德竇太后
和熹鄧太后
安思閻太后()
順烈
桓思
靈思
【】
明穆庾太后
康獻
【】
【唐朝】
武則天(臨朝稱制二十四年,在位十五年,為中國唯一的。)
大唐第一位皇太后武則天,亦為中國唯一的女皇

順天皇太后
【遼朝】
皇太后
皇太后
【西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