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室即石室岩,在城廂西郊1里許的山上,有海蝕洞多處,傳為古人穴居之所。據傳唐代名僧妙應禪師建石室岩佛寺,出入常騎兩隻馴虎,故又名“伏虎岩”。明成化年間寺圮。陳經邦於明五年(1577年)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室
- 拼音:shíshì
- 出處:《左傳·莊公十四年》
- 高:58.5米
漢語詞語,石室藏煙,聖心堂,
漢語詞語
- 泛指石造之室
比喻極堅固的防守設施。《·吳志·賀邵傳》:“近劉氏據三關之險,守重山之固,可謂金城石室,萬世之業,任授失賢,一朝喪沒,君臣系頸,共為羈仆。”
明 《》第八十回:“曰:‘子既不移其志,可仍歸石室。’” - 指傳說中的神仙洞府
漢·劉向 《真君傳》:“者,神農時雨師也……數往中,常止石室中,隨風雨上下。”
晉· 《搜神後記》卷一:“始興機山,東有兩巖,相向如鴟尾。石室數十所。經過,皆聞有金石絲竹之響。”
《·申陽洞記》:“更前百步,豁然開朗,見一石室,榜曰:申陽之洞。守門者數人,裝束如昨夕廟中所睹。”
清·《會仙記》:“秋鴻以扇拂壁,忽豁大門,肅丹忱入。洞中石室,別有天地。”
、 《遊仙聯句》:“石室坐王母,旁揖喬松儔。”
石室藏煙
石室即石室岩,在城廂西郊1里許的山上,有海蝕洞多處,傳為古人穴居之所。據傳唐代名僧妙應禪師建石室岩佛寺,出入常騎兩隻馴虎,故又名“伏虎岩”。明成化年間寺圮。陳經邦於明五年(1577年)重建。
登山山道鋪著百餘級石階,松石夾峙如牆,摩崖題刻點綴其間。路旁,有宋方鉞石碣,上刻篆體“伏虎岩”三個字,每字高尺余,風骨遒勁。由此拾級而上,便到“石室岩精舍”。旁落的玉皇殿前有一對透雕盤龍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為石雕藝術精品。寺後聳立一座七層的四方形磚塔,俊俏古樸,別具丰采。
寺後有塊巨石突兀於岩群之上,長約2丈,形如舌頭,故稱“龍舌石”,山上有古榕數株,盤石而生,枝繁葉茂,挺拔蒼勁,樹下有座乘風亭,遊人至此小憩,遠遠風光,涉目成賞。
石室岩上還有仙跡、虎源、卓錫泉、曲水池、涅槃台、天泉庵諸景。
春日晨昏,石室岩常有雲霧飄浮在奇岩怪石、叢林灌木之間,水氣氤氳,翠峰碧樹,煙縈霧繞,忽隱忽現,頗具“綠樹迷離古剎前,縹緲雲山深莫辨”的詩情畫意,因而有“石室藏煙”之譽。前人有詩描摹:
盤旋山徑許多松,石室深幽煙景濃。
參錯巒頭林影隔,蒼茫野色洞門封。
檐前滴翠藏棲鶴,澗底流青現老龍。
尋訪招提曾問道,樵夫牧豎反從容。
聖心堂
(石室)是我國最大的石結構建築物,又是天主教廣州教區的主教堂。因教堂由花崗岩砌築,故俗稱“石室”。
後,法國政府依據不平等條約《》,藉口清朝廷在教禁期間沒收過天主教在廣州的教堂,威脅清廷賠償損失,強迫官府出租原兩廣總督行署地,興建此教堂。由法國工程師稽明章(guillemin)仿照的哥德式風格設計。在1863年12月8日正式舉行奠基典禮。全部石頭采鑿於香港九龍,建築工程浩大,歷時25年,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竣工。負責施工的總管為廣東揭陽人蔡孝。工程耗資40萬法郎。
聖心堂建築總面積2754平方米,現存教堂、主教府和東西的頤鐸堂。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坐北向南,南立面高58.5米,分為3層。底層開3個尖拱券門,二層當中是用石頭雕刻鏤空的圓形玫瑰窗,三層為鐘樓,一對八角形的尖形塔頂高峻陡峭,東塔裝有4具法國運來的大銅鐘,西塔原裝機械計時鐘。整座建築的尖形拱窗、玫瑰窗、女兒牆及室內裝飾精細,束柱的柱頭以變形的麥穗作裝飾,束柱柱礎並在一起表示堅如磐石,出水口為中國傳統風格的石獅式樣。
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中國建築學會核定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