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之盟是漢高祖劉邦在位時與群臣以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約,此為古代盟誓的方式之一,其要殺牲取血,並用手指蘸血來塗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而此盟約的內容為確保只有劉姓者可為王,即“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史記》卷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白馬之盟
- 人物:漢高祖劉邦
- 方式:殺白馬方式定立的盟約
- 特徵:手指蘸血來塗在嘴上以示恪守盟約
簡介,起因,內容,結果,作用,評價,
簡介
漢初的基本沿襲秦制,但在下,又恢復了秦代已廢除的,採用郡縣與封國並行的體制。早在時期,劉邦為了網羅各股軍事,與楚軍爭奪王位,曾分封了一批。
他們在大旗之下,使劉邦終成帝業。其後,他認為異姓王終不可信,而僅能利用。因此他稱帝以後,先後以種種藉口除掉異姓王,同時又分封劉氏子侄為同姓王,並與群臣定下白馬之盟,立下“非劉氏”的誓約,作為鞏固西漢中央政權的輔助手段。
起因
以之一韓信為例,劉邦在獲勝後即改封其為楚王,使其離開根據地齊地,並於翌年設計將韓信擄至長安,降為候,最後借之手斬殺韓信。其後、、、、等王皆一一被其。劉邦將異姓諸滅後,發現漢朝的控制力還只能停留在,在邊疆地區卻顯得鞭長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諸侯王,實行郡國制,以保劉氏江山穩固。
然而隨著呂后勢力日大,其擔憂被呂氏奪去,因此在其晚年與劉氏諸王殺白馬為盟,以策。
內容
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漢存在,大臣們及其子孫就永遠有酒喝有肉吃)。
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非皇族成員不得封王,如沒有軍功者不得封侯)。
結果
劉邦駕崩後,要立諸呂為王,右丞相王陵以此加以反對,但是、認為呂后此舉並無不可,結果呂后大封諸呂為王,呂氏的諸侯王直至呂后死後才被廢。
終漢之世「非劉氏」這個除了在上述的三個時期以外,都被嚴格地遵守,因此可見此盟約對漢代皇帝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
作用
白馬之盟的本意是鞏固漢,但卻反而因為過於依賴同姓王而使其坐大。漢文帝時,先後發生了和的叛變;而漢景帝時更發生了七國之亂。但最終這些叛亂皆被平定,而景帝亦乘勝收回封國的官吏任免權,削弱了封國的實力。其後漢武帝頒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實力被大幅削弱,變成一種虛銜。結果劉邦白馬之盟的原意消失,只作為訓言留下。
評價
史家一般認為劉邦在登上皇位後害怕被奪權,並為了使其後代不用受到功臣壓迫,因此剷除開國功臣,並訂立白馬之盟。這反映其擁有著“”的私慾,亦開創了後代各朝開國君主屠殺功臣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