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河南道
- 釋義:地方名
- 道:在隋唐屬於監察區名稱
- 轄區:一、二十九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唐貞觀元年(627年),置十道,河南道屬其一,轄境在黃河之南,故名,東盡海,西距函谷,南濱,北臨黃河。領虢、陝、汝、鄭、滑、汴、許、陳、蔡、潁、亳、宋、徐、泗、宿、海、濮、曹、登、萊、密、青、沂、兗、淄、齊、鄆、棣、濠和,共30個州府。轄境相當于山東省、河南省全境,江蘇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治洛州洛陽縣(現河南洛陽市東北)。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為十五道,分置,以遙領河南道。
開元中汝州臨汝郡入,共2個府州。河南道遂改治汴州。
行政區劃
州郡 | 轄境 | 屬縣 | 備註 |
河南縣、洛陽縣、偃師縣、鞏縣、緱氐縣、陽城縣、登封縣、陸渾縣、伊闕縣、新安縣、澠池縣、福昌縣、長水縣、永寧縣、壽安縣、、河清縣、穎陽縣、伊陽縣和王屋縣 | 河南道原治所;原為洛州,於開元元年(713)升格為府。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開元中劃與都畿道。 | ||
汝州臨汝郡 | 河南省全境、洛陽市轄內 | 梁縣、郟城縣、葉縣、、龍興縣、臨汝縣和黃縣。 | 貞觀八年(634)從伊州改名。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開元中劃與都畿道。 |
轄內的、大部分〖函谷關鎮、大王鎮、陽店鎮除外〗和洛陽市轄內的。 | 弘農縣、閿鄉縣、湖城縣、朱陽縣、玉城縣和盧氏縣。 | 隋朝義寧元年(617)所置。 唐朝關中地區潼關以東,潼關在其與接壤處,是河南道最西部。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陝郡 | 河南省轄內的、和東北部(函谷關鎮、大王鎮、陽店鎮)、山西省南部(、、) | 陝縣、靈寶縣、夏縣、芮城縣、平陸縣和峽石縣。 | 隋朝義寧元年(617)所置,唐朝武德元年(618)改名為陝州。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管城縣、滎陽縣、滎澤縣、原武縣、陽武縣、縣和中牟縣。 | 唐朝武德四年(621)所置。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靈昌郡 | 白馬縣、衛南縣、匡城縣、長垣縣、韋城縣、胙城縣和酸棗縣。 | 隋朝初期所置。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浚儀縣、開封縣、尉氏縣、封丘縣、雍丘縣和陳留縣 | 開元置都畿道後的河南道治所;唐朝武德四年(621)置汴州總管府。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長社縣、長葛縣、陽翟縣、許昌縣、鄢陵縣、扶溝縣、臨穎縣、舞陽縣和郾城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河南省周口市大部(除了、、以外) | 宛丘縣、太康縣、項城縣、殷水縣、南頓縣和西華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河南省市區、大部(除了以外)、信陽市所轄的和。 | 汝陽縣、朗山縣、遂平縣、上蔡縣、新蔡縣、褒信縣、新息縣、真陽縣、平輿縣和西平縣。 | 原為豫州,於寶應元年(762)改名為蔡州。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安徽省和北部的。 | 汝陰縣、潁上縣、下蔡縣和沈丘縣。 | 原為信州,武德四年(621)所置,於武德六年(623)改名潁州。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譙縣、酇縣、城父縣、鹿邑縣、真源縣、永城縣和蒙城縣。 | 原為譙州,於貞觀八年(634)改名為亳州。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河南省商丘市大部(除、以外)、山東省的和、安徽省的。 | 、、、、、、、、和。 | ||
江蘇省徐州市全境、大部分(除沭陽縣以外);山東省、臨沂市的;安徽省。 | 彭城縣、蕭縣、、沛縣、滕縣、宿遷縣和下邳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江蘇省的、、、連雲港。 | 臨淮縣、漣水縣、盱眙縣和徐城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符離郡 | 安徽省所轄的和、全境、的、、、、的。 | 符離縣、、蘄縣和。 | 元和四年(809)徐州南部二縣與泗州西南部一縣合併為宿州,大和三年(829)廢,大和七年(833)復建。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江蘇省大部(除以外)和。 | 朐山縣、東海縣、沭陽縣和懐仁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河南省濮陽市、;山東省菏澤市。 | 鄄城縣、濮陽縣、范縣、雷澤縣和臨濮縣。 | 武德四年(621)所置。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山東省轄下的、、、;河南省商丘市。 | 濟陰縣、考城縣、宛句縣、南華縣、乘氏縣和成武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東牟郡 | 山東省全境和北部(、、、、、、、長島縣) | 蓬萊縣、牟平縣、縣和黃縣。 | 如意元年(692)所置。由萊州北部所分出。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山東省的南部(包括、、、)和青島市北部(包括市區、、、) | 掖縣、昌陽縣、膠水縣和即墨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山東省日照市全境、青島市南部(膠州縣、膠南縣)、濰坊市南部(諸城縣、安丘縣、縣)、臨沂市。 | 諸城、輔唐縣、高密縣和莒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山東省北部(包含其市區、、、、、)、濱州市、東營市。 | 益都縣、臨淄縣、、博昌縣、縣、臨朐縣和北海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山東省臨沂市轄下的大部分(包含、、、、、、)、南部的、的、的市轄區 | 臨沂縣、費縣、丞縣、沂水縣和新泰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現山東省大部分(除微山縣、梁山縣、嘉祥縣)、的市轄區和以及全境。 | 瑕丘縣、曲阜縣、乾封縣、、鄒縣、任城縣、龔丘縣、金鄉縣、和萊蕪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淄川郡 | 山東省大部分(除了以外)、濱州市。 | 淄川縣、長山縣、高苑縣和鄒平縣。 | 武德元年(618)從齊州分出。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山東省濟南市大部分(除了、以外)、的東南部(、、)。 | 歷城縣、章丘縣、臨邑縣、臨濟縣、長清縣和禹城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山東省的和、濟南市西南角的、西部的和、東部的和、南部的和。 | 須昌縣、壽張縣、鄆城縣、巨野縣、盧縣、平陰縣、東阿縣、陽穀縣和中都縣。 | 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山東省轄下的、、、、濟南市的、東營市。 | 厭次縣、商河縣、陽信縣、蒲台縣和渤海縣 | 武德四年(621)所置,八年(625)時廢州,但是貞觀十七年(643)的時候又重新設定。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 |
安徽省西部的、、、的市區。 | 分別是鐘離縣、定遠縣和招義縣。 | 原為豪州,元和三年(808)改名為濠州。武德初年,改郡為州,天寶元年,改州為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為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