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市,簡稱澄,因地處“大江之陰”而得名,是一座濱江港口花園城市。江陰位於中國,江蘇省南部,長江三角洲太湖平原北端。東接,南臨,西連,北對。江陰地處江尾海頭、長江咽喉,歷代為江防,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江海聯運的天然良港城市。
江陰市歷史悠久,,有1736年建置史。山之北水之南為陰,江陰表江南。江陰文化屬吳越文化,江陰人多屬使用吳語。江陰精神為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
江陰原屬吳地,置,為,宋朝時為十六府之一兼全國八處通商口岸城市之一,歷史上有334年為郡州軍府治,元代由降為,兩代屬,1983年改為市行政代管,1987年撤縣建市,2017年江陰市成為江蘇省唯一的“市縣同權”縣級集成試點城市。江陰枕山負水,襟帶,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芙蓉城”“忠義之邦”之稱。江陰市轄等3個街道、9個鎮、2個經濟開發區、1個國家。
江陰民營經濟發達,是“中國第一縣”,領航中國。江陰市有10家中國500強企業、12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17家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分別占入圍企業數的19.23%、14%、34%。江陰有48家上市公司。
江陰是國家衛生城市,有濱江要塞旅遊區(、)、學政文化旅遊區(、)、飛馬水城、、、等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江陰
- 外文名稱:jiangyin
- 別名:、、澄、
- 行政區類別:縣級市
- 所屬地區:中國,蘇南地區
- 下轄地區:等3街道,等9鎮,高新區,臨港區等
- 政府駐地:澄江街道澄江中路9號
- 電話區號:0510
- 郵政區碼:214400
- 地理位置:江蘇省南部
- 面積:987.53平方公里
- 人口:165.18萬(常住),125.95萬(戶籍)
- 方言: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飛馬水城、、、
- 機場:、、
- 火車站:、
- 車牌代碼:蘇b
- 市花/市樹:/
- 港口:
- 碼頭:江陰碼頭(蘇南國際碼頭)
- 地方特產:、、等
- 城市精神:人心齊,民性剛,敢攀登,創一流
- 著名人物:徐霞客、、等
- 行政代碼:320281
- 市委書記:
- 市長:
- 三奇:徐霞客、、心經碑
- 城市網站:暨陽社區、江陰官網、江陰網等
- 文化:、吳越文化
- 民系:
- gdp:3806.18億元(2018年)
- 人均gdp:23.05萬元(2018年)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區位境域,自然環境,濱江港口,自然資源,城市人口,政治情況,經濟發展,綜合實力,經濟構成,上市公司,社會發展,科技發展,醫療衛生,教育事業,體育事業,友好城市,慈善公益,環保綠化,交通概況,鐵路,公路,水路,航空,文化風俗,本地方言,文化活動,地方風俗,相關詩詞,美食特產,旅遊資源,旅遊景區,主城公園,地方名人,古代名人,現代名人,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史前文明
從周莊、南樓、煙墩、高城墩、望海墩、西坡、西郊璜塘河及市區畔等文化遺址中,相繼出土屬、的、、夾砂灰陶、、、鹿角鎬、玉器琮壁和炭化稻穀,說明5000多年前的,先民們已在境內聚成村落,繁衍生息,從事漁獵和農耕,開始種植水稻,並掌握了制陶、織麻、琢玉等手工業技術。
江陰夜景

夏商周春秋戰國
商末,之子、南奔,建立勾吳。3000多年前,這裡的土著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合,成為先進的組成部分。
江陰見諸文字記載的歷史有2500多年。在春秋時期,這裡地屬吳國,曾是吳公子的封地,避耕於申港南下,名動古中原的葬於今江陰申港。季札與同時代而年長,孔子對這位前輩推崇備至,根據現有資料,孔子一生至少有四次盛讚季札,並且親手立下了著名的。
澄江街道

戰國時為楚采邑。《》載“在門外,開以灌田,故名”“貫城···為江潮出入之總匯”。故有“延陵古邑”、“春申舊封”之稱。突兀平野,俯臨大江,舊名“瞰江山”。
秦漢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為延陵鄉,屬。漢高帝五年(前202年)為鄉,屬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135年)至三國為毗陵縣暨陽鄉,屬。
三國江陰
孫權之母在砂山南麓建太清觀,是為今。
晉朝
二年(281年)置,為江陰建置之始,縣治江陰東南,一說縣置(今屬),境內有古(舊址今位於張家港)而名,屬。
七年(341年),暨陽縣治搬到口(今江陰市)。暨陽縣東部福山、妙橋一帶置。
江陰

相傳酒聖偕同好友隱居於江陰城東,釀造,有“江陰黑酒飲三碗,醉倒劉伶整三天”的故事。
南朝
元年(555年)廢置,之(今江陰市),因地處大江之陰(山之北水之南為陰),遂稱,為“江陰”名稱之始。暨陽縣改名為江陰縣屬之,暨陽西置利城縣,另置於故地。江陰郡與、()、並列。
下轄江陰縣、利城縣、梁豐縣(治今市)三縣。
()建立之初,轄境大約是今天的江陰市、市(限主城區等大部)、市三市地理面積總和。
元年(557年),奪王位,封梁王為江陰王,以江陰郡建江陰國。
隋唐
九年(589年),江陰國除,廢江陰郡,將和併入,屬蘇州。
三年(620年),升江陰縣置,以梁豐故地置暨陽縣。暨州下轄江陰縣、縣、縣三縣。
武德九年(626年),恢復江陰縣建置,和併入。江陰縣改隸——。江陰城
會昌四年(844年),升為望縣,為地方上規制最大縣之一。
五代十國屬,始置江陰軍(937年-990年),領江陰一縣。
宋朝
北宋元年(990年),江陰廢軍為江陰縣,屬常州。
北宋淳化三年(993年)復置。北宋初年,江陰范宗古遷址興建。范仲淹稱讚江陰文廟“堂焉巍奐,廊焉徘徊,大門斯清,高門有閌”。王安石求守江陰而未能如願,珠犀魚蟹之句,江陰人往往能誦。熙寧四年(1071年)廢軍為縣。
南宋時期,江陰設立(1127年-1157年,1161年-1277年)。“軍”相當於“州”級別,江陰軍為獨立建制,是十四州二軍之一。
宋朝是江陰史上行政級別較高的時代,:越婺衢明台處嚴溫,:蘇松常潤杭嘉湖和江陰軍。
南宋紹興年間,江陰設立“”。宋代設定或機構的,有杭州、廣州、(今)、泉州、(今山東)、(今松江)、、八處,若包括設定市舶場的(今)在內,實際上共有九處之多。宋代市舶司是外貿行政管理機構、外貿稅收機構、外貿經營機構、經濟仲裁機構、外交接待機構。《》職官四四之二八云:“兩浙路惟、、、、五處有市舶”。江陰軍“邊臨大江,正是下流…最為控扼”,“順江而縱者,朝江海而夕”。江陰有等有名大港。宋廷在江陰設“市舶務”的基礎動因應是江陰軍優越的及其帶來的。古代江陰市舶司和現代江陰港
南宋曾引軍退守江陰軍,在砂山留下藏軍洞。亦曾駐守江陰。在江陰任期間,負責起草書寫來往公文,協助處理地方政務。
江陰城建

江陰紡織業發達,周莊、華士一帶家家農戶都有織布機,始稱江南。
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設江陰軍為,江陰路與總管府(蘇州)、總管府平級。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降為,屬。二十四年(1364年)改名為,未幾復名江陰州。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降為,屬。

明朝
設“江陰衛”水師炮台,至明中期沿海一帶倭寇橫行,崇禎八年在江陰大、小石灣配置紅夷大炮11座,防備倭寇。
今靖江地區本為江陰陰沙(馬馱沙),相當於上海的崇明島,因沖刷和而與對岸接壤,使用吳語。明七年(1471年),應天巡撫上書,以“居長江下游,扼江海門戶,捍衛全吳,足稱重鎮”為由奏分江陰之馬馱沙,同意設縣,置。
“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作者游聖徐霞客生於江陰。
在江陰漫長的歷史中,湧現了大批愛國民族英雄。明代正德初宦官擅政誤國,在朝的三位江陰人——主事、御史、,或以挽死諫,或以奏章忤。在《戒庵老人漫筆》中稱之為“江陰一時三忠”。還有勇斗閹官,慷慨赴獄、死於酷刑、被列入“東林後七君子”的、。
清朝
江陰城因血戰清兵八十一天而譽為“”。1645年,江陰本已降清,但“”“”的頒布激怒了江陰人。抵制剃髮令的抗清守城戰,面對清軍二十四萬大軍攜二百多門大炮圍城,江陰全城百姓在、、的帶領下獨守孤城八十一天,殺死清兵七萬五千餘人。江陰城內死者九萬七千餘人,城外死者七萬五千餘人,城中僅存五十三人。全城殉節,“竟無一人降者”。史稱“”。清初狀元作《》記錄江陰抗清之戰。清代4部《江陰縣誌》、《江上孤忠錄》、《》、《》等文獻亦記載。江陰抗清留下“十萬人同心死義”“活人不及死人香”的壯烈故事。“不獨為禮讓之邑,實稱忠獻之邦,長江底柱,允足表峙東南也”。
明末乙酉後,獲“義城”之名。江陰人立“忠邦峰”,懷念保邦死難者。狀元、江蘇學政、戶部侍郎於1799年為江陰題“”四個大字,道光年間摹作南門門額光前裕後。
江陰

,與、()、()、()五縣(或八縣)同屬於。
楊舍堡城建於明三十七年,清三年(1738年)在江陰主持下由江陰東鄉六鎮楊舍、馬嘶、顧山、華墅、周莊、章卿共同出資維修。清代江陰是江蘇省唯一一個擁有雙城(澄江和楊舍)的強縣。
明清江南衣被天下,江陰有雷溝大布。江陰土布有“日產萬匹,遠銷南洋”之盛。

近現代
時期,留下了“叫全國的文明,從江陰發起“的倡言。
時期長江江陰段是主戰場,是抗戰時唯一一次戰役。
1937年冬日本侵略軍炮擊江陰,南門“義之”二字毀。1947年為江陰手書“”四字,今刻於。江陰“人心齊,民性剛”的城市精神源於此。
1949年4月23日,屬蘇南行署專區。
1953年改屬蘇州地區。江陰老地圖。1471年分馬馱沙立靖江,1962年分楊舍等地立張家港。
1957年,批覆同意江陰東部分出一部分與西北部的一部分組成新的城市(今市)。江陰劃出楊舍、、塘市、德積、、中興、晨陽、泗港、南沙。江陰與市區同根同源。
1962年,成立。江陰縣與、、等同屬蘇州地區。
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改屬代管。
1987年4月23日,國務院批覆撤銷江陰縣設立江陰市。設10個鎮20個鄉。
2001年6月,江陰市28個鎮合為20個鎮。2005年,江陰市20個鎮合為16個鎮。2007年撤建。2009年撤南閘鎮雲亭鎮設。
2017年7月13日,江蘇省委、辦公廳印發《江陰市縣級集成試點總體方案》,決定實現市縣同權,除法律法規規章明確規定必須由設區市行使的職權外,賦予江陰與同等的經濟社會和行政管理許可權,賦予的鎮、街道部分縣級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2018年4月26日,《江陰市縣級集成改革試點賦權清單》通過,無錫市行使的282項權力放至江陰市。
行政區劃
江陰市轄、、3個街道,1個國家高新區(/山觀),1個臨港經濟開發區(、、、),、、、、、、、、9個鎮,1個合作經濟開發區(靖江園區)。
江陰地圖(2015年)
江陰澄江街道


澄江街道
地處江陰市核心城區,是江陰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面積124平方公里,人口50萬。
澄江街道

雲亭街道
位於江陰城區東南部,面積40平方公里。四面環山出白雲,十里長亭居其中。
南閘街道
位於江陰城區西南部,面積45平方公里。建水利設施下閘而得名。
月城鎮
位於江陰市西南部,面積38.54平方公里,是久負盛名的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南朝為護衛江陰郡治夏城而築艦浦城,建月牙形城堡故名。

青陽鎮、青陽園區
地處江陰市南端,面積67.56平方公里。晉道教淨明祖師號青暘,於此建寺布道,地因人名青暘後改青陽。
江陰高新區青陽園區位於桐岐鎮,桐岐為古芙蓉湖一隅,唐宋間村落名峒錡後改桐岐。青陽園區面積11.8平方公里。
徐霞客鎮
位於江陰市南部,面積110平方公里。
是徐霞客的故鄉,改名霞客鎮,宋慶元間江陰設驛道、建急遞鋪,以為往返馬匹駐歇地,遂成馬鎮。
宋元時名蕭岐,後更名峭岐。
相傳有鳳棲於慈雲寺,遂取金鳳鄉名,域內有黃溪河時名黃塘後改璜塘。
華士鎮
位於江陰市東部,是“天下第一村”所在鎮,面積74.58平方公里。古稱花墅後名華墅,宋元間為江南棉花交易集散中心稱花市,因集鎮位於白龍山砂山南麓,別稱龍砂。
曾建陸觀舍橋,地因橋名。
周莊鎮
位於江陰市東部,面積78.9平方公里。明時成市集,曾為周姓莊園遂稱現名。
長壽鎮古稱安阜、永安,宋時名長壽,設巡檢司駐此。
新橋鎮
地處江陰市東南,是全球最大工業基地,面積19.3平方公里。古湖堰塞成原,聚民建村,宋元時稱新橋里,明時蔡港河建南新橋,兩岸漸成市集,地因橋名。
長涇鎮
位於江陰市東南,面積54平方公里。長涇古為東舜城域,境內有涇里河及東、西涇河,域因水名“三涇里”,宋元間形成市集,後建置為長涇鎮。
河塘鎮明代建何宕橋,後易名河塘橋,地因橋名。
顧山鎮
是江南古鎮、紅豆故鄉,地處江陰市東南,面積50平方公里。境內一山,俗稱三界石,又名龜山、孤山,南梁成市集,山名顧山,地因山名。
古為暨陽湖一隅堰塞而成,宋元間形成村落,明中期成市集名北角市,清初易名北漍。
祝塘鎮
位於江陰市東南,面積59.45平方公里。域內水網密布,宋時圍塘築堤成市集,故名築塘,後易築為祝。
古為西舜城域,宋時村落名門村,鄉民好學因“文人如林”而得名。
江陰新橋 | 江陰周莊 | 江陰長涇 |
江陰月城 | 江陰華士 | 江陰徐霞客 |
江陰青陽 | 江陰祝塘 | 江陰顧山 |
江陰高新區
為國家級高新區。前身為1992年創建的江陰經濟開發區。2002年,省委、省政府賦予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的經濟審批權和行政級別。2012年6月15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同意升級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高新區占地53平方公里。高新區位於,原鎮,山觀原名三官,因有而得名。山觀西以與原相接,北東南三面蟠龍山、鳳凰山、香山、稷山、定山、耙齒山、售山(壽山)眾山毗連。
江陰臨港開發區(夏港、申港、利港、璜土)
為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由東向西是、、、。經濟實力位居江蘇省省級開發區第1名。
面積29.96平方公里。古稱夏浦,相傳禹跡所經故名。
面積39平方公里。古稱申浦,因黃歇開鑿申浦河而名。江陰國家綜合保稅區位於申港。
面積59.42平方公里。原稱漁浦,因漁港得利而名。西石橋鎮位於市境西部,距江陰市城區14公里。
位於江陰最西部,面積64.49平方公里。有又稱,因橋名,宋時設黃土急遞鋪,後改名璜土寓意土美如玉。石莊鎮為沿港交易而立樁供泊靠,始稱石樁後改稱石莊。
江陰-靖江園區
是江陰、靖江兩市跨市跨江聯合投資開發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位於靖江市南部,面積45平方公里。
江陰國家高新區 | 江陰臨港區(夏港申港利港璜土) | 江陰-靖江園區 |
地理環境
區位境域
江陰市位於蘇南沿江,總面積987.5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811.7平方公里,水域面積175.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中長江水面56.7平方公里。沿江深水岸線長達35公里。城市建成區為96.2平方公里。

江陰位於北緯31°40′34″至31°57′36″,東經119°59′至120°34′30″。
江陰北枕長江,有江陰大橋(g2京滬線)與相連,南近太湖,有同三高速公路與相接,東接、、至上海,西連、至。
從江陰到上海、各148公里,到無錫、常州各38公里。江陰和市區的山丘總體上呈北東走向,其高度由西南往東北逐級下降。
自然環境
江陰地處太湖水網平原北端,長江南部,全境地勢平緩,平均海拔6米左右,西南邊緣地勢偏低,中部、東北部有零星低丘散布其間,地勢較高亢。中部山丘多在海拔200米左右,以定山273.8米為最高,東北部黃山海拔91.7米。濱臨長江,全境有乾、支河流550餘條。

江陰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6.7℃,年降雨量1040.7毫米。四季分明,冬季陰冷潮濕,夏季較炎熱,春秋季節氣候宜人,是長江下游小麥、水稻等梁作物的重要產地之一。江陰境內主要用材林有竹、松、杉,優良用材的樹種有杉木、、樟樹、、紅楠、、錐栗、等。藥用植物400多種。鳥類有170多種;魚類為90多種,太湖中的銀魚,長江中的、、是名貴魚類;獸類有30多種,主要有華南兔、穿山甲、、黃鼬等。長江江陰斷段水質處於ⅱ~ⅲ類水。
濱江港口
長江江陰段江面最為狹窄,故江陰自古就為扼守長江咽喉的“第一”。明清兩代都在江陰築有大量炮台等重要的防禦工事。

長江江陰段最窄江面僅1200多米,萬里長江到此驟然緊束、隨後呈喇叭狀放開,古往今來,守江必守江陰,是為軍事重地,戰時要塞,是吳淞口後的第二道由海入江的江防咽喉,素稱為“鎖航要道”。
江陰地處江尾海頭,境內35公里長江深水岸線是為“”黃金地段。通過長江江陰段的,江輪可從上海市直達。
盛唐起,江陰就是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埠。宋代王安石曾賦詩讚曰:“黃田港口水如天,萬里風檣看賈船。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
1992年5月,江陰港被國務院批准為一類口,可直通海外。江陰口岸海關、等獨立查驗機構以及、、外輪供應等服務機構配套齊全,各類碼頭泊位建成45個,其中萬噸級19個,形成由石化產品、貨櫃、、煤炭、五大支柱貨源構成的港口群,建成了長江中下游最大的石化儲運基地和國家糧食儲備庫。2000年江陰市港口吞吐量超過1000萬噸,2009年12月8日江陰市港口吞吐量超過一億噸,成為全國第五個億噸級內河港。
自然資源
土地
江陰市土地總面積148.2萬畝,折合988平方公里。2001年末耕地面積767892畝,其中園地面積7574畝,林地面積30154畝,牧草地166畝,城鎮及工礦用地305987畝,交通用地58883畝,水域面積292312畝,未利用土地18334畝。江陰市人均耕地面積僅0.68畝。複種指數1.5。

光熱
太陽年輻射總量115.7千卡/平方厘米。一年中太陽輻射月總量以7月和8月最多,分別為13.5千卡/平方厘米和13.7千卡/平方厘米;12月和1月最少,均為6.3千卡/平方厘米。
水
江陰市地表水豐富,外來水源充足。境內的河、溝、渠、塘等,總水量為4734萬立方米。長江江陰段區間水量一般為13.1億立方米,年大氣降水補給9.84億立方米,江陰市沿江水閘總引水能力為927立方米/秒,通江水閘及涵洞年總引水量為11.05億立方米。地下總水量為1.21億立方米。
地下水類型分為:第四系鬆散岩類孔隙水含水層,分布於境內除低山以外的廣大地區,為地下水主要開採區;碳酸鹽岩類裂隙-溶洞水含水層,主要分布在西郊-山觀、周莊-月城、祝塘-新橋,含水層主要為二疊系青龍組灰岩;基岩裂隙水含水層,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含水岩性以泥盆系砂岩為主,富水性不均勻。

生物
江陰市境內動植物資源種類繁多。植物資源主要有五大類:糧油農作物類(水稻、小麥、大麥、等);蔬菜類(番茄、蔥、蒜等上百種);瓜果類(葡萄、桃子、梨、西瓜等);林木花卉類(茶葉、竹、杉、松、杜鵑、夾竹桃等);野生植物類(多種草、木)。
動物資源主要有家畜(豬、牛、兔等)、家禽(雞、鴨、鵪鶉等)、水產類(除魚、蝦、珠蚌等外,長江河豚、刀魚也常在境內繁衍後代)、昆蟲類等四大類;微生物類以真菌類為主(平菇、蘑菇、草菇)。
礦產
江陰市的地質條件決定了本區礦產資源種類少,分布範圍有限。江陰市主要礦產有:建築石料,遍布於境內所有山丘,為泥盆系砂岩和石英砂岩,其中部分石英砂岩可作為玻璃原料;白泥,分布在秦望山和觀山之間,為泥盆系茅山群砂岩的粘土夾層,質地較好;泥炭,分布範圍較廣,主要在峭岐鎮東南1公里處,埋藏於地表1米之下;煤,主要分布在南閘-山觀向斜、青陽-祝塘-北漍向斜的構造盆地中,含煤地層絕大部分為二疊系龍潭煤系,極個別為二疊系堰橋組;磚瓦粘土,廣泛分布,為第四系全新統地層。

城市人口
2018年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25.95萬人,常住人口165.1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990人,出生率7.95‰;死亡人口9227人,死亡率7.34‰,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1‰。全市人均預期壽命為81.98歲。
江陰城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281元,增長8.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957元,增長8.1%;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136元,增長8.5%。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27.5,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為28.6。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32187元,增長6.8%;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21632元,增長6.2%。
全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擴面新增6.5萬人,淨增5.5萬人;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68.1萬人、83.99萬人、50.28萬人、49.62萬人、50.28萬人,企業退休職工人均養老金達2082元/月。居民養老保險和居民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3.46萬人和52.66萬人。
政治情況
市委書記 | 市長 |
成強 | |
許祖元 | (江陰要塞貫莊村人) |
翟懷新 | |
袁靜波 | |
(江陰璜土人) | |
經濟發展
綜合實力
2018年,江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806.1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4%。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23.05萬元。

全年實現第一產業增加值36.98億元,增長0.8%;第二產業增加值2071.91億元,增長8.7%;第三產業增加值1697.29億元,增長6.0%。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0:54.4:44.6,三產增加值占gdp比重較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
全年提供就業崗位6.16萬個,本地勞動力實現就業4.95萬人,城鎮新增就業2.53萬人,城鎮困難人員再就業598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1.65%。扶持自主創業5639人,帶動就業2.35萬人,發放各類創業補貼742.1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7479萬元。
年末擁有各類工商登記市場主體總數177633戶,增長14.5%。企業總數62132戶,增長14.1%;其中國有及集體控股企業3530戶,外商投資企業1160戶,私營企業57442戶。個體工商戶總數115501戶,增長14.7%。
經濟構成
工業
江陰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值6059.13億元,增長15.5%;其中輕工業實現產值1826.02億元,增長9.4%;重工業實現產值4233.11億元,增長18.3%。在全市跟蹤統計的15種重點產品中,有12種產品的產量實現正增長。全年工業用電量240.84億千瓦時,增長5.6%。
江陰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6034.54億元,增長11.4%;產品銷售率為98.5%,與上年持平;利潤總額428.49億元,增長26.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13.7%,比上年擴大1.0個百分點,虧損額18.28億元,比上年減少5.46億元。
江陰工業百強企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4112.47億元,實現利潤352.03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68.1%和82.1%。海瀾集團、興澄特鋼等2家企業集團稅務銷售超1000億元,澄星集團、三房巷集團等2家企業集團稅務銷售超500億元。華西集團、新長江集團、陽光集團等3家企業集團稅務銷售超300億元。
農業
全年糧食總產量13.06萬噸,增長3.5%,其中穀物總產量12.68萬噸,增長3.5%。油料總產量1249噸,下降45.5%。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9.94千公頃,比上年減少0.32千公頃;油料種植面積0.58千公頃,比上年減少0.47千公頃;蔬菜種植面積12.08千公頃,比上年減少0.61千公頃;水果種植面積3.15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06千公頃。
主要畜產品中,肉類總產量0.47萬噸,下降85.3%;其中豬牛羊肉0.35萬噸,下降86.5%。牛奶1.29萬噸,下降23.7%。全年水產品產量2.59萬噸,增長0.8%。
建築業
全年實現建築業總產值121.80億元,增長7.6%。
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5.6%。分產業投向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5.9%,第二產業投資增長10.7%,第三產業投資增長1.2%。分投資主體看,國有投資下降54.8%,民間投資增長26.7%,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下降34.1%。
房地產市場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24.5%。商品房施工面積1439.26萬平方米,增長1.4%;商品房銷售面積330.19萬平方米,增長3.8%。全年商品房銷售額288.50億元,增長12.4%;其中住宅銷售額248.52億元,增長8.3%。
國內貿易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9.29億元,增長10.0%;其中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895.18億元,增長10.0%;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54.11億元,增長9.6%。在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汽車類增長9.2%,石油及製品類增長13.5%,糧油食品類增長16.4%,服裝鞋帽針紡織類增長18.2%。
開放型經濟
全市實現進出口243.59億美元,增長15.4%;其中出口143.18億美元,增長17.2%;進口100.41億美元,增長13.0%。從結構看,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分別比上年提升1.6個和3.2個百分點。江陰獲評國家級外貿轉型升級基地(服裝)。
全年到位註冊外資9.51億美元。新批外資項目53個,比上年增加10個;其中超千萬美元項目27個,比上年增加14個。全年新批境外投資項目29個,中方協定投資額7.30億美元。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項目9個,中方協定投資額2.32億美元。
交通、郵電和旅遊業
年末公路總里程2361.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2.7公里。年末全社會擁有車輛53.16萬輛,其中汽車48.98萬輛,增長6.1%。私人汽車擁有量42.51萬輛,增長8.1%。
全年完成客運量406萬人次,下降2.4%;完成貨運量4524萬噸,增長0.1%。完成港口貨物吞吐量17559.78萬噸,增長10.0%。
初步統計,全年郵政業務總量4.77億元,增長31.2%;郵政業務總收入4.25億元,增長10.5%。年末行動電話用戶242.98萬戶,其中4g行動電話用戶185.15萬戶。
全年共接待國內遊客1789.17萬人次,增長6.1%;接待入境過夜旅遊者2.05萬人次,下降11.8%。旅遊總收入317.15億元,增長9.1%。
財政和金融
全年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4.04億元,增長8.0%;其中稅收收入223.01億元,增長13.9%。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30.48億元,增長1.4%。
年末金融機構各項本外幣存款餘額3689.01億元,比年初增長0.7%;各項本外幣貸款餘額3047.78億元,比年初增長2.8%。存款中,住戶存款餘額1262.67億元,比年初增長8.0%。住戶貸款中,人民幣短期貸款92.67億元,比年初增加2.64億元;中長期貸款351.13億元,比年初增加33.16億元。
全市證券交易開戶總數29.08萬戶,下降3.2%;證券機構交易金額5153.57億元,下降21.8%。年末全市擁有上市公司48家,包括境外上市16家,境內上市32家,其中主機板19家,中小板7家,創業板6家。實現保費收入77.13億元,增長7.9%;其中財產險收入22.36億元,增長0.7%;人壽險收入54.77億元,增長11.2%。
上市公司
江陰譽為“中國資本第一縣”。至2017年年末,江陰上市公司達48家(其中a股境內滬深32家,境外上市16家),其中主機板19家,中小板7家,創業板6家。江陰上市公司名單(48家)
社會發展
科技發展
2018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2家、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企業83家、全國科技型中小企業482家,分別增長85%、69%和302%。企業獲評國家科學技術獎1項、江蘇省科學技術獎4項。獲批建設全國首批創新型縣(市)。全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2026.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為33.4%,全社會r&d支出占gdp的比重為3.02%。

全年新獲批省級研究生工作站10家、新建市級院士工作站5家。新獲批省級眾創空間3家、省級星創天地2家。新增江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4家、無錫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總量達148家。新建江陰市科技創新綜合服務聯盟、江陰市檢驗檢測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
全市專利申請量10065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3538件;專利授權4881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506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1.32件。獲評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2家、國家智慧財產權優勢企業7家,2家企業榮獲中國專利優秀獎。
醫療衛生
江陰市擁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58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4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8家,開放床位8199張,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9945人。
教育事業
北宋初建學宮文廟,元代創辦江陰最早書院“”,歷史上曾先後創辦書院10多所,清代所建最負盛名。
宋代葛氏家族一門出進士33名,名震江南,有工部侍郎、吏部侍郎,等俱出其門下。
2017年年末各類學校教職員工數16744人,各類學校在校學生168378人。幼稚園在園幼兒44357人。
普通教育
國中:36所
高中:12所
四星級高中 | ||||
三星級高中 |
民辦藝術特色:
高等教育
高等院校:
體育事業
江陰市人均公共體育設施場地面積2.74平方米。累計承辦省級以上體育競賽8項15次,舉辦各級各類群體賽事活動530餘項。體彩銷量實現7.1億元,創全國縣級市銷量排名第一。
友好城市
巴西奧里藏特 | 日本 | 義大利托爾托納 | 俄羅斯 | 美國阿拉美達 |
德國 | 德國 | 南非馬洛迪 | 摩洛哥穆罕默迪亞 | 中國 |
慈善公益
2017年,慈善組織累計募集善款3853萬元。江陰公益慈善社會捐贈指數在全國所有城市中居第一。2014胡潤慈善榜上江陰企業家以2.5億元捐贈總額位列第四。
環保綠化
全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8.3%,環境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例為71.2%。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100%,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地表水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為66.7%。功能區晝間和夜間噪聲達標率分別為78.1%和50%。
全市森林覆蓋面積2.27萬公頃,林木覆蓋率為24.4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面積5398.75公頃,綠地面積4993.75公頃,公園綠地面積556.24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5.97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43.19%。
交通概況
鐵路
鐵路線:(一),連結隴海、漸贛兩大鐵路大動脈。
火車站:、
公路
(國家高速)
:是中國第一、世界第四的特大跨徑鋼懸索橋,溝通同三(黑龍江同江一海南三亞)和京滬兩大國道主幹線過江。
澄琴公路、澄巫公路
水路
、蘇南國際碼頭、(溝通、)
航空
江陰華西直升機場
以江陰為圓心、半徑160公里範圍內有上海虹橋國際機場、、、、。
文化風俗
本地方言
江陰話保留,皮bi/同dong/橋dʑiau/縫vong/習zih等;江陰話分,尖tsien/千tsʰien/小siau/象ziang/靜dzin等;江陰話有,四聲齊,四聲因清濁而各分陰陽。
江陰話分為城裡、東鄉、南鄉、西鄉四大門派。江陰境內4種吳語口音分布:
1.澄要話:43萬人,澄江、夏港、南閘、雲亭、山觀、峭岐。江陰城裡話以“”著稱,剛鏘有力,吳儂硬語。城裡話是刀樣、刀子、刀。29個聲母,43個韻母,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7聲調。南沙、港區、中興、後塍未計入。
2.澄東話:36萬人,周莊、長涇、祝塘、華士、新橋、顧山。典型吳語,有高達34個,比國語聲母多13個。張家港楊舍、泗港、塘市、閘上、後塍未計入。
3.澄南話:24萬人,月城、青陽、徐霞客、雲亭南、周莊南、祝塘南。語音優美。
4.澄西話:16萬人,申港、利港、璜土。你咕、我咕。
5.灘里話:2萬人,石莊和利港的江邊,江北話移民方言,屬江淮官話通泰片。
文化活動
電影節
(1)
(2)
地方風俗
江陰集場
又稱“廟市”或“節場”。早期集場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後來集場成為中國市集。悠久的吳文化孕育了江陰深厚的文化底蘊,江陰廟會集場這一民俗傳統已有上千年歷史。
龍舟競渡
競渡是為預慶端陽,活動日在農曆三月十七、十八或者農曆四月初十、十一。一般兩天。
江陰每年舉辦中華龍舟大賽。
春節風俗
江陰人過年從農曆十二月十七開始過年準備,一直到元宵節結束。十二月十七、十八日“撣檐塵”(即搞家庭衛生),江陰話說“十七、十八,越撣越發。”
到廿三日,送灶家菩薩,照規矩,還要為灶家菩薩供奉糖果。
廿四日是接灶日,一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廿四夜飯”(小年夜飯)。
大年三十,市民在大門上貼春聯,至傍晚時分過節祭祖宗,送走祖宗之後吃團圓飯。
,開門放鞭炮,起得越早運氣越好。大年初一一清早就能聽見四周“噼里啪啦”爆竹聲。早餐吃紅湯糰圓,寓意團團圓圓、紅紅火火,還吃隔夜準備的年糕、餛飩、饅頭等。
相關詩詞
詩詞名 | 作者 | 句選 |
---|---|---|
(祖父,江陰、) | 蟋蟀期歸晚,茱萸節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興要長壽,卑棲隔近臣。 龍沙即此地,舊俗坐為鄰。(龍沙:華士) | |
毗陵震澤九州通,士女歡娛萬國同。伐鼓撞鐘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 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 火德雲官逢道泰,天長日久屬年豐。 | ||
郡北乘流去,花間竟日行。海魚朝滿市,江鳥夜喧城。 止酒非關病,援琴不在聲。 應緣五斗米,數日滯淵明。 | ||
春申祠宇空山里,古柏陰陰石泉水。 | ||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 ||
芙蓉湖 | 丹樹村邊煙火微,,碧波深處雁初飛。 | |
相送煙汀畔,酒闌登小舟。 | ||
夫子篆 | 季札墓傍碑,古稱尼父篆。始沿,十字固莫剗。 磨敲任牧童,侵剝因野蘚。 嗟而後世人,萬言書不淺。 | |
去無珠履為上賓,進船憶春申。 江田插秧鵓鴣雨,絲網得魚鱗。 青天折桂香未減,紫鼓煮蓴甘更新。 平時況可樂風月,吳物信美聊前陳。 | ||
予求守江陰未得酬昌叔憶江陰見及之作 | 北水如天,萬里風檣看賈船。海外常入市,人間魚蟹不論錢。 高亭笑語如昨日,末路塵沙非少年。 強乞一官終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憐。 | |
持歸霄漢青綾被,去看吳都白馬潮。疊鼓渡江寒浪伏,鳴鐃入境野雲飄。 魚穿楊柳夸鯨膾,人采芙蓉學細腰。 家有三槐為太守,弟兄誰似李文饒。 | ||
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
芙蓉城中花冥冥,誰其主者石與丁。 | ||
菩薩蠻·贈張醫道服為別,且令餽河豚 | 辛棄疾(江陰) | 江頭楊柳路,馬踏春風去。 |
家住江南,又過了、清明寒食。 | ||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 ||
江國幽香,曾向雪中聞。 | ||
春江雪、一枝梅秀。 | ||
烏夜啼·戲贈籍中人 | 江頭三月清明,柳風輕。 | |
城上城隍古鏡中,城邊山色翠屏風。 魚是接海隨時足,稻米連湖逐歲豐。 太伯人民堪教育,春申溝港可疏通。 朱輪天使從君欲,異日能忘笑語同。 | ||
他年皂蓋下蓬萊,更與君侯作佳傳。 | ||
居竹軒 | 翠竹如雲江水春,結茅依竹住江濱。 | |
過故宮 | 迷迷春草幕江陰,宮開竹塢深。 | |
題小香山梅花堂詩 | (徐霞客) | 春隨香草千年艷,人與梅花一樣清。 |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 ||
江陰一女子 | 雪胔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寄語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 |
昨日戰江口,今日戰山邊。 | ||
華墅 | 近游百里覽郊原,柔櫓來過華墅村。 | |
望海樓 | 暨陽城北皆洪流,尚是江尾已海頭。 何人好事欲窮覽,旁涯築起凌霄樓。 | |
江陰好 | 江陰好,山水氣勢雄。 三十三山羅四境,長江滾滾隱蛟龍。 四季景無窮。 | |
夜過江陰履國防廢壘有作 | 江陰天塹望無涯,廢壘猶存散似沙。 客過風興敵惶急,軍民游擊滿南華。 |
美食特產
特色糕點:、、、粉鹽豆
特色小吃:過橋鱔、、
特色水產:、、(合稱)
特色飲品:
江陰河豚:江陰是首個吃的地方,自古有“拚死吃河豚”之說。宋《夢溪筆談》“吳人嗜河豚魚”。宋《袖中錦》開篇“天下第一:、、……江陰縣河豚……”。蘇軾曾居住於常州府,有關於吃河豚的傳說。明《》是最早提到河豚的。20世紀50年代,因吃河豚事故頻發,長江下游只有江陰燒的河豚能賣。20世紀90年代,其他城市廚師到江陰學燒河豚技藝。後來河豚規模化養殖,毒素大減。江陰是“中國河豚美食之鄉”,2009年“江陰河豚”成功申報全國唯一河豚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旅遊資源
江陰歷史遺存豐富,文物古蹟眾多。江陰有歷代各級各類文物遺存370餘處,各級文保單位95處。
旅遊景區
一、澄江及周邊
1.(4a)
:鵝洲覽勝、鵝洲神龜、鵝鼻洞、唐公碑、辛侯亭、霞客尋源碑、看雲聽潮亭、碑廊詠情、鵝山棧橋、江尾海頭、江陰大橋
江陰長江岸線美景

:春秋吳國已在此築烽火台,南宋在此駐防,明朝配大炮11座防備倭寇入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樟林大道、涵春塢、秋水潭、煙雨廊橋、金沙灣、雲月橋、澄觀橋、銀珠港、大觀台、遊樂場
:船廠公園、長江、石灘、草地、步道
軍事文化博物館、渡江戰役紀念館、革命烈士紀念館
2.(4a)
:清朝江蘇省科舉之地,歷292年,等曾於此主政江蘇學政。有“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之譽。
:(1300餘年歷史)、忠邦亭、心經碑、
:建於北宋初年乾興、天聖年間,距今一千年,江陰最大古建築群,蘇南最大文廟。慶曆新政期間,下詔興學:“諸路州府軍監,除舊有學外,余並各令立學。”景祐年間,江陰“軍故無學,初建廟於觀風門外,學者肄習其中,後知軍范宗古以鄰郡獄,卜千軍治之東南。”時任蘇州知州的於景祐三年(1036年)撰寫了《重建至聖文宣王廟記》,“…成均博士范公宗古之守江陰也,謹明明,挺至誠,黥豺狼之凶,禮芻堯之善,廢典皆舉,積訴鹹辨,清風以下,人則笑歌,陽春之來,物自鼓舞…”,記述千年前江陰知軍范宗古事跡、江陰文廟遷址、重建後的文廟建制高大氣勢斐然。欞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碑刻。
國民黨要塞司令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宋六年廣福寺僧宗壽所鑿)、(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澄江寶塔,建於北宋,距今一千多年,為宋時原物,塔頂受炮火擊中遂成鋼筆尖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君山寺
前身是江陰乾明廣福禪寺。該寺初為二院,一為唐乾貞時(927-928年)建,一為北宋至和(1054-1055年)時建,南宋乾道九年 (1173年)並為一寺。殿閣崇嚴,規制宏敞。
5.
贊園、故居及紀念館、佛教文化主題公園
6.
清代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雲亭由敔山(耙齒山)、定山、羊頭山三山合圍而成,山體面積470公頃。
8.獅山湖
南閘西面有三座山,南,北鳳凰山、西。三山之間,溝河穿境,山清水秀,田疇平整,村居散落,一派田園風光。獅子山是一座由於開山採石而形成的臥獅形狀的山,則成了獅山湖。獅子山生態園有桃園百畝。
二、鄉鎮
1.(華士)
華西世界探險公園、別墅群、、華西農民公園、華西
2.飛馬水城、(新橋)
飛馬水城裡,可乘坐遊船、遊輪、馬車,參觀馬文化博物館,騎馬,觀賞馬術盛裝舞步表演。
海瀾馬術俱樂部是國內首家集馬術訓練、表演、比賽及休閒度假為一體的國際綜合馬術基地。創“世界上規模最大”“世界上收藏馬匹品種最多的俱樂部”等4項。江蘇省馬術隊訓練基地。
3.嘉茂花鳥園(青陽)
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是國內最大的花鳥培養和觀賞中心。
4.、(霞客)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故居、晴山堂石刻、勝水橋、仰聖園
5.顧山紅豆(顧山)
相傳為南朝梁代昭明太子在顧山文選樓選編《》時手植,稱中物,距今1400餘年。顧山紅豆是中國緯度最高的紅豆樹。相傳王維留詩該樹。
6.長涇古鎮(長涇)(3a)
(明清千米)、、、蠶種場,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7.雙涇生態園(月城)(3a)
水鄉江南、荷花池
8.(青陽)
原名招隱院,始建於南朝梁,北宋初改名悟空寺。華藏塔於上世紀20年代倒塌,觀音化身於古塔內發掘出土。江陰重修悟空寺。
9.(華士)
位於砂山西部南麓,向陽村境內。
10.(申港)
位於申浦河畔季子陵園原址,紀念吳地先賢。
11.梅花林(祝塘)
“”之後,祝塘印白和尚將城中屍體兩萬七千餘具運出葬於邱家巷村外。徐德求撰寫《萬骨塋記》、寫有《澤枯庵記》。清代江蘇學政白鉿為萬骨塋牌坊題寫“同歸”四字。如今,埋葬江陰抗清先民的地區附近翻修了古鎮記憶公園,並造了五十地梅花林。
飛馬水城(海瀾國際馬術俱樂部) | 徐霞客故居 | 嘉茂花鳥園 |
![]() | ||
雙涇生態園 | 梅花林 | ![]() |
主城公園
鵝鼻嘴公園 | 黃山湖公園 | 中山公園 |
大橋公園 | 興國園 | 五星公園 |
百花園 | 朝陽公園 | 天鶴公園 |
贊園 | 適園 | 芙蓉湖公園 |
地方名人
江陰自宋至清,出415名,14名。江陰誕生近200名大學校長、40多位共和國將軍,60多名兩院院士和學科帶頭人。
古代名人
宋·工部侍郎、中正軍掌書記,大中祥符壬子(1012)進士。 | |
宋·禮部員外郎、吏部員外郎、太常少卿、國子祭酒、大司成 | |
宋·吏部侍郎(江陰青陽葛氏望族,一門出33位進士,宋史立傳。) | |
宋·太常博士 | |
宋·國子監博士、刑部尚書、左丞相 | |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著有《》。 | |
、、 | |
抗金名將。宋隆興元年進士,殿試取一甲三名(探花)。 | |
明朝大臣 | |
惠希孟 | 元朝學者 |
清朝三朝元老 | |
小說家,通經史,旁及諸子百家、禮樂兵刑、天文算數之學。 | |
小說家 | |
加封為“大覺普濟能仁” | |
禪宗溈仰宗第10代祖師,萬佛城,首座和尚。 | |
清詞後七家之一. | |
萬曆四十四年進士。授南康推官。著有《落落齋集》 | |
由宋入元的詩文作者。傳其精通醫道。 | |
徐霞客太祖父,是梧塍徐氏以文才著稱的佼佼者。 | |
白衣應招,奉命出使西蜀,招撫羌人,功成身退,以一品朝服榮歸故里,徐霞客九世祖。 | |
與唐寅最為莫逆,徐霞客高祖。 | |
授國史院大學士。卒,贈太子太保。 | |
晚清大臣。歷官軍機章京、鴻臚寺少卿、同治初軍機大臣、兵部尚書。 | |
曾任雲貴總督、吏部尚書。抄錄編訂的《遊記》稿本是現《》的原版。 | |
明朝官吏,授錢塘知縣,“卓有政聲,惠及黎民,以民人詣闕乞留,連任九年。” | |
清代詩人,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衛輝知府。 | |
醫學家 | |
曾任閩浙總督,授禮部侍郎,督安徽學政。 | |
清朝將領,戰歿後加贈內閣學士。 | |
東林黨早期人物,與徐霞客關係密切,其孫女嫁與徐霞客長子。 | |
曾任京滬特委軍委書記兼江陰縣委書記,於君山南麓陸家墳場英勇就義。 | |
撰有《野叟曝言》《浣玉軒集》等 | |
著《梧溪集》七卷 | |
明代女畫家 | |
“東林後七君子”之一 | |
明朝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之子 | |
乾隆六年拔貢,歷任安徽知縣、知州。能文著述甚富,善書法。 |
現代名人
政界高官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委員、副主席 | |
歷史學家,外交家。1946年任安理會事務部首席司長。 | |
曾任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新華社社長、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 | |
原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 | |
曾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秘書長、中科院研究所副主任 | |
曾任教育部國民教育司第一科科長 | |
中國佛教協會副主席 | |
1961年歷史系研究生畢業。曾任館長。 | |
中國籃球協會副主席 | |
吳平 | 北京市九三學社常委,冰心和吳文藻之子 |
版畫家。曾任版畫系主任、副院長,現為中國版畫協會副主席。 | |
沈本瑛 | 現任香港出版總會副會長、香港圖書文具業商會(有限公司)會長。 |
西北大學前代理校長、文學院院長。曾任教育部參事等。 | |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副局長 | |
中國駐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特命全權大使 | |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曾任江西省委副書記、省長。 | |
上海市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 | |
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黨組成員 | |
原江陰市黨委老書記 | |
中國教育家、作家、政治家、外交耆宿和奧運會先驅。 | |
共產黨員。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副部長。 | |
國民黨員,黃埔七期。少將。 | |
愛國民主人士、國務院參事 | |
欽命獎給舉人,授職中書科中書 | |
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黃埔軍校政治教官,國民革命軍第35軍、第19軍師政治部主任。 | |
曾任中共地下上海市委文委書記 | |
國民革命軍北伐時任中共中央軍委技術書記 | |
北伐軍進駐江陰,任國民黨江蘇省黨部特派員辦公室主任。 | |
女,曾任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司令部軍醫處醫政科科長,新四軍衛生部醫政科科長。 | |
成都中央軍校上校戰術教官,後任國民政府總統府軍務局少將高參。 | |
江陰同盟會分部部長 |
文學藝術
書法家、美術、詩人、編輯出版家,中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 | |
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一代宗師,二胡鼻祖,代表作《》《》 | |
近代文學家、語言學家和教育家 | |
現代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清末秀才之子,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天華是兄弟。 | |
本名王芳。,獲得1995年首屆“”詩歌獎。 | |
音樂指揮家。曾任上海樂團藝術總監、首席指揮。 | |
錫劇表演藝術家,姚派創始人 | |
近代導演 | |
話劇演員、電影演員 | |
陳廷嘉 | 中國大陸女演員兼製片人 |
韋瑋 | 中國大陸女演員 |
陸鋒 | 華語流行男、創作人、創意、。 |
作家、文學翻譯家。 | |
女,上海書畫家張筱樓的次女,曾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擅畫。 | |
趙曦明 | 撰有《桑梓見聞錄》《顏氏家訓注》等 |
文學家 | |
近現代文學家 | |
字光裕,近、現代民族音樂家和古琴演湊家 |
革命烈士
劉金林 | “江抗”三路五支隊支隊長,1939年8月13日對日作戰時犧牲。 |
吳秋岩 | 職工抗日協會會長 |
奚佐堯 | 中央軍委技術書記處書記兼中共上海區委軍事委員,1926年10月26日下午在上海英勇就義。 |
周水平 | 發動澄錫虞三縣邊區佃農進行抗租鬥爭,1926年1月17日被軍閥孫傳芳下令殺害 |
錢振標 | 江陰農民革命軍總司令,1928年11月25日,在江陰君山南麓壯烈犧牲。 |
1911年出生於長涇鎮望族。1940年8月30日晚,被暗殺黨槍殺於長涇鎮龍園茶店。 | |
抗日飛將軍,1937年參加“”,1938年遠征日本本土,1940年犧牲。 | |
朱松壽 | 蘇浙人民抗日自衛軍司令、“江抗”五路司令,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於蘇州陸墓。 |
教育文化
最早倡導者,丈夫。 | |
國內知名政治學、法學學者、教育家,堂姐夫空軍總司令上將。 | |
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 |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
之子,小提琴演奏家。現為教授。 | |
水稻遺傳育種學家。曾任校長。 | |
中國教育理論家。現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會長。 | |
2009年10月出任校長 | |
愛國民主人士、國務院參事,曾任國民黨中央陸軍軍醫學校總校政治部少將主任。 | |
教授,冰心和吳文藻之女 | |
吳冰 | 曾任全國美國文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外國語學院英語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
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
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碩士生導師 | |
教授、博士生導師。日耳曼文學家。 | |
現為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西泠書畫院特聘書畫師。 | |
吳樹青 | 原北京大學校長 |
談鳳梁 | 原南京師範大學校長 |
社會名人
江陰近代實業先驅者、愛國民主人士 | |
錢以湘 | 民國企業家 |
為打破外商版紙公司壟斷,生產國產柏油紙,為中國造紙業填補了空白。 | |
董事長、。中國最大教育集團創始人。 | |
集團董事長兼ceo | |
三十年代工商業巨頭。 | |
鄧之傑 | 民國上海美麗牌毛紡廠老闆,全國工商界十大巨頭之一,當選香港太平爵士。 |
江蘇陽光集團總經理兼黨委書記 | |
創始人,2014年江蘇首富 | |
揚子江船廠董事長 | |
“感動中國”2014年度人物 |
體育名人
翁新芝 |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國腳 |
陸億良 | 女足國少隊主教練,贏得2014年世界冠軍 |
獲得中國蹦床項目第一枚男子奧運金牌 | |
龔彬 | 2004國際殘奧會坐式排球隊冠軍 |
將軍
歷任組織部部長、總政組工部部長,現任國防大學副校長, | |
南街人,通信工程學院副院長,少將 | |
南街人,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艦隊副,少將 | |
華士鎮人,某部政治委員,少將 | |
中國人民解放軍山西省軍區政治委員,黨委書記,少將 | |
包家灣人。退休前任副院長,少將 | |
全軍神經外科中心主任,,一級,正軍職 | |
申港塘頭裡村人,曾任政委(副軍職),少將 | |
長涇人,第二炮兵黨委委員,少將 | |
華士鎮人,1993年調任某基地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少將 | |
曾任總參謀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少將 | |
歷任軍事科學院軍事、戰略部部長等職,少將 | |
曾任廣州軍區副參謀長,少將 | |
曾任空軍司令部副參謀長,參謀長。少將 | |
申港繆家店人,歷任副部長、部長、省軍區副政委、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少將 | |
軍事科學院軍事運籌分析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7月晉升專業技術少將軍銜。 | |
先後任參謀、副所長、所長,現任二炮五十五基地總工程師,少將 | |
哈工大計算機工程系畢業,海軍某基地參謀長,海軍試驗基地副司令員 | |
國防科工委第23基地(遠洋測量船基地)參謀長,司令員。少將 | |
總後勤部高級評審,少將 | |
南京陸軍指揮學院政委,歷任總裝第二十九基地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少將 | |
總裝備部某基地司令員,少將 | |
歷任空軍學院副院長等職,副兵團職將領。 | |
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指揮員,北京衛戍區原副司令員。 |
科學院士
中國近代圖書館之父,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誌學家、金石家 | |
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 |
氣象學家,是中國大氣物理學的奠基人 | |
空氣動力學家 | |
油化工專家,中國化工學會理事長。任中國石化高級副總裁。 | |
近代針灸學家 | |
天體物理學家,理事長 | |
機器人、工業控制專家。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 | |
高分子化學家 | |
科學家。中國混凝土科學技術的奠基人。 | |
物理化學家。中國催化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 |
植物化學家、藥物學家。藥用植物化學的先驅者。 | |
周義剛 | 中國鈦合金高溫鍛造科技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
微雕大師、書畫篆刻家 | |
生物化學家。中國第一次的主要研究人員之一。 | |
理化工程研究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教授級高級工程師 | |
核工業總公司鈾礦地質教材委員會委員 | |
郵電部設計院郵政處總工程師 | |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機器人設計專家,博士 | |
研究領域:非晶、納米晶半導體;低維半導體量子結構及介觀物理 | |
學科環境水力學與摻混規律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 | |
在冶金工業部鞍山熱能研究院任高級工程師、、研究所所長、開發公司經理 | |
全國名老中醫,全國中醫男科學家,現代中醫男科學創始人和奠基人之一。 | |
體育家,在教學過程中開闢了中國的研究領域 | |
天文學家,在太陽物理方面的研究造詣深厚。天體物理學家、副主席。 | |
原鎮江師專校長,現副院長。獲得第一顆核子彈成功爆炸榮譽證書。 | |
農田水利專家,新疆現代水利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環境水力學會副理事長。 | |
沈璿 | 天文學家、數學家 |
張理剛 | 同位素地球化學家 |
城市榮譽
江陰先後獲150多項全國性榮譽。

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排名“十四連冠”
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四連冠”
全國首個“信息化示範市”(縣級)
中國地理信息產業數字城市服務示範市
“中國人居環境獎”
全國科普示範縣(市、區)
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首屆“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七星級獎”
建國60周年中國全面小康傑出貢獻城市
中國最佳經濟活力魅力城市
中國全面小康十大示範縣(市)
聯合國人居環境獎
全國文明城市
2018 年工業百強縣 (市)排名第1
2018全國綜合實力、綠色發展、科技創新百強縣市
首批創新型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