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民變
- 類別:漢語辭彙
- 解釋:舊指民眾暴動
- 出處:《》
1、舊指民眾暴動。
學界認為“民變”包括鄉民進行各種形式的聚眾反抗鬥爭,包括農民起義、、毀學、鬧縣署等,是無組織的大眾集合行為向有組織的鬥爭發展,廣義上為推翻清政府的反政府反社會行為都可稱為民變,但毀壞公共設施殺人搶劫少數民族以分裂祖國為目的的反清鬥爭不能視為民變。
2、出處
民變一詞較早出自《》,上記“(宣宗至寧三年)西京軍民變,遣官撫諭之”。此後,“民變”一語在正史記載中不斷出現。
《》第一回:“﹝﹞暴虐無道,為國人所殺,此乃千年民變之始。”明《條陳海防經略事疏》:“﹝ 蘇城 人﹞遊冶子弟,懷毒蓄機,日伺倭來,里外合應,幸早發之,猶尚燒官寺,劫獄囚,哄然一逞,則民變之漸矣。”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袁可立)徐取倡亂不情者寘之法,民變遂定。”
章炳麟 《》:“然則立憲可不以兵刃得之耶?既知 英 、 奧 、 德 、 意 諸國,數經民變,始得自由議政之權。”
魏鋼焰 《寶地--寶人--寶事》:“團總老爺害怕我們游擊隊和民變武裝,一到黃昏就爬上山去,鑽在桃花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