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藥名稱:檳榔花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單子葉植物綱
- 目:初生目
- 科:棕櫚科
- 屬:檳榔屬
- 種:檳榔
- 分布區域:雲南、海南及台灣等熱帶地區
- 採收時間:夏季
- 用量:3~10g
入藥部位,性味,主治,用法用量,採集加工,植物特徵,生長環境,藥材性狀,
入藥部位
雄花蕾。
性味
味淡,性涼。
主治
與豬肉煲湯,治療咳嗽。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燉肉。
採集加工
夏季採集,曬乾。
植物特徵
莖直立,喬木狀,高10多米,最高可達30米,有明顯的環狀葉痕。葉簇生於莖頂,長1.3-2米,羽片多數,兩面無毛,狹長披針形,長30-60厘米,寬2.5-4厘米,上部的羽片合生,頂端有不規則齒裂。雌雄同株,花序多分枝,花序軸粗壯壓扁,分枝曲折,長25-30厘米,上部纖細,著生1列或,2列的雄花,而雌花單生於分枝的基部;雄花小,無梗,通常單生,很少成對著生,萼片卵形,長不到1毫米,花瓣長圓形,長4-6毫米,雄蕊6枚,花絲短,退化雌蕊3枚,線形;雌花較大,萼片卵形,花瓣近圓形,長1.2-1.5厘米,退化雄蕊6枚,合生;子房長圓形。果實長圓形或卵球形,長3-5厘米,橙黃色,中果皮厚,纖維質。種子卵形,基部截平,胚乳嚼爛狀,胚基生。花果期3-4月。
生長環境
產於雲南、海南及台灣等熱帶地區。亞洲熱帶地區廣泛栽培。
藥材性狀
乾燥的雄花蕾粒大如米而瘦,表面土黃色至淡棕色。氣無,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