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舊黨爭
- 時間:北宋宋神宗熙寧二年
- 緣由:王安石變法
- 歷時:五十餘年
- 結局:蔡京當權,司馬光等被定為奸黨
- 參與人:司馬光,歐陽修,蘇軾
背景,過程,影響,
背景
舊黨其中不乏有影響力的人物,如、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王安石唯有晉用、曾布、章惇及等新人,予以抗衡。新舊黨爭前後凡五十餘年,對北宋的政治產生頗大影響。有時爭論只是書生意氣之爭,司馬光批評王安石變法的理由之一居然是南人不可當政,司馬光曰 :“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引之士,天下風俗,何由得更淳厚!”由於新、舊兩黨更迭執政,王安石曾兩度退職,新政時行時廢,臣民無所適從。
過程
黨爭最初因為政見不同而起,後來演變成排除異己的奪權之爭,八年(1085年)三月,病逝,即位,司馬光執政,幾盡罷新法,史稱,在主導下,致力於恢復祖宗舊制,前後歷時九年,此一時期改革派人士幾乎全招貶職。、章惇等被貶至嶺南(廣東一帶),開啟北宋貶官至嶺南的先例。
- 元豐黨人-失勢-支持變法
洛黨朱光庭、等攻擊蘇軾誣衊不如漢文帝,宋神宗不如漢宣帝,以為是對先王不敬。這時呂陶、上官均挺身而出為蘇軾辯護,史稱蜀洛黨爭()。至此僅淪為意氣之爭,終使朝綱不振,政風日壞。九年(1094年),病逝,宋哲宗親政,章惇進京出任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恢復宋神宗的新法,史稱“”,意為繼承,曾布用為學士,進用為。
章惇當政期間,對元祐諸臣大肆報復,以“抵毀先帝、變易法度”的罪名,剝奪了司馬光、的贈謚,絕大部分的舊黨黨人都被放逐,貶到嶺南等蠻荒地區,又企圖追廢宣仁太后,為所止。但章惇此舉只是帶有個人情緒的報復(司馬光又何嘗不是如此),在公務上,他也不以官爵私其親人。
影響
說:“黨爭是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中一個重要的構成部分。”,又說“在變法以前,皇帝是超越於黨爭之上的;但在與王安石‘共定國是’以後,皇帝事實上已與以宰相為首的執政派聯成一黨,不復具有超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