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比略(提庇留)

提比略(提庇留):人物經歷,早年生涯,軍事政績,自我放逐與返回羅馬,登上帝位,軍隊-九游会j9

提庇留一般指本詞條

提比略,全名提比略·愷撒·(神君奧古斯都之子·)奧古斯都(: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公元前42年11月16日—公元37年3月16日),原名提比略·克勞狄烏斯·尼祿提比略·尤里烏斯·愷撒(tiberius claudius nero或tiberius julius caesar),中文又譯作提庇留或提貝里烏斯。羅馬帝國第二位皇帝,第二位皇帝,公元14年9月18日-公元37年3月16日在位。

公元14年,奧古斯都駕崩,提比略繼承由奧古斯都締造的帝國,藉由聯姻關係,成為朱里亞·克勞狄王朝之繼承人。提比略個性深沉嚴苛,執政時期並不受到臣民的普遍愛戴。執政後期,由於黨派與家族之間的鬥爭、陰謀,使得他採用殘暴的手段對付政敵與親族。在羅馬古典作家的筆下,他的形象被定位為暴虐、好色。但近代學者根據帝國當年的安定景象與文獻銘刻等史料,重新為提比略翻案,認為提比略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由於與與家族的關係緊張,公元26年,提比略退隱,自此再未返回,但他從未放鬆對政局的控制。公元37年3月16日,提比略於卡普里島駕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提比略·愷撒·(神君奧古斯都之子·)奧古斯都
  • 外文名:tiberius caesar divi augusti filius augustus
  • 別名:提比略·克勞狄烏斯·尼祿或提比略·尤里烏斯·愷撒,提庇留
  • 國籍羅馬帝國
  • 民族
  • 出生地
  • 出生日期:公元前42年11月16日
  • 逝世日期:公元37年3月16日
  • 職業:(公元14年9月18日-公元37年3月16日在位)
  • 信仰:羅馬
  • 主要成就:鞏固羅馬帝國統治
  • 前任皇帝:(奧古斯都
  • 繼任皇帝
人物經歷,早年生涯,軍事政績,自我放逐與返回羅馬,登上帝位,軍隊譁變與反擊日耳曼,執政初期,日耳曼尼庫斯之死,處置大阿格里皮娜派系,退隱卡普里,與基督教的關係,謝雅努斯的垮台,晚年與去世,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早年生涯

提比略出身於時期流傳下來的名門“克勞狄烏斯”家族。提比略的父親“克勞狄烏斯·尼祿”在共和末年,曾經擔任過的。到了前44年愷撒遇刺之後,他在混亂中四處奔波,直到成立後,他加入了的陣營,國內局勢才稍微穩定。後來,由於(即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下以其帝號,稱奧古斯都)的要求,改嫁給屋大維。提比略的生父克勞狄烏斯·尼祿在與莉薇婭離婚後不久即病故身亡。
提比略
提比略從小就在困苦與憂患中度過幼年。他在後三頭同盟建立之前,常跟著父母在、等地逃離敵人的追捕。提比略曾經被一位元老馬庫斯·加利阿斯在遺囑中收為養子,並且繼承了他的財產。但是不久之後就放棄了加利阿斯這個名字,因為此人是奧古斯都的政敵(sue3.15)。

軍事政績

提比略成年之後,在的看護下開始了他的公共生活。他擔任軍團長官,在東方解決了羅馬帝國的屬國亞美尼亞的王位問題,並向索回過去兵敗之後被奪去的軍旗。他還在山外、等地,與高盧、部族進行戰爭,並取得了勝利。他在前9年與前7年,獲得了在舉行了小的殊榮。
此外,他還擔任過、和,並且在前6年還獲得了5年的特權。

自我放逐與返回羅馬

提比略原先與維絲帕妮婭(與前妻的女兒)結婚,夫妻感情深厚,並生有一子(小德魯蘇斯)。前12年,的好友兼女婿阿格里帕去世。為了保證穩定政局,提比略被迫與維絲帕妮婭離婚,同時娶了阿格里帕的遺孀,奧古斯都的女兒老尤利婭為妻。
提比略
提比略的這次婚姻生活並不愉快。此外,雖然提比略是在奧古斯都繼承人中最為年長、並且已經建立功跡的首選之人,但奧古斯都的三個外孫波斯圖姆斯、路奇烏斯、蓋烏斯(他們是奧古斯都之女尤利婭與阿格里帕的兒子)逐漸長大。他一方面考慮到奧古斯都更願意選擇自己的血親繼承皇位,不願意成為奧古斯都繼承人選上的難題,一方面不願意再與妻子生活。於是在前6年,他以個人健康不佳作為藉口,拒絕母親的懇求,毅然要求退隱,並堅決地航向,在那裡過著一個普通公民的生活。
後來,尤利婭被控通姦,奧古斯都行使“家父權利”流放尤利婭。長孫波斯圖姆斯行為荒唐放蕩,也被奧古斯都放逐。在此之前,前9年,提比略的另一位同胞兄弟德魯蘇斯也逝世了。由於皇室空虛,2年,提比略終於回到,但他依舊不涉足政治。

登上帝位

返回的提比略沒有擔任任何職務,在將自己的兒子小德魯蘇斯推薦給公眾之後就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幾年之後,僅存的親生外孫路奇烏斯和蓋烏斯也相繼亡故,於是提比略便成為最合適的成年皇位繼承人選了。經過反覆考量,奧古斯都最終收養了提比略為養子,作為交換他則收養具有奧古斯都血統的侄子日耳曼尼庫斯(提比略胞弟德魯蘇斯與奧古斯都侄女之子)為養子(即奧古斯都要求提比略立日耳曼尼庫斯為皇位繼承人),重新開始執掌國家的政治事業。
提比略
提比略重新進行日耳曼戰役。他以嚴格的紀律重整部隊,一洗先前在中慘敗的氣氛。提比略率軍渡過,擊敗了布魯克特利人。12年,他返回羅馬,並舉辦了。
14年8月19日,奧古斯都病逝。提比略經過一致同意,在法律上繼承奧古斯都所有的權力——提比略由此成為繼奧古斯都以後的第二位。

軍隊譁變與反擊日耳曼

14年,提比略在繼位為皇帝。但此時帝國邊境兩個軍區:軍區(流域)與伊里利庫姆軍區(流域),都發生了部隊的譁變。軍團士兵借著去世的局面,趁機提出爭取福利的要求;他們要求退役、提高待遇、減輕勞動負擔,並指控長官的欺凌,當地軍官與軍團統帥無法制止。提比略分別派遣兩位特使趕赴處理。
法國大浮雕上的提比略(正中間坐者)
提比略的兒子小德魯蘇斯到達伊里利庫姆,險些遭到群情激奮的士兵殺害。後來,他藉由一次月蝕所引發的恐慌,聯合各營區的百夫長,糾出活躍與鼓譟的士兵誅殺,迅速地平息這場騷動。
另一方面,地區駐有8個軍團,數量為帝國西部之最。在即位之初,提比略就在要求授予日耳曼尼庫斯以同(proconsul)之權統治地區,以便控制日耳曼軍區的軍團。在得到部隊譁變的訊息之後,在高盧行省收稅的日耳曼尼庫斯迅速趕到日耳曼軍區處理事變。為了安撫士兵,他以皇帝的名義發布命令,決定服役滿20年的士兵可以立刻退役,滿16年的可以免除日常服役。錢按照士兵的要求加倍支付,但是要等到士兵們回到冬營。
日耳曼尼庫斯較為輕鬆的說服了上日耳曼尼亞地區的駐軍,但是下日耳曼的部分軍團(第五和第二十一軍團)不願意接受。於是日耳曼尼庫斯寫信給下日耳曼駐軍的負責人奧魯斯·凱奇那,要求他解決這一問題,否則將無差別消滅所有拒絕服從的軍隊。凱奇那在與部下商議後,率領忠誠於自己的軍隊偷襲攻擊下日耳曼的營區,鎮壓日耳曼軍團中的不服從分子。
在此之後,日耳曼尼庫斯為了穩定軍心、打擊由於騷動而蠢蠢欲動的,於14年至16年三年連續進軍日耳曼,取得了豐碩的戰果,並被授予凱旋儀式之殊榮。但是這並不符合提比略對日耳曼人實施的以挑動內亂為主、軍事打擊為輔、羅馬居中調停的既定政策。於是,16年,提比略否決了日耳曼尼庫斯的要求,將他調回羅馬,並與其共同擔任18年的執政官。

執政初期

執政初期,提比略力求寬和。他的態度謙和,拒絕“”、“”等稱號;他尊崇,仿效時期的習慣,事無大小均親自向元老院報告國政;他時常到法庭聆聽判決,藉以防止法官收賄與貪污;他提倡言論自由,除非言談涉及對奧古斯都的污辱,此外對於冒犯他本人或家庭者完全不予追究。他曾對元老院說過自己的立場:“元老們,一個經由你們的支持,才擁有如此廣泛權力的國家元首,是全體公民的僕人。”
提比略
提比略的經濟政策,基本上是採取保守的方針。在經過前朝政府的擴大開銷之後,他限制了各項國家的支出。他削減娛樂與演出事業的開支,限制奢侈品的消費,並以身作則鼓勵節約。
提比略注意社會治安,剿滅各地流竄的土匪和鎮壓非法暴動。影響後世最大的,是他建立了一支六千人編制的“步兵大隊”,並讓他們駐紮在城內,成為皇權鞏固的另一基礎。
提比略的對外政策,則是以守勢為主。他遵行奧古斯都不再擴張的原則,將軍團撤回左岸。除了鎮壓地區的叛變之外,提比略未再進行各項戰事。
雖然提比略的一系列措施,有效地健全了財政與國防,但對一般的羅馬百姓而言,沒有了公共娛樂、皇帝贈金以及軍事的統治是乏味的,因此相較於先帝明顯吝嗇得多的提比略在百姓中並不受歡迎。

日耳曼尼庫斯之死

日耳曼尼庫斯是提比略的親侄,他與的孫女結婚,生有九名子女。日耳曼尼庫斯在平定日耳曼軍區的譁變之後,在該年冬天率領部隊渡過,進攻毫無準備的部族,獲取豐厚的勝利品,之後提比略以不擴大戰爭的方針,召日耳曼尼庫斯回國。然而,羅馬軍團在取海道回國的過程中,遭遇暴風雨而折損相當多的部隊。
日耳曼尼庫斯
提比略在日耳曼尼庫斯歸國後,為他舉辦了。18年,日耳曼尼庫斯被派任到東方,處理方面的外交事務。但敘利亞行省總督皮索,對日耳曼尼庫斯多方掣肘,使雙方的關係十分緊張。19年,日耳曼尼庫斯病死,他臨死之前認定受到皮索的毒害,要求家人為他報仇。後來,皮索被召回,於涉嫌謀殺日耳曼尼庫斯的審判過程中自殺。
在古典作家、歷史學家的作品中,時人懷疑皮索是受到提比略的指使,為的是除去日耳曼尼庫斯與其子嗣的皇位繼承權,好讓他的親生兒子小德魯蘇斯能順利接位。

處置大阿格里皮娜派系

日耳曼尼庫斯的遺孀,自恃流有純正的血統,瞧不起過繼而來的提比略,並懷疑其夫之死與提比略有關。大阿格里皮娜曾經在家族的餐宴上,拒絕提比略遞給他的蘋果,明顯表示出她對提比略的厭惡與擔心被他毒害的恐懼;提比略也不滿地對這位兒媳說:“親愛的孩子,你因為沒當上女皇而感到委曲嗎?”提比略之母過世之後,雙方缺少了調和的中間人,逐漸變得水火不容。阿格里皮娜成了反提比略一派的重要人物。
在長官謝雅努斯的運作下,30年,提比略以陰謀發動叛亂為由,對阿格里皮娜一派發動攻擊。阿格里皮娜與其女遭到流放,大阿格里皮娜於33年在流放地絕食而死,其長子尼祿·愷撒也受到流放身亡,次子德魯蘇斯·愷撒被監禁在皇宮中受飢餓而死,三子被召到就近監視。支持與同情阿格里皮娜一派的人士都受到擴大株連。

退隱卡普里

由於提比略親子小德魯蘇斯在23年突然去世,並且與親族之間的關係惡劣,使他萌生離開羅馬的念頭。到了26年,提比略終於決定離開,到了的外島“”去。他憑藉與的書信往返,以及指定長官路奇烏斯·埃利烏斯·謝雅努斯(lucius aelius sejanus)為他在的代理人,以這種十分奇特的方式維持國家大政的運作。從此時開始一直到過世,提比略未曾再回到首都。
提比略
羅馬人相信他在卡普里過上幽居生活後,開始經營起猥褻的特別密室,一度保密的淫窟。從各地成群蒐集來的少女少男——其中包括那些被稱作“斯姘特里”的駭人聽聞的性行為發明者,當著他的面三人一組爭先恐後地交媾,用這種情景喚起他自己已漸熄滅的性慾。他養育很年幼的男童,稱他們為自己的“小魚”。他在床上玩他們,既因天性也因年老,他喜愛這種性生活。甚至有一次他在獻祭時看到一個捧香爐的貌美男孩而激動不已,以致站立不住了。儀式完畢,提比略幾乎立即把他帶到一邊去強姦,順便還強姦了這孩子的兄弟,一個吹長笛的男孩;但是,當這兩個男孩事後開始相互責罵對方可恥時,他命令打斷了他們的小腿。
但是這種傳聞都缺少直接的證據。記載這些行為的古代作者諸如塔西陀或者要么是對帝制懷有敵意,要么就是在著作中著意蒐集各種羅馬上流社會的傳聞;他們二人也均未經歷提比略本人的統治時期,並非歷史的親歷者。關於提比略隱居之後的生活,除了極少數人以外,羅馬一般顯貴均無從知曉,因此這些流言蜚語很有可能是來自於提比略減少福利開支、取消外來宗教儀式、強化統治、實行大逆法所帶來的負面評價的影響。

與基督教的關係

在的《歷史》一書中提到,耶穌基督是在提比略任內,被猶太行省總督本丟彼拉多判處釘十字架之刑。

謝雅努斯的垮台

長官謝雅努斯主導了對派系的鬥爭。由於皇帝的授權,他在31年達到權力的最頂點。
刻有對近衛軍長官謝雅努斯實施“記憶抹煞”字樣的錢幣
據、與稱,謝雅努斯很早便與提比略子小德魯蘇斯之妻莉維拉(提比略胞弟德魯蘇斯與奧古斯都侄女之女,提比略的侄女兼兒媳)有私情。一方面謝雅努斯恐懼小德魯蘇斯成為未來的皇帝後處置自己,一方面心懷野心覬覦皇位,因此,據傳謝雅努斯與莉維拉合謀毒死小德魯蘇斯,然而此事在當時並未受到任何人的懷疑。可以確定的是,小德魯蘇斯於23年死後,謝雅努斯請求提比略準許其與莉維拉(此時為小德魯蘇斯的遺孀)結婚,以獲取皇位繼承人的資格,被提比略拒絕。然而謝雅努斯作為皇帝的親信與其在羅馬的代理人,仍大權在握。
31年,提比略獲悉謝雅努斯密謀顛覆自己,提前準備處置謝雅努斯。32年,提比略撤換謝雅努斯的近衛軍長官一職,改派納維烏斯·蘇托里烏斯·馬克羅(naevius sutorius macro)為新長官。在一場的會議中,提比略以一封信的公開宣讀,指控謝雅努斯的陰謀奪權計畫。馬克羅當場逮捕謝雅努斯,謝雅努斯與其三個孩子被殺。在謝雅努斯的長子被處死後不久,提比略收到一封來自謝雅努斯妻子的信,信中控告揭露八年前謝雅努斯與莉維拉合謀毒死小德魯蘇斯。謝雅努斯的妻子在發出信件後隨即自盡身亡,此後謝雅努斯兩個年幼的孩子也被處死。信中所稱是否真實已無從考證,但是提比略下令嚴刑折磨拷打莉維拉的奴隸以求證該控告的真實性。就在此時,莉維拉被處死或自盡而亡,據卡西烏斯·狄奧稱,莉維拉被提比略交付至其母小安東尼婭處,小安東尼婭將其關在房內餓死。

晚年與去世

謝雅努斯倒台後,提比略幾乎徹底淡出羅馬政治,帝國在奧古斯都建立的官僚機構的慣性下運行,而不是通過皇帝的領導。寫到此時的提比略變得偏執,並且花了大量的時間沉思兒子的死。與此同時,在這一時期,羅馬帝國的邊境受到來自、部落以及幾個部落的短暫入侵,但都為羅馬軍團成功回擊。
37年,提比略以79歲的高齡,病死在。他的遺囑中聲明,讓與他未成年的孫子小提比略共同繼承他的遺產。

人物評價

提比略個性嚴苛、不易親近,再加上他執政後期拋棄首都隱居外島,並選擇了殘暴的長官謝雅努斯作為他的代理人。因此,羅馬高層人士對提比略的評價十分差勁。在書中以各式惡劣的動機解釋提比略的一切政策,無論是善政或惡政;而更是搜羅了各式未經證實的閒聊,將他在的生活描繪得淫穢不堪。影響所及,使得提比略在一千多年之間受到後人的批評。
十九世紀的學者在其著作《羅馬史》一書中,公開為提比略翻案。他考證當時的銘刻、法律,重新塑造其“治國有方”的形象;而後來在皇帝統治後期到皇帝當政時期的帝國才幹之士,也大多都是由提比略所提拔出來的。當代的羅馬史研究證明,與其說提比略的惡名源自於他的惡政,更大程度上是源自於歷史學家塔西佗的偏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