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史大夫
- 屬性:官名
- 職責:監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
- 創建朝代:秦朝
歷史沿革,秦漢,魏晉時期至明代,歷史地位,
歷史沿革
秦漢
的御史本為殿中執法官及文書。秦始置御史大夫,負責監察,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國家重要圖冊、典籍,代朝廷起草詔命文書等,位次左、右丞相。
西漢沿置,御史大夫與丞相、太尉合稱三公,秩中二千石 。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故丞相、御史並稱,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合稱。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御史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也可由御史大夫升任。由於御史和皇帝親近,故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御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御史大夫督察和牽制丞相。職務類似後來的尚書令,此為漢初之情況。西漢初,諸王國也設此職,中元三年(前147年)時省去。
西漢時,御史大夫屬官有御史中丞、、繡衣御史等。御史中丞之秩為千石,其職掌是外督部刺史或守、令,在朝可舉劾百官,又主管朝中或地方上某些有關刑獄之事,如時御史中丞治及淮南王獄。侍御史員十五人,秩為。漢代所謂的御史,有時就是指侍御史。其職掌是舉奏百官的非法和違失,也可奉詔逮捕和拷問有罪的官吏。繡衣御史不常置,其職務主要是奉命鎮壓人民的武裝反抗活動。
成帝綏和元年,更名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並將其祿秩提高到丞相的標準,與丞相、大司馬合稱三公。漢哀帝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復為御史大夫。元壽二年,又改名大司空。東漢光劉秀於建武二十七年,去大司空的“大”字,改稱司空。獻帝建安十三年,復改司空為御史大夫。
魏晉時期至明代
魏晉南北朝有時也恢復御史大夫,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隋、唐以後所設御史大夫,除宋代為虛銜外,均為御史台長官,不再具有漢、魏三公的性質。十三年,廢中書省、御史台,大都督府一分為五,與丞相一併廢置。改制時,改為御史府,左右改為,秩正一品。燕王陷南京,改回都察院,自此遂廢。
歷史地位
監察機構最高長官
可遞補相位
秦代規定丞相的位子出現空缺,御史大夫可以遞補。這是一個重要的機制。古代宮廷的矛盾主要體現在皇權和之間。君主一方面要依靠的丞相去統領百官,另一方面又害怕丞相權重,架空君主。當年即秦王位時(當時叫),只有13歲,大權操縱在呂不韋手裡,只是在他22歲那年除掉呂不韋後,才真正掌握了秦國的政權。這段痛苦的經歷在秦始皇心中是難以抹去的,所以設立御史大夫的一個重要目的是制約相權,而制約的機制就是明確御史大夫為“候補”丞相。這樣一來丞相就要小心謹慎,奉公守法,以免遭御史大夫的彈劾。而御史大夫則會努力工作,儘量去挑丞相的毛病,結果就達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