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壽輝(1320年—1360年),一名真一,又作真逸,又名徐貞元,(今湖北羅田縣)人,天完政權領袖。
賣布出身。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八月,與等在(今湖北)利用聚眾起義,也以紅巾軍為號。十月,攻占(今),他被擁立為帝,國號(一說大宋)。第二年,所部以“摧富益貧”等口號發動民眾先後攻占今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蘇、湖南等大片地區,眾至百萬。但因兵力分散,次年被元軍打敗,蘄水失陷,退入梅山中。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部將殺死於採石(今安徽西南)。後追尊為應天啟運獻武皇帝,世宗。
基本介紹
- 本名:徐壽輝
- 別稱:徐真一,徐真逸
- 所處時代:元末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蘄州羅田縣
- 出生時間:1320年
- 去世時間:1360年
- 主要成就:揭竿起義反元,建立政權
- 在位時間:1351年—1360年
- 年號:、、、
- 廟號:世宗
- 諡號:應天啟運獻武皇帝
人物生平,歷史評價,後世遺蹟,真容雕像,墓冢,
人物生平
徐壽輝是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今天堂)人,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在民眾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五月,北方白蓮教會的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北面發動幾萬黃河民工起義,直打到大別山腳下的。對元朝統治早就不滿的徐壽輝,見時機已到,便與鐵匠、江西和尚彭瑩玉等人到一起,在鄂東一帶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並於同年八月,在所在地的多雲山莊即中發動起義,徐壽輝被擁戴為首領。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為或紅軍,同時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集眾,亦又稱“香軍”。
徐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取了城。九月,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攻占了蘄州(今)和黃州,並在水陸要衝之地蘄水(今)建都,國號“天完”(“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一說建國號為“大宋”),定年號為“治平”,設定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等軍政機構,任命為太師,為領軍元帥,為元帥簿書椽。鑄有銅印,發行錢幣。徐亦在蘄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
徐創建政權後,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徐以現今黃岡市為中心根據地,派出兩路大軍向江西、湖南挺進。元至正十二年(1352)遣、徐明達攻陷及興國府(治今湖北省),鄒普勝攻陷,曾法興攻陷、,徐壽輝攻陷(今江西九江),歐祥陷袁州,陶九攻陷,許甲攻陷,攻陷、、。
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淫不殺,每攻克一地,只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余無所擾,因而深得人心,隊伍迅速擴展到百萬人,縱橫馳騁於長江南北,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當時有首民謠說:“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元至正十三年(1353),元統治者調集幾省軍隊,對紅巾軍根據地進行圍剿,的重要領導者人彭瑩玉戰死,國都蘄水縣城也被攻破,“蓮台省”將士四百餘人壯烈犧牲。徐率領部隊先後退到黃梅縣一帶和的濱湖地區緊持戰鬥,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整頓。第三年春天,大舉反攻,重新壓取江西、湖南,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陝西的一部分地區。並於漢陽縣城重新建都,改年號為太平。隨後,徐又派人到羅田故里多雲山中建田元殿,築台,還在山之最高處立一“無敵碑”,以誇示其功績。
元至正十六年(1356)正月,天完遷都漢陽,但徐壽輝本人受丞相操縱,虛有帝名。次年九月,倪文俊企圖殺徐壽輝降元,事敗,被部下殺死,天完實權轉歸陳友諒掌握。
元至正十七年(1357)九月,正當迅速壯大,士氣日盛的時候,徐的部將倪文俊卻心懷叵測,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其陰謀敗露後,自漢陽逃往,被陳友諒所捕殺。陳因功升任平章政事,併吞並了倪的舊部。
元至正十八年(1358)夏,陳友諒攻克龍興(今江西南昌),徐壽輝欲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從,遂止。次年十二月,徐壽輝從漢陽出發,仍欲遷都龍興,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陳友諒伏兵城外,盡殺其左右部屬。此時已掌管著軍政大權,便權欲薰心,自稱漢王,設定王府官屬,並暗心將徐的心腹部將逐一殺害。
歷史評價
徐壽輝在中國歷史上,曾是一位擁兵百餘萬,縱橫馳騁大江南北,震撼大半箇中國,最終導致元朝的封建統治土崩瓦解的農民起義軍領袖。
徐壽輝創建天完政權,儘管前後只有短短的十年時間,但對後來朱元璋來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朝,推動歷史向前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後世遺蹟
真容雕像
重慶五佛殿中、左旁斜坐臥獅、鷹鉤鼻的文殊菩薩像,實為建於明永樂十九年(一四二一年)元末反元南方領袖、國皇帝徐壽輝真容雕像。史記徐壽輝“相貌異眾” (但非“目有重瞳”)(參見《明實錄·徐壽輝傳》)。據考證,現存唯一的這座徐壽輝真容雕像,是身為紅巾軍後裔的工匠秘密建成,其真實身份在隱藏了五百九十年後、二零一一年才被發現(參見‘五佛殿秘藏著現存唯一的六百年前抗元義軍領袖明玉珍與徐壽輝像’(網上版刊於‘天涯社區>天涯論壇>風土人情’))。五佛殿中對應的騎象普賢菩薩像,實為同時所建、徐壽輝手下紅巾軍將領、後創建的明玉珍真容雕像。
五佛殿中鷹鉤鼻的徐壽輝(文殊)像

墓冢
徐壽輝墓冢尊為徐氏祖墓,位於腳下的湖北省馬驛坳村境內,其墓依託於名叫烏雲寨的山峰,風水還算不錯,其墓傳說曾經被盜過,具體情況不詳。據相關資料顯示,徐墓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墓冢其中包含徐兩位夫人。墓冢負責人是當地的一名老黨員,名叫徐泗濱,義務的負責照看墓冢,多次募捐修徐壽輝墓冢,其為人忠厚、正派,在當地威望甚高,曾全心致力於徐氏家譜修建,後因年事過高,為福澤後人,遂隱於烏雲寨寺,興修寺廟,廣積善緣。徐氏祖墓,每三年大祭,徐氏子孫遍布全國,特別是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氣勢宏大場面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