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久: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多產大家,散曲成就,人物評價,個人作品,-九游会j9

張可久(約1270~約1350),字小山(《》);一說名伯遠,字可久,號小山(《》);一說名可久,字伯遠,號小山(《》);又一說字仲遠,號小山(《》),(治所在今浙江寧波)人,元朝著名散曲家、劇作家,與並稱“雙壁”,與合為“二張”。現存800餘首,為元曲作家最多者,數量之冠。

他仕途失意,詩酒消磨,,作品大多、贈答唱和。擅長寫景狀物,刻意於鍊字斷句。講求對仗協律,使他的作品形成了一種的風格。可以說,元曲到張可久,已經完成了文人化的歷程。

基本介紹

  • 本名:張可久
  • 別稱:張小山、張伯遠
  • 所處時代:元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慶元(今浙江寧波)
  • 出生時間:不詳
  • 去世時間:不詳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元代散曲“清麗派”的代表
  • 職業:散曲家、劇作家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多產大家,散曲成就,人物評價,個人作品,

人物生平

張可久(約1270~約1350),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浙江(路治今浙江寧波)人。曾多次做路這樣的下級官吏,後以路吏轉首領官(以上見曹楝亭本《》)。《》中有《送張小山之桐廬典史》詩,可知其又曾為。至正初年七十餘,尚為崑山幕僚見李祁《雲陽集·跋賀元忠遺墨卷後》),八年(1348年)猶在世。一生,時官時隱,曾漫遊江南之名勝古蹟,足跡遍及江蘇、浙江、安徽、湖南一帶,晚年隱居在杭州一帶。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散曲集傳世的只有、和張可久三人,但其他兩人都是在臨死前或死後才刊行於世。而張可久不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傳世(鍾嗣成《靈鬼簿》記載,“有《今樂府》盛行於世,又有《吳鹽》、《蘇堤漁唱》”,另有胡存善編《小山樂府》),在元曲選集《》和《樂府群英》中,張可久入選的作品也是最多的。這說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獲得了廣泛的歡迎,甚至連元武宗在皇宮賞月時也令宮女傳唱他的散曲
張可久與並稱兩大家。他的作品,一部分流露了他對人生失意的不平,如《賣花聲客況》所寫到的“十年落魄江濱客,幾度雷轟薦福碑,男兒未遇暗傷懷”;也反映出人世的陰暗面,如《醉太平無題》所寫到的“文章糊了盛錢囤,門庭改做迷魂陣,清廉貶入睡餛飩”;但是更多的,是寫隱居生活的閒逸、對隱居生活的讚賞,和對大量的山水風光的描摹,以及元曲中最常見的關於男女風情的詠吟。
從張可久的作品來看,他早年與、、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又據《》及其他零星記載,他曾做過負責地方稅務的“”、等吏職,據說他七十餘歲時尚為“崑山幕僚”(李祁《跋賀元忠遺墨卷後》)。而他的散曲里,涉及較多的是隱居和遊蕩江湖的生活。所以,他的一生大約就是在時隱時仕、輾轉辛勞中度過的。他自己所說的“半紙虛名,萬里修程”(《上小樓春思》),便是形象的概括。

主要成就

多產大家

張可久畢生致力於詞曲的創作,是元代最為多產的散曲大家,也是元曲的之一,其在世時便享有盛譽。其作品風格多樣“或詠自然風光、或述生活、或為酬作、或寫”,是中“”的代表作家。其散曲,元世已有《今樂府》、《蘇堤漁唱》、《吳鹽》三種行於世(見曹本《錄鬼簿》),且子胡存善已編有《》(同上)。今存散曲,據《》所輯,共855首,套數9套,其數量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詩,見於《》癸集,然以散曲盛稱於世。元·《雙調·殿前歡《題小山蘇堤漁唱》稱其“才華壓盡句,字字清殊”,“價等連城玉,名重《》”;《雙調·燕引雛》《奉寄小山先輩》稱其“聲傳南國,名播”。明·補《錄鬼簿》輓詞,稱“照耀乾坤《今樂府》,《蘇堤漁唱》文相助,又《吳鹽》余意續”,“荊山玉,合浦珠,壓倒群儒”(天一閣本《錄鬼簿》)。明·《》評其詞“如”,又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有不吃煙火食氣,真可謂;若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當以九方皋之眼相之”。明·序喬吉、二家小令,謂“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則辯云:“李則(王)實甫,杜則(馬)東籬,始當;喬(吉)、張(可久),蓋(李)長吉、(李)義山之流”。清·劉熙載《藝概》稱喬、張“兩家固同一騷雅,不落,惟張尤獨遠耳”。今人或有以為小山曲風雅麗,其曲作有“不脫詞境”、“詞曲間幾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散曲中清華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訥《曲諧》)。
張可久張可久
部分作品如《》等抒發窮通無定,的感慨;《》等曲寫百姓的痛苦和世道的險惡。這類作品充滿憤世嫉俗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黑白顛倒、賢愚不分的現實。他的小山散曲的又一內容是嚮往,描寫歸隱生活中的情景。“依松澗,結草廬,讀書聲翠微深處。”張可久結交的多為官員和文人,生活面比較狹窄,作品內容不夠廣闊,有不少唱和之作,顯得平庸。雖有憤懣和不滿,但仍表現出一種“怨而不怒”的色彩。張可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散曲的藝術特點是: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鍊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運用詩、詞作法,講究蘊藉工麗,而且常常詩詞名句,藉以入於典雅。其作品多為欣賞山光水色,抒寫個人情懷和應酬懷古之作。作品表現了閒適散逸的情趣,同時吸收了詩詞的聲律,句法及辭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種清麗而不失自然的風格。明清以來頗為文人推重。明·《》譽之為“詞林之宗匠”。享譽當時,是一代曲風的關鍵人物。元散曲前期創作崇尚自然真率,後期則追求清麗雅正。張可久的創作實踐在曲風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散曲在後期被視為典範。

散曲成就

張可久早年與、、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而他的散曲里涉及的是隱居和遊蕩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紙虛名,萬里修程”(《上小樓·春思》)。
張可久長期為吏的身世,對他的創作很有影響。生活的坎坷使他抑鬱悲傷,嚮往歸隱。因此,描寫歸隱生活的景和情在作品中就顯得多一些。“”雖然是一個傳統題材,而對張可久來說,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內涵:他一生奔波於,到70歲尚任小吏“幕僚”;80歲還任“監稅松源”,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結交的多為官員和文人,因此生活面比較狹窄,作品內容不夠廣闊。他有不少之作,這些作品不論在思想上或藝術上都顯得平庸;同時他的社會地位和經歷,又決定了他的生活態度比較順從,雖有和不平,都表現一種“怨而不怒”的色彩。
張可久
張可久在散曲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時尚,後期追求。張可久在這劃時代轉變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脫離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於雅正,以豐富多彩而又清麗的風格,自成元代散曲鮮花中的奇葩。《》把張可久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類。他專攻散曲,特别致力於小令,能得樂府遺妙。
張可久的散曲作品,當時即已集成。據《》所輯,共存小令855首,套數9篇,占的五分之一。著有《》、《蘇堤漁唱》、《小山北曲樂府》等散曲集,又有天一閣本《小山樂府》共六卷。
張可久是元代散曲“”的代表,被譽為“詞林之宗匠”。清代詩論家推崇他為“曲家翹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藝術特點是:講究格律音韻,著力於鍛字鍊句,對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詩詞作法,籍以入於。許光治說他“儷辭追樂府之工,散句擷唐宋之秀”(《江山風月譜·自序》)。《小山小令序》評,謂如,有不食煙火氣,可稱之為“曲仙”。

人物評價

明朝朱權在其《》中稱張可久為“詞林之宗匠”,稱“其詞清而且麗,華而不艷”;
明則稱“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

個人作品

張可久存世作品現存855首,套曲9首,數量為有元之冠,為元代傳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現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個人作品占朝代作品總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張小山小令
主要作品
〔黃鐘〕
〔黃鐘〕
〔黃鐘〕
〔黃鐘〕
〔黃鐘〕人月圓·吳門懷古
〔黃鐘〕人月圓·春日湖上
〔正宮〕
〔正宮〕醉太平·懷古
〔正宮〕
〔仙呂〕錦橙梅·紅馥馥的臉襯霞
〔中呂〕
〔中呂〕
〔中呂〕紅繡鞋·寧元帥席上
〔中呂〕紅繡鞋·虎丘道士
〔中呂〕
〔中呂〕
〔中呂〕普天樂·道情
〔中呂〕喜春來·金華客舍
〔中呂〕喜春來·永康驛中
〔中呂〕
〔中呂〕
〔中呂〕齊天樂過紅衫兒·道情(二首)
〔中呂〕
〔中呂〕山坡羊·客高郵
〔中呂〕
〔中呂〕
〔南呂〕四塊玉·客中九月
〔南呂〕一枝花·湖上歸
〔雙調〕
〔雙調〕
〔雙調〕
〔雙調〕
〔雙調〕水仙子·秋思
〔雙調〕水仙子·西湖廢圃
〔雙調〕水仙子·次韻金陵懷古
〔雙調〕
〔雙調〕
〔雙調〕
〔雙調〕殿前歡·愛山亭上
〔雙調〕拆掛令·西陵送別
〔雙調〕折桂令·村庵即事
〔雙調〕
〔雙調〕折桂令·次韻
〔雙調〕
〔雙調〕
〔雙調〕
〔越調〕
〔越調〕
〔越調〕
〔越調〕天淨沙·湖上送別
〔越調〕
〔越調〕
〔越調〕寨兒令·投閒即事
〔越調〕憑闌人·湖上(二首)
〔越調〕憑闌人·江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