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左僕射
- 注音:ㄆㄨˊ ㄧㄜˋ
- 詞性:名詞
- 拼音:pú yè
官職沿革,僕射的廢除,
官職沿革
為之副。尚書令闕,僕射便是尚書台(後稱省)的長官。漢武帝至元帝時,兼用士人與宦官為僕射,時,宦官為中尚書令,宦官為僕射;元帝時石顯為令,為僕射。均專權用事。至成帝時,罷宦官專用士人,置尚書五人,以一人為僕射。僕射"掌授廩、假、錢、谷"。大約當時尚書的機構較為簡單,所以僕射主管具體事務較多。東漢時,尚書台稱為"",主管全國機要政務,組織擴大,僕射與尚書令同為台中長官,與台合稱八座,台中具體事務遂移歸及諸曹尚書侍郎。
僕射初置一人,至建安四年 (199)始分置左右僕射。自此以後,或二或一,置二人則分左右。左右僕射分領尚書諸曹,左僕射又有糾彈百官之權,權力大於右僕射。尚書令闕,則左右僕射為省主。魏晉以後,僕射已處於副相地位,號稱(尚書令稱端右)。例如東晉謝安、北魏、北齊楊等都是以僕射分掌或專掌朝政。但自魏晉至南北朝,僕射之上還有錄尚書事、尚書令,至陳時,因其權重,此二職已基本不置,僕射的權力獨重。時,廢錄尚書事,尚書令雖置而常缺。於是成為朝廷首相。為左僕射達十九年,為右僕射,與高熲共掌朝政。楊素代高熲為左僕射後,隋文帝以其權重,對之疑忌,命他三五日一至尚書省評論大事,表面對他體恤和尊崇,實則削奪他的權力。隋煬帝時,楊素進位尚書令,實不問事;楊素死後,尚書令位闕。被罷官後,也不再。唐初,大抵繼承隋文帝時制度,尚書省置令而虛其位,僕射總領省事,與中書令、侍中同掌,而左僕射為首相。為左僕射前後達二十年,號稱賢相。但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以僕射當求訪賢才為理由,命令尚書省細務悉由左右丞處理,有冤濫大故才呈報僕射,這就限制了僕射全面政務的權力。貞觀二十三年 (649)唐高宗李治即位後,李績為左僕射復加的稱號,自此,僕射入政事堂議事,就例加此號,表明僕射已不是當然宰相。、時,還有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也不參加議政的僕射,唐玄宗以後,僕射不再加此號。從此僕射就排除於宰相行列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