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台:簡介,組織系統,廢除,歷史沿革,組成,-九游会j9

東漢始設尚書台,綜理政務。魏始以尚書台為獨立機構,國家正式政務中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尚書台
  • 類型:官署名
  • 時間
  • 別稱:中台、台閣、
  • 行政長官:尚書令
  • 目的:強化皇權
  • 設定人:東漢光武帝
簡介,組織系統,廢除,歷史沿革,組成,

簡介

秦代於少府內設尚書,有令、丞。漢成帝時,初置“尚書”員 5 人,開始分曹辦事。
東鑒於西漢末年大權旁落於貴戚大臣,所以竭力把權力集中於君主,凡機密之事全部交給尚書,以此制約三公。因而加重了尚書的職權。因尚書的官署在宮禁內而稱為,故有尚書台之稱。東漢尚書台組織有:一人,秩千石。若以公為之,則增秩,亦加。尚書僕射一人,秩。職署尚書事,尚書令不在,則代行處理公務。尚書左、右丞各一人,秩,掌錄文書期會,佐令、仆治事。六曹尚書,秩各六百石。,掌管年終對州郡官吏的考績;,掌管選舉和祭祀;,掌管一切有關修建和的管理;,掌管護駕邊疆少數民族朝賀事務;,掌管司法訴訟事務;曹,掌管水、火、盜賊等治安工作。尚書侍郎 36 人,秩四百石,每曹 6 人,職掌文書起草。史 18 人,秩,每曹 3 人,。東漢尚書台權力極重,既出詔令,又出政令;朝臣選舉,由尚書台主管;還擁有糾察、舉劾、典案百官之權;參預國家重大政事的、決策,對朝政有著重大影響。尚書台權力雖重,但台官職位卑微,長官尚書令不過千石,尚在之下,這樣位卑權重,皆由皇帝親任幹練之士充任,便於控制,發揮效率高。東漢和帝以後,多幼君弱主,實權常被外戚、宦官所掌握。儘管三公要聽命於尚書,但尚書又往往被實權更大的外戚、宦官所左右。

組織系統

東漢尚書台組織系統表
主官朝代職 官
尚書令

(主吏民章報及騶伯史,下有尚書侍郎及令史
(假署印綬及紙筆墨諸財用庫藏,下有尚書侍郎及令史
(掌天下歲盡集課州郡,下有尚書侍郎及令史)
(掌齋祀,下有尚書侍郎及令史)
二千石曹(掌中都官水火、盜賊、、罪法,一說主刺史,下有尚書侍郎及令史)
民曹(掌膳理功作,監池,一說主盜賊事,下有尚書侍郎及令史)
南(掌朝賀,出則護駕,下有尚書侍郎及令史)

廢除

大行台的組織略同於尚書省,有僕射、尚書、丞、郎等職。隋文帝楊堅代周稱帝,於開皇元輳?81)恢復了尚書省,並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唐沿隋制,也是(尚書、門下、)並置,而尚書省事無不總,是全國行政的總匯機構。唐代後期,尚書省已有名無實。北宋初,形式上還保留尚書省的組織系統,但權力既不歸屬,郎官又不治事,權藉此以寄祿秩,尚書省的制度名存實亡。遼、金有尚書省,與宋制略同。元代以後,尚書省遂廢除。

歷史沿革

漢成帝時,尚書開始分曹,在尚書之下設五曹,其中三公曹主斷犾。至東漢時,在尚書下分,其中“主辭訟事”。
直到魏晉至宋的也是中央最高政府機構之一。始名尚書台,後稱尚書省。是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展起來的。秦及漢初,尚書是少府的屬官,是在皇帝身邊任事的小臣,與尚冠、尚衣、、尚浴、尚席合稱,因其在殿中主管收發(或啟發)文書並保管,故稱尚書。
三國時,尚書台已正式脫離少府,成為全國政務的總匯。因為它升高,引起最高統治者的疑忌,所以最高統治者又開始剝奪它的權力。曹操為魏王時,置,典尚書奏事。魏明帝時,、令號為專任。於是在尚書台之外復有中書省,而原來作為皇帝侍從的侍中也逐漸成為參預機密的要職,尚書台不再有獨占的地位。東晉以後,錄尚書之權漸分,有時以三四人並錄尚書事。孝建中,為防大臣威權過盛,遂省去錄尚書之職,以後置廢不常。
西晉滅亡後,在北方建立的十六國,除、遙奉江南正朔,不立尚書台外,其餘政權均有、僕射、尚書等官職。北魏出自,有部落大人會議的制度,破,元年(396)始仿魏晉立尚書台,置三十六曹。東魏、北齊承襲北魏,而尚書之權較重。時,以大行台執政。

組成

尚書省之組織,至隋而定型,尚書皆以部為名,而郎官以司為名。有、、、、民部、工部等六部及吏部、等24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