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事是指密封的,或是封禪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封事
- 拼音:fēng shì
- 解釋:密封的
- 出處:《漢書·宣帝紀》
詞語解釋,文獻記載,
詞語解釋
1、密封的。古時臣下上書奏事,防有泄漏,用封緘,故稱。
《漢書·宣帝紀》:“上始親政事,又思報大將軍,乃復使樂平侯山領尚書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後漢書·明帝紀》:“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賢 註:“宣帝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後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擁蔽。”
南朝 梁 《·奏啟》:“自漢置八能,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磻叟蒞事未終考秩,拋官詣闕上封事,通義劉公引為羽翼,非時召對數刻,磻叟所陳,凡數十節,備究時病。”
《漢書·宣帝紀》:“上始親政事,又思報大將軍,乃復使樂平侯山領尚書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
《後漢書·明帝紀》:“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賢 註:“宣帝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領尚書者先發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後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擁蔽。”
南朝 梁 《·奏啟》:“自漢置八能,密奏陰陽,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四凶》:“磻叟蒞事未終考秩,拋官詣闕上封事,通義劉公引為羽翼,非時召對數刻,磻叟所陳,凡數十節,備究時病。”
明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袁可立)及拜夕郎,喈喈梧掖,所上封事,多不避貴。” 清 《興化李先生清壽》詩:“曾聞過江上封事,神人觀聽交歡忻。”
文獻記載
漢代的章奏都不封口。只有奏陳秘密事項,防止泄漏,才用黑色口袋,貼上雙重封條呈進,稱為封事。唐代仍用於秘密的進諫。
杜甫詩:“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遇有進呈密事,連覺也睡不著了。這種封事體裁,元明以後就少見了。後世的密奏、密呈,都是封事的一類。例句:李師中字誠之,楚丘人。年十五,上封事言時政。(《宋史·李師中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