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背景,核心,意義,
背景
在我國中,按照封建原則,通常實行公開的。清代從朝開始,沿用中原各王朝立嫡長子的做法確定皇位繼承人。十四年(1675年)下詔冊立嫡長子為。康熙帝多子,在位時間又長,過早地公開冊立,造成了康熙帝和間、太子和諸皇子間的矛盾和紛爭。矛盾激化到不可調和的地步,使皇權受到了威脅,政局也因此動盪不寧,康熙帝不得已兩次廢。
雍正帝

從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廢後,皇帝再沒有公開建儲,致使康熙死後雍正帝即位成為一大歷史疑案。一說雍正帝遵遺詔即位,即康熙帝臨終前,遺詔皇四子“克承大統”;一說帝“矯詔篡位”,即康熙帝臨終前遺詔“皇位傳十四子胤禎”(皇十四子原名胤禎),皇四子胤禛將“十”改為“於”,將“禎”改為“禛”,於是康熙帝遺詔就成為“皇位傳於四子胤禛”。無論歷史真相如何,雍正帝雖是朝激烈的皇位爭奪戰中的勝利者,然而,爭奪戰的嚴重後果給予雍正的教訓是深刻的,因而在即位後,他斷然廢棄了公開建儲制,宣布實行秘密建儲。
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帝於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時宣布:“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加審慎,此事雖不可舉行,然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鹹宜知之。”雍正帝命諸共議這種做法,諸王大臣均無異議。雍正帝遂命諸臣退下,只留總理事務當面將密封的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後來,雍正帝又另書密封一匣,“常以隨身”。
核心
皇位繼承是皇帝制度的核心問題。自西周到清朝初期,冊立是皇位繼承的正統做法。這種制度依據宗法制度嫡長繼承、順序嗣位的原則,皇后所生的長子為,如長子早死,即立長子之子為,無子再由皇帝的嫡次子順序繼承。如果皇后無子,才考慮冊嬪妃所生的長子為。無子則在近支親屬中選立。
無論歷史真相如何,諸子爭奪皇位給予深刻的教訓。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廢棄了公開建儲制,宣布實行秘密建儲。雍正帝在西暖閣召見王公大臣,共議秘密建儲制,諸均無異議。雍正帝遂將密封的寫有繼位人姓名的錦匣收藏於“正大光明”匾後。後來,雍正帝又另書密封一匣,隨時帶在自己的身邊。
意義
密建皇儲的用意何在?
第一,預先指定繼承人,保證了皇位繼承的有序。
第二,不明確公布皇位繼承人,阻止了繼承人形成權力集團。因此故意布疑陣, 在各方面都使四阿哥、五阿哥分庭抗禮,讓人相信他們都有即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