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官名。唐後期派大臣巡視戰後地區及水旱災區,稱宣先安慰使或宣撫使。宋不常置,掌宣布威靈、撫綏邊境及統護將帥、督視軍旅之事,以大臣充。元於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置,管理軍民,參用。明清沿置,為武職土官。後仍有沿用舊名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宣撫使
- 性質:中國歷史官名
- 朝代:唐朝
- 著名人物:
由來,職能,著名人物,相關資料,
由來
地方軍事長官。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以為河北道宣撫使,是宣撫使之始設。《舊唐書·宇文融傳》記載:“方河北大水,即詔領宣撫使,俄兼檢校汴州刺史、河南北溝渠堤堰決使。又建請墾九河故地為稻田,權陸運本錢,收其子入官。興役紛然,而卒無成功。”
職能
唐後期派朝官巡視地方,稱宣慰或宣撫使。宋朝宣撫使地位相當於執政大臣,或由執政大臣擔任。最初的職責是巡視地方、存問官吏百姓,如三年(1000)參知政事向敏中為河北、河東沿邊宣撫大使即是。以後演變為一路或數路的軍事統帥,八年(1048),參知政事任河北宣撫使,則是專為鎮壓而設的軍事統帥。四年(1052),樞密副使任宣撫使,是任宣撫使之始。北宋末,宦官童貫等也曾任宣撫使。
南宋建炎三年(1129)知樞密院事任宣撫使時,帶“處置”二字,稱宣撫處置使,職權較宣撫使更大。紹興元年(1131),大將任宣撫使,是武將非執政而任宣撫使之始;次年,吏部尚書任宣撫使,是文官非執政任宣撫使之始。宣撫使在南宋初年設之前,為最高統帥,此後的地位、職權低於都督軍事,在都督軍事(督視軍馬)的轄區內,則受其節制。
北宋時,宣撫副使只是副長官,並不單獨設定,則是高級屬官。南宋設定的宣撫副使和宣撫判官,都系長官,這是因為資淺而降低使名之故。
五年(1205),設河南兵馬宣撫使,對宋備戰。六年,設,節制陝西兵馬公事。八年,改稱。此後,山東東、西等十路俱設安撫司。元年(1260),立燕京、北京等路十宣撫司,以宣撫使總理一方民政,以後撤銷;後於雲南、四川、湖廣行省民族地區參用為宣撫使,專理本州事務。明清因襲元制,宣撫使遂成為的武職土官。
著名人物
。歷史上第一擔任宣撫使之人。唐玄宗開元時。開元十七年(729)六月—九月在職。萬年(今)人。明辨有吏乾。開元初任。時土地兼併嚴重,人口流失,稅收受到影響。他建議檢括逃亡戶口和籍外占田,充使搜括戶口,並自任,率勸農20餘人出使各地,清出客戶80餘萬和大量土地。進御史中丞,出為魏州刺史。請復九河舊道,開稻田以利人,陸運。入為卿,兼戶部侍郎,開元十七年(729),拜,。他善於薦舉人才,在相期間,薦為、為戶部侍郎、為工部侍郎,甚允朝廷之望。在相位僅百日即罷貶為汝州刺史,又流,卒於途中。
相關資料
靖康初,入衛京城,為、河東北宣撫使,凡屬焉。及會諸道兵救太原,又以知樞密院宣撫河東、北兩路。中興初,以知樞密院事、孟庚以參知政事、李綱以前宰相,皆出宣撫,浚又加“處置”二字入銜。
(時為川、陝、、。)
紹興元年,詔以淮南守臣多闕,百姓未能復業,分命、、皆以安撫大使兼宣撫使。非執政而為宣撫使,實自光世始。二年,又以吏部尚書加端明殿學士,為等州宣撫使。自是、、、岳飛、皆以武臣充使,王似亦以從官由副使而升正使焉。三十二年,張浚復以少傳依前觀文殿充江、西路宣撫使。三年,虞以文依舊知樞密院事充四川宣撫使。五年,除四川宣撫使,依舊參知政事。間,以從官出宣撫江、淮、湖北、京西等處不一。其屬有參謀官,系資序人,與提刑敘官;參議官,系知州資序人,與轉運判官敘官;機宜。並依發運司主管文字敘官。凡帶、樞密院事出使,行移文字紥六部,六部行移即具。如從官、副,合申六部,六部行移即用。
——《宋史·職官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