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富春縣(今浙江省)人。三國時代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和兄長,在中打下了江東基業。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並於中擊敗曹操,奠定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建立。同年,在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孫權稱帝後,設定,實行,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抵達。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大皇帝,太祖,葬於。
孫權亦善書,唐代在《》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概述內圖片來源:《》
基本介紹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十五而立,少年統業,赤壁之戰,隔江對峙,奪取荊州,受封吳王,登基為帝,兩宮之爭,去世,為政舉措,政治,外交,軍事,經濟,人物評價,漢末三國,兩晉,唐宋,元明清,近現代,藝術造詣,趣聞軼事,出生傳說,外貌奇偉,乘馬射虎,不記前仇,嘲啁無方,愛護臣下,提拔囚虜,寶劍六柄,成語典故,親屬成員,史料記載,陵墓遺址,藝術形象,文學形象,戲劇形象,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孫權的籍貫為(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於東漢五年(182年)出生。孫氏世代在吳地作官。其父時任下邳,孫權為孫堅的第二子,據傳他是春秋時期軍事家的第二十二代孫。
孫權像

元年(184年),時任的孫堅隨征討。孫權與家人都留居壽春縣(今安徽城關鎮)。
中平六年(189年),長沙太守孫堅起兵回響討伐的關東(以東)聯軍時,孫權跟隨長兄遷居至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
初平四年(193年),孫策投奔袁術後,命將孫權等人接到住在的(孫權的舅舅)處。次年,孫策為袁術攻打廬江郡。揚州刺史深怕被吞併,欲對孫權及其母等不利,於是派人到曲阿迎接孫策母親及孫權等幼弟,提供養護。後來,孫權跟著吳夫人遷往(今安徽和縣),又遷往(今安徽全椒附近)。
十五而立
興平二年(195年),孫策起兵渡過長江,在擊破劉繇後,派到阜陵接家人回曲阿。
孫權為人,仁而多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因此漸與父兄齊名。他常跟隨在左右並參與內部事務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此時,孫權與、在吳郡讀書。
建安四年(199年)至建安五年(200年)初,孫權隨孫策討伐廬江太守。劉勛敗逃後,又進軍,討伐江夏太守,收得了廬江、二郡。
少年統業
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門客行刺而去世,臨終前命孫權接替其位。孫權當年虛歲十九歲,被朝廷冊拜為,兼領,駐守吳郡。孫策剛剛統一江東沒有多久,地方士民及賓旅寄寓之士仍存異心,因此孫權最初掌管江東時,局勢動盪不安。廬江太守更是公開反叛,宗室內部廬陵太守通敵曹操、企圖奪權,丹陽太守和宗室重臣遭到殺害,豫章、會稽等地數萬山越也伺機作亂。
孫權以為師傅,以周瑜、等舊臣,統御諸將。先率軍消滅李術,得其部眾三萬餘人;阻止動亂;又滅山越六千,收編萬餘。他又廣招賢才,聘求名士,、、、、、、、等人被招至麾下,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之心,穩定了江南局勢。
建安八年至建安十三年(203年-208年),孫權三次進攻,最終擊殺黃祖,吞併江夏郡大部。
赤壁之戰
主詞條:
建安十三年(208年),丞相曹操南征,大敗、劉備。曹操占領後,給孫權寫信,直意要取下東吳之地。孫氏陣營內部分化為主戰、主和兩派,主戰派以、周瑜為代表,主和派以為代表。張昭在當時影響力很大,但孫權卻有意與曹操一戰。此時,魯肅從江夏帶來劉備的謀士諸葛亮,表明劉備聯孫抗曹的決心。周瑜及時返回,說明曹操的種種弊端,戰有望獲勝。孫權果斷決定,以周瑜、為左右都督,與劉備合兵,和曹操決戰。周瑜用之謀,以五萬人於大破曹操軍。戰後,劉備、周瑜等又追擊至南郡,曹操只好撤回北方,留曹仁、徐晃在江陵,派鎮守襄陽。
孫權畫像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與曹仁相持已有一年多的時間。曹仁的軍隊死傷眾多,最終棄城逃走。孫權得南郡後,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同年,劉備上表奏封孫權代理,兼任徐州牧。孫權與劉備在京口相見,並同意借南郡等予劉備。二人此次會面,鞏固了。曹操為防範孫權,強制內遷淮南的民眾,引發江淮十餘萬戶百姓驚慌,使其盡皆渡江歸附孫權。
隔江對峙
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遣刺史揮師南征。吳軍壓境,交州九郡無不臣服。太守率領眾兄弟接受孫氏管制。唯有劉表所任命的蒼梧太守陽奉陰違,最後被步騭所斬。孫權為籠絡士燮,遂加其為左將軍。
建安十六年(211年),孫權聽從謀臣的建議,將治所遷至。次年,修築,改秣陵名為(今江蘇南京)。同年,又修築以防曹操南侵。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曹操攻打濡須塢。孫權以舟師圍攻曹操水軍,俘獲三千餘人,曹軍溺亡數千人。在與之相持一個多月後,孫權成功地勸退了曹操。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率呂蒙、甘寧征討,虜獲太守,獲取人口數萬。自此,孫權控制了江淮南部。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進駐居巢,再攻,又在丹陽煽動等山越起事。次年,孫權派及平定費棧叛亂。
奪取荊州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春,孫權與和呂蒙商議,準備伺機收回荊州,於是積極備戰。又命都尉拜訪曹操,請求歸降,曹操同意修好,立誓重結為姻親。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署任的荊州守將發動。孫權趁勢進討關羽,命呂蒙為前部,襲取荊州。呂蒙兵不血刃,得到劉備統治下的南郡、零陵、三郡。潘璋、也將關羽擒殺。同年,曹操上表任命孫權為、兼,封南昌侯。孫權派校尉梁寓向朝廷,又將原先俘虜的朱光等人送歸北方,作出示好舉動。
三國鼎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其子曹丕襲位。同年秋,曹丕將領梅敷派張儉請求孫權安撫接納,南陽郡中五縣的五千多戶百姓也前來歸附。十月,曹丕代漢稱帝,建國號“魏”,史稱。
延康二年(221年)四月,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同年,孫權自公安遷都鄂州,改鄂州為武昌,並隨即修築武昌城。
曹丕稱帝後,孫權便遣使請求成為魏的藩屬,並將降將于禁等送回北方。十一月,曹丕賜給孫權,冊封其為、、領,節督荊、揚、交三州諸軍事。
同年,劉備興兵問罪,討伐孫權。孫權果斷任命為,迎擊劉備,於次年的中大破蜀軍,劉備逃回白帝城。此戰穩固了吳國統治下的荊州疆土。
受封吳王
元年(222年),曹丕發覺孫權並非真心歸附,便舉兵伐吳,三路出師。魏軍東路由、張遼、出兵洞口,中路由曹仁出兵濡須塢,西路由、、、徐晃率軍圍攻南郡。在東路,吳軍作戰不利;在西路,雙方互有勝負;在中路,因吳將重創曹仁軍,扭轉了整個戰局。魏軍戰果不如預期,只得於次年全面引退。同年十二月,孫權派太中大夫前往白帝城拜謁劉備,蜀、吳兩國重新通好。但孫權與曹丕之間仍有使節往來,至次年正式斷絕關係。
黃武二年(223年)四月,劉備病逝。之前,戲口守將殺死將軍王直,率部下投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太守,屢次侵犯吳國邊境。六月,孫權命將軍賀齊等襲取蘄春,活捉晉宗。同年十一月,蜀漢派中郎將來訪。次年夏,孫權派輔義中郎將訪問蜀漢。
黃武四年(225年)十二月,鄱陽人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眾數萬。同年,曹丕率軍至廣陵,孫權嚴設固守。此時大寒,河面結凍,曹丕撤歸。
黃武五年(226年)七月,孫權聽聞曹丕病逝,乘機攻江夏,不克而還。同年,交趾太守士燮去世,孫權分交州(治今越南北寧)置廣州,分交趾(今越南河內東)、九真(今越南清化西北)、日南(今越南美麗)三郡為交州,以為刺史;以蒼梧(今廣西)、南海(今廣東廣州)、鬱林(今廣西桂平西)、合浦(今廣西合浦東北)為廣州,任命原交州刺史為刺史,士燮之子起兵,自稱交趾太守。但不久後即被呂岱誘斬。其後,孫權又將交州、廣州合為交州。
黃武六年(227年)正月,吳國諸將平定彭綺叛亂。
黃武七年(228年)八月,“”爆發,孫權命大都督陸遜督率諸將大敗。
登基為帝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於武昌(今湖北鄂城)登基為帝,建國號為吳,王朝正式建立。割據遼東的自從黃武七年(228年)後,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五月,孫權派使者出使遼東。六月,與前來祝賀孫權登基的蜀漢使者商議平分曹魏九州,並制定盟書。九月,孫權下詔遷都建業,並命上大將軍陸遜輔佐太子董督軍國事務,駐守武昌。
黃龍三年(231年),孫權派太常率軍五萬,以討伐叛亂的夷。
嘉禾元年(232年),孫權派遣將軍周賀等航海到遼東。
割據遼東的自從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廢叔繼位後,便多次與孫權來往使者。嘉禾二年(233年),公孫淵遣使向孫吳稱臣,企圖以孫吳為外應以叛魏。孫權打算冊封公孫淵為燕王,遭到、張昭等群臣反對,但孫權仍然派、等人攜金玉珍寶立公孫淵為。公孫淵沒想到孫權會如此看重自己,但認為孫吳遠而曹魏近,害怕曹魏討伐,又垂涎孫吳送來的珍寶,於是誘斬吳使,並將其首級獻給魏明帝。孫權忿恨公孫淵巧詐反覆,打算親自率軍前往征討,後聽從朝臣勸諫,才未出征。三國演義連環畫-孫權稱帝
嘉禾三年(234年),孫權親征合肥新城,後來得知曹叡親自率大軍來救,於是撤軍。
赤烏三年(241年),孫權派衛將軍攻淮南、威北將軍攻六安。全琮與魏將在交戰,不利而還。同時,車騎將軍圍攻樊城。同年五月,太子孫登去世。
兩宮之爭
主詞條:
在長子逝世後,孫權的三子被立為太子。自五年(242年)起,孫和及魯王之間因問題產生了極大矛盾。朝中大臣亦分為兩派,分別支持太子和魯王。其中,、、、、等都支持太子,而、、、和等都支持魯王。
赤烏十三年(250年),孫權廢孫和,賜死孫霸,並於同年十一月改立為太子。十二月,孫權派將軍、陸凱率軍前往南郡抵抗。
去世
太元元年(251年)冬十一月,孫權在到南郊祭祀天地後便得了風疾,當年十二月,孫權急召大將軍諸葛恪入朝,委託後事。
孫權題跋頭像

神鳳元年(252年)夏四月,孫權在內殿駕崩,終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大皇帝,太祖。葬於。孫權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者。
在位年號:黃武(222年-229年)、黃龍(229年-231年)、嘉禾(232年-238年)赤烏(238年-251年)、太元(251年-252年)、神鳳(252年)
為政舉措
政治
在開展軍事、外交活動和擴大地盤的同時,孫權注重發展生產、富國強兵。他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即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屯田都尉等職官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屯田戶只須種田,免除民役。屯田地區分布很廣,屯田的軍民多少不等,的屯田基地有屯兵數千家,而的屯田民則有男女數萬口。東吳屯田的規模可觀,且多用牛耕,耕作技術也 較先進。孫權頭像
海昌縣(今浙江)是孫吳早期唯一的屯田縣,由陸遜為屯田都尉。
黃武五年(),陸遜以所在少谷為由,上表請令諸將增廣農田、拓開屯田,孫權同意擴大屯田面積,並將駕車的牛改作耕牛,親自耕田,鼓勵將吏屯墾。
孫權也注意興修水利,他於黃龍二年()築,以遏水。赤烏八年()八月,孫權派校尉陳勛開鑿句容城中路運河,建造糧倉。又於赤烏十三年(250年)作堂邑塗塘(即今江蘇六合縣互梁堰),此外,還開鑿了幾條運河,這些運河既是內河航道,又有灌溉作用。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孫權多次寬賦息調,奪取荊州後正逢時疫,免除了荊州農民的租稅,並下令諸將要居安思危,加強武備,崇尚節儉,要求放寬催收農夫所欠租稅。赤烏三年(),嚴禁官吏以勞逸為由干擾農事。太元元年(),下詔減省徭役、征賦,革除民弊。
孫權為人節儉。雖然稱帝遷都建業,不建新宮殿因陋就簡沿用舊將軍府寺為宮,至赤烏十年(247)腐朽損壞後仍僅以武昌宮加以重建,可見其愛惜民力。
孫吳都城(今江蘇南京)原名秣陵,最初是一小縣,因孫權定都於此並開鑿運河而成為一流都市,後成為的文化中心。
外交
孫權登基後,吳、蜀兩國有使臣互往,並且各自承認對方的身份。孫權與蜀漢使臣、、也構建了良好關係。吳、魏則於黃初四年(223年)斷絕了正式國家來往,但在孫權的許可下,雙方之間仍有貿易上的往來。黃龍二年(230年),孫權遣將軍、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勢力達到了夷州(即),赤烏五年(242年),又派遣將軍聶友、校尉陸凱航行珠崖、儋耳(指)。揭開了大陸與台灣交往的歷史序幕,孫權還進一步鞏固了對交州的統治,積極派人與徼外的(今)、(今越南南方)諸國建立友好關係,後又派交州刺史出使諸國,與建立了外交關係。
孫權

赤烏六年(243年)十二月,扶南王遣使獻樂人及方物。范旃大將范尋為扶南王時,孫權派宣化從事、中郎出使扶南和南海諸國。兩人歸國後,朱應撰《》,撰《》,這是研究東吳與外國交往的重要資料,可惜二書均已失傳,僅在《》、《》、《》、《》、《》、《》、《文選注》等書中殘存一些片斷引文。
軍事
主詞條:
孫權在位時期,曾多次出兵北伐,發動兩次合肥之戰,意圖由此進攻曹魏,雙方各有勝負。孫權最終還是未達成預定目標。
嘉禾六年(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曹魏,自立為燕王。赤烏二年(239年),孫權派等遠征遼東,但公孫淵已於此前為攻滅,吳軍便攻打旅順口的魏軍海防城堡牧羊城,擊敗魏將張持、高慮,俘獲大批人口。
經濟
孫權對遼東的經略,使當時東吳政權蒙受到一些損失,付出了代價,正如其通夷洲、亶洲時也曾蒙受損失一樣,但是,它對於歷史的發展,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
孫權題跋像

首先,是開闢了江左直通東北地區的海上交通。在孫吳以前,北部沿海的航線已經分段開通,先秦秦漢時期已先後開通了由山東半島到遼東半島的航道,由沿海至山東半島的航道。但是,由於東漢時期江左地區經濟文化還比較落後,還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治中心和大都會,因此這條航道的來往並不頻繁,而且還沒有開通從江左直達遼東半島的航路。孫吳立國江左後,這裡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治中心,經濟文化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形成了以建業為代表的大都會,因此有了進一步開通北部航海運輸的需求。孫權頻繁通使遼東,使江左與遼東地區的直通航線得以開通。這條航道,如所說:從建康(今江蘇南京)沿長江東下,在長江口北端海門附近之料角轉向北行駛,傍黃海海岸北行,繞過東端的,再進入登州大洋,即、北部海域,再沿北上,經大謝島(即)、烏湖島(即北城隍島)等,渡到達南端的都里鎮。都里鎮即津,亦即的沓津(或稱沓、沓渚),即今遼寧附近。沓津在已發展為孫吳與遼東通航通商的重要港口。孫吳出使遼東的船隊即停泊於此,在這裡進行互市。再由此處上岸由陸路至首府(今遼寧)。
這條海道的開通,便利了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的交通。此後,歷、南朝時,這條航道便日益繁忙起來,成為六朝時期江左地區與東北地區交通的重要線路。有了這條海道,東晉及南朝的政權得以越過北方的胡族政權,與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和諸國建立了交往,發揮了巨大的歷史作用。
第二,孫權對遼東的經略,加速了江左與東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通過這種交往,孫權除了從東北地區得到馬匹以外,雙方還互贈特產。這種交往,對於兩地的物產文化交流產生了積極的意義,晉人在遺孫皓書中說江左以紡織品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東北,東北以貂馬為代表的物產文化傳到了江南。這對於加快兩地人民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後來,江左的蠶桑也是通過這條海道傳至遼東地區的。
由於孫權大力開拓海上事業並且開拓江南,因此在中國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他死後的待遇與他的功績完全不成正比,宋人在其作品《》中提到“四十帝中功第一,壞陵無主使人愁”,也在《吳大帝廟》中嘆息“今人渾忘卻,江左是誰開”。
人物評價
漢末三國
:吾觀孫氏兄弟雖各才秀明達,然皆祿祚不終,惟中弟孝廉,形貌奇偉,骨體不恆,有大貴之表,年又最壽,爾試識之。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曹操:,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
: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
:顧念孫權,了更嫵媚。
周瑜:①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②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
:①將軍神武命世。②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表英豪鹹歸附之。
張遼: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權有謀。
:夫天道助順,人道助信,事上之謂義,親親之謂仁。盛孝章,君也,而權誅之,孫輔,兄也,而權殺之。賊義殘仁,莫斯為甚。乃神靈之逋罪,下民所同讎。辜讎之人,謂之凶賊。
:孫權識虛實。
:陛下以神武之姿,誕膺期運,破操,敗備西陵,禽羽荊州,斯三虜者當世雄傑,皆摧其鋒。
諸葛亮:①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②今議者鹹以權利在鼎足,不能併力,且志望以滿,無上岸之情,推此,皆似是而非也。何者?其智力不侔,故限江自保;權之不能越江,猶魏賊之不能渡漢,非力有餘而利不取也。
:①權有雄才。②權善用兵,見策知變。
:仆昔有事於諸侯,以為曹操暴虐,孫權無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與興業致治,故乃翻然有輕舉之志。
:大王命世之英。
: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納魯肅於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於行陳,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而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州虎視於天下,是其雄也;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吳王體量聰明,善於任使。賦政施役,每事必咨。教養賓旅,親賢愛士。賞不擇怨仇,而罰必加有罪。臣下皆感恩懷德,惟忠與義。帶甲百萬,谷帛如山。稻田沃野,民無飢歲。所謂金城湯池,強富之國也。
:大王以能容賢蓄眾,故海內望風。
:自昔先帝時,後宮列女,及諸織絡,數不滿百,米有畜積,貨財有餘。先帝崩後,幼、景在位,更改奢侈,不蹈先跡。
兩晉
陳壽:①孫權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②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司馬炎與孫權(右)畫像

:吳之先主,起自荊州,遭時擾攘,播潛江表,劉備震懼,逃跡巴岷,遂依丘陵積石之固,三江五湖,浩汗無涯,假氣遊魂,迄於四紀,二邦合從,東西唱和,卒相扇動,拒捍中國。
:①吳桓王基之以武,太祖成之以德,聰明睿達,懿度深遠矣。其求賢如不及,恤民如稚子,接士盡盛德之容,親仁罄丹府之愛。拔呂蒙於戎行,識於系虜。推誠信士,不恤人之我欺;量能授器,不患權之我逼。執鞭鞠躬,以重陸公之威;悉委武衛,以濟周瑜之師。卑宮菲食,以豐功臣之賞;披懷虛己,以納謨士之算。故魯肅一面而自託,蒙險而效命。高張公之德而省游田之娛,賢諸葛之言而割情慾之歡,感陸公之規而除之煩,奇劉基之議而作三爵之誓,屏氣跼蹐以伺子明之疾,分滋損甘以育之孤,登壇慷慨歸魯肅之功,削投惡言信子瑜之節。是以忠臣競盡其謀,志士鹹得肆力,遠略,固不厭夫區區者也。故百官苟合,庶務未遑。②用集我,以奇蹤襲於逸軌,叡心發乎令圖,從政咨於故實,播憲稽乎遺風,而加之以篤固,申之以節儉,疇咨俊茂,,束帛旅於丘園,旌命交於塗巷。故豪彥尋聲而響臻,志士希光而影騖,異人輻湊,猛士如林。
:①賴先主承運,雄謀天挺,尚內倚慈母仁明之教,外杖子布廷爭之忠,又有諸葛、顧、步、張、朱、陸、全之族,故能鞭笞百越,稱制南州。②吳武烈父子皆以英傑之才,繼承大業。今以陳敏凶狡,七弟頑冗,欲躡桓王之高蹤,蹈大皇之絕軌,遠度諸賢,猶當未許也。
:①孫權橫廢無罪之子,為兆亂。②權愎諫違眾,信淵意了,非有攻伐之規,重複之慮。宣達錫命,乃用萬人,是何不愛其民,昏虐之甚乎?此役也,非惟闇塞,實為無道。
:①盛聞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權年老志衰,讒臣在側,廢適立庶,以妾為妻,可謂多涼德矣。而偽設符命,求福妖邪,將亡之兆,不亦顯乎!②觀孫權之養士也,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陳武之妾,請呂蒙之命,育凌統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雖令德無聞,仁澤(內)著,而能屈強,僭擬年歲者,抑有由也。然霸王之道,期者遠者,是以先王建德義之基,恢信順之宇,制經略之綱,明貴賤之序,易簡而其親可久,體全而其功可大,豈委璅近務,邀利於當年哉?語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其是之謂乎!
: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
《荊州先德傳》:權好嘲戲以觀人。
唐宋
:孫仲謀承父兄之餘事,委瑜肅之良圖,泣周泰之痍,請呂蒙之命,惜休穆之才不加其罪,賢子布之諫而造其門。用能南開交趾,驅五嶺之卒;東屆海隅,兼百越之眾。地方五千里,帶甲數十萬。
:孫仲謀藉父兄之資,負江海之固,未敢爭盟上國,競鹿中原,自守未餘,何足言也。
:一主參差六十年,父兄猶慶授孫權。不迎曹操真長策,終謝張昭見碩賢。建業龍盤雖可貴,武昌魚味亦何偏。秦嬴謾作東遊計,紫氣黃旗豈偶然。
司馬光:大帝承父兄之烈,師友忠賢,以成前志,赤壁之役,決策定慮,以摧大敵,非明而有勇能如是乎?奄有荊揚,薄於南海,傳祚累世,宜矣。
蘇軾:①親射虎,看孫郎。②孫權勇而有謀,此不可以聲勢恐喝取也。
蘇轍:①吳大帝方其屬任賢將,抗衡中原,憚之。及其老也,賢臣死亡略盡,喜諸葛恪之勁悍,越眾而付以後事。闥其用兵勞民之後,繼起大役,兵折於外,既歸而不能自克,將復肆志於僚友。恪既以喪其軀,而孫氏因之三世絕統,吳、越之民陷於炮烙之地,國隨以亡。彼以進取之資用進取之臣,以徼一時之功可耳,至於托六尺之孤,寄千里之命,而亦屬之斯人,其勢必至是哉。②今夫曹操、孫權、劉備,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世之言者曰:孫不如曹,而劉不如孫。
:吳人輕而無謀,自古記之矣。孫堅、孫策皆無王霸器。雖賴周瑜、魯肅輩輔權嗣立,亦權稍持重,故卒建吳國也。
:權之勇決進取,無以逮其父兄,然審機察變,持保江東,於權有焉。
:孫權起於江東,拓境荊楚,北圖襄陽,西圖巴、蜀而不得。北敵曹操、西敵劉備,二人皆天下英雄。所用將帥,亦一時之傑。權左右勝之而後能定其國。及權國既定,曹公已死,丕、叡繼世,中原有可圖之釁。權之名將死喪且盡,權亦老矣。
:權承父兄之資,勇而有謀,憤曹操竊國,嘗有討賊之志;烏林之捷,亦一時之雋功。其後關羽圍襄陽,降于禁,威振北方,操大懼,欲徙都以避之。權於是時,誠能與羽協力、東西並舉,則操可圖而漢室可興。今乃不然,反襲殺羽以媚曹氏,不能少降意於帝室之胄,而甘心臣賊,昭烈之不能混一區夏,由此故也。他日雖有犄角之功,亦無及矣。吁,惜哉!
:①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②何處望神州,滿眼,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葉適:權有地數千里,立國數十年,以力戰為強,以獨任為能。殘民以逞,終無毫髪愛利之意,身死而其後不復振,操術使之然也。
元明清
:孫郎矯矯人中龍,顧盼叱吒生雲風。
郝經:東漢之衰,孫權承父兄之烈,尊禮英賢,撫納豪右,誅,走曹操,襲,遂奄有荊揚,今年出濡須,明年戰合肥,嶷然勢常北向,而以守為攻,稱臣於魏,結援於漢,始忍勾踐之辱,終為之譖,保據江淮,奄征南海,卒與漢魏鼎峙而立,先起而後亡,非惟智勇足抗衡,亦國勢便利然也。
:當方面者,當如;委人以方面者,當如孫權。
朱元璋:君臣之間,以敬為主。敬者,禮之本也。故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孫權蓋不知此,輕與臣下戲狎,狎其臣而褻其父,失君臣之禮。
:紫髯碧眼號英雄,能使臣僚肯盡忠。二十四年興大業,龍盤虎踞在江東。
:仲謀強明,委任才智。聽言能斷,業乃鼎峙。倍義負漢,屈身事曹。傳世四君,霸圖亦消。
:①於是而知先主之知人而能任,不及仲謀遠矣。②於子瑜也、陸遜也、顧雍也、張昭也,委任之不如先主之於公,而信之也篤,豈不賢哉?③孫文台奮身郡將,討董卓,復雒京,父子三世,退保吳、楚,民不受兵者百餘年。
:至權時,張昭、張紘雖見尊禮而不復任用,昭且幾不免,而翻竟以竄死,惟顧雍、潘濬輩從容諷議,得安有位。陸遜有大功,而以數直諫憤恚而卒。周瑜、魯肅幸已早死,不與陸遜同禍,而亦恩不及嗣。有所愛重者,惟呂蒙、凌統、甘寧、周泰輩,以視策萬萬不逮矣。其保有江東者,以有呂蒙輩為之用,得其死力,而其不能廓大基業,窺中原者,亦以此。
趙翼:①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②以人主而自悔其過,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使操當此,早挾一‘寧我負人,勿人負我’之見,而老羞成怒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
:孫權稱臣事魏已久,及黃武元年春大破蜀,劉備奔走,勢愈強盛,則魏欲與盟而不受,九月魏兵來征,又卑辭上書求自改悔,乞寄命交州乃隨,又改年臨江拒守,彼此互有殺傷,不分勝負。十二月又通聘於蜀,乃既和於蜀,又不絕於魏,且業已而仍稱吳王。五年令曰北虜縮竄,方外無事,乃益務農畝,稱帝之舉,直隱忍以至魏明帝太和三年,而後發,反覆傾危,惟利是視,用柔勝剛,陰謀狡猾,以勾踐相比,非虛語也。
:老悖昏惑,吳亡不待皓而決。
近現代
:三國時,魏既屢興大獄,吳孫皓之殘刑以逞,所誅名臣,如、、等尤多。少帝之誅、,皆逆臣專制,又當別論。惟大帝號稱賢主,而太子和被廢之際,群臣以直諫受誅者,如、、、、等十數人,被流者、、等又數人,而、至加族誅,吁,何其酷哉!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蔡東藩:①黃祖本無才智,而死於祖手;孫策又不能親復父仇,命為之,勢為之也。堅阻於命,策限於勢;至權承父兄之業,用瑜蒙諸將,一出再出,方舉黃祖而梟夷之,春秋之義大復仇,如孫仲謀者,其固不愧為令子乎?曹操謂生子至如孫仲謀,若劉景升諸兒,與豚犬等,原非虛言。②孫權承父兄遺業,任才尚計,史謂其有遺風,乃內寵相尋,晚年益憒,廢長立幼,亂本已成。
:竊謂有勾踐之志則可,無勾踐之志則終為奴虜而已,南宋其已事也。仲謀操縱其間,以江東而抗衡大國,方之勾踐其信然矣。
:孫權是中國歷史上最可愛最有人情味的皇帝之一。
:他和劉備同盟,並且是郎舅之親,忽然奪取荊州,把關羽殺了,心之黑,仿佛曹操,無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請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遜一點;他與曹操比肩稱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相駕下稱臣,臉皮之厚,仿佛劉備,無奈厚不到底,跟著與魏絕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劉備稍遜一點。他雖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備,卻是二者兼備,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英雄。
毛澤東:①孫權是個很能幹的人。②當今惜無孫仲謀。
藝術造詣
孫權善,據《》、《》等記載,孫權擅長、、。唐代在《》中列其書法為第三等,評為“奇材見拔,絕世難求”。孫權與其子景帝、其孫末帝的書法一併知名。時,將三人書法獻給齊高帝。明代楊慎《法貼神品目》載有吳大帝黃武二年刻字,位於杭州。
孫權手跡

趣聞軼事
出生傳說
據《》記載:懷孫策時,夢見月亮飛入懷中,懷孫權時又夢見太陽入懷。孫堅聽後,的斷言“日月乃陰陽的精華,是極為富貴的象徵”。
外貌奇偉
孫權的外貌不凡,有帝王之相,其臣下則多以“至尊”稱呼他。據《》記載,孫權出生時大口,目光頗有神采。朝廷使者奉命授予官爵時,曾一一為孫權諸兄弟相面。劉琬形容孫權相貌最為高大挺拔,認為他有大貴之表且會是孫氏兄弟中最長壽的。注《獻帝春秋》記載孫權為“紫髯(紫髯象徵武官威風凜凜,非指顏色)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中記載,孫權相貌威武,司馬懿與東晉權臣都頗為神似他。
孫權畫像

乘馬射虎
孫權喜愛狩獵,常常騎馬射虎,早出晚歸。一次,孫權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撲上馬鞍,孫權把投向老虎,老虎受傷試圖逃走,孫權的侍從趁機用戈再擊。最終老虎被抓獲了。重臣曾勸諫道:“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於原野,驍勇於猛獸?一旦有個好歹,不怕被天下恥笑?”孫權道歉道:“年少慮事不遠,此事有愧於您。”但始終不能停止,於是做射虎車,車中不遮蓋,自己在裡面射虎。當時有脫群的野獸撲向他的車,孫權每次都以親手搏擊為樂。張昭多次規勸,孫權常常笑而不答。蘇軾在《》中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親射虎,看孫郎。”
不記前仇
掌理江東時,曾讓管理。當時孫權年少,私下向呂范借錢索物,呂范定要稟告,不敢專斷許可,當時被孫權怨恨。後來,孫權代理陽羨長,有私下開支,孫策有時進行審查,功曹周谷就為孫權製造假賬,使他不受責問,孫權那時十分滿意他。但等到孫權開始統管國事後,認為忠誠,深為信任,周谷善於欺騙,偽造簿冊文書,不再錄用。呂范去世後,孫權路過呂范墓,忍不住呼喊他的字:“子衡!”言畢淚流不止。
嘲啁無方
孫權風趣幽默,喜歡與他人開玩笑。他曾對侍中說:“你喜歡當眾規勸我,叫我好沒面子,你不怕惹怒我嗎?”鄭泉回答:“臣聽說有賢明的君主,就有正直的大臣。今朝廷能夠暢所欲言,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主公器量宏偉。依仗厚恩,我不怕逆鱗。”有一次開宴會,孫權嚇唬要治鄭泉的罪,鄭泉快走出門的時候不停回頭張望孫權。孫權喊著他的名字讓他回來,笑著說:“你不是不怕我生氣嗎?怎么還總回頭看我呢?”鄭泉回答:“臣知道主公一向愛護臣下,肯定不會有性命之憂。快出門的時候被主公的英姿所打動,忍不住想回頭再多看幾眼。”
大將出征時,孫權親自為他送行。朱桓忽然端起酒杯說:“上天授予陛下聖人的容貌,應當君臨四海,委任重臣,來清除叛逆。如今臣就要離開陛下遠去了,要是能摸一摸陛下的鬍鬚,臣死而無憾了。”孫權聞言微微地倚著案幾,把腦袋伸了出去。朱桓上前捋須,感嘆道:“今天總算可說是捋到虎鬚了!”孫權大笑。此外,孫權也曾逗弄、、等人。
愛護臣下
孫權常以表字稱呼臣下,君臣關係之親密可見一斑。的隨從戰死,內心難過得不得了。孫權用自己衣袖給凌統擦乾眼淚,對他說:“公績,死的已然死了。只要有你在,還怕沒有人嗎?”凌統受了重傷,孫權於是留他在船上,幫他更衣。凌統英年早逝後留下二人年幼的兒子。孫權收養二人在宮中,疼愛得跟自己子女一樣,凡有客人來就介紹道:“這是我的虎子呀。”
提拔囚虜
孫權攻下荊州後,荊州眾將紛紛歸附,只有稱疾不見。孫權派人抬床將他接來。潘濬還是掩面於床,不肯起來,悲哭哽咽而不能自止。孫權叫著他的字說:“承明啊,過去的丁父是鄀的俘虜,楚武王任用為將帥。彭仲爽是申的俘虜,楚文王以之為令尹。二人都是你們楚地的賢人,雖為俘虜仍受提拔。你不肯投降,難道是認為我與古人有異嗎?”一邊說著一邊用手巾擦乾他的淚水。潘濬打動於是下地拜謝。孫權任用他為治中,對關於荊州的事務一併向他諮詢。
寶劍六柄
據《古今注》記載:孫權有六柄寶劍,稱為“吳六劍”,分別名為白虹、紫電、辟邪、流星、青冥、百里。另據《》記載,孫權在黃武五年(226年)時,采武昌銅鐵鍛造了千口劍、萬口刀,分別長三尺九寸。刀頭方都由南銅越炭所造,以小篆書寫“大吳”。
成語典故
典故/成語名 | 出處 | 釋義 |
---|---|---|
《吳歷》中濡須之戰時,曹操對孫權的讚嘆之語 | 後人常以此比喻稱讚晚輩英賢。 | |
《吳歷》中時,孫權乘輕船誘曹營之箭的典故(《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主角) | —— | |
蘇軾《》 | 人忍辱負重、終得苦盡甘來。 | |
《三國志》中,孫權勸大將呂蒙學習,終使呂蒙成為一代國士。 | —— |
親屬成員
輩分 | 關係 | 姓名 | 簡介 |
---|---|---|---|
家世 | 祖父 | 瓜農,漢末隱居於富春江畔的陽平山。 | |
父親 | 三國時的奠基人之一。追謚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 ||
母親 | 吳氏 | 追謚。 | |
伯父 | 早亡。 | ||
叔父 | 官至。 | ||
平輩 | 兄長 | 孫吳的奠基者之一。追謚長沙桓王。 | |
弟弟 | 又名孫儼,官至丹楊太守,後被刺殺。 | ||
襲父爵為。後舉,早卒。 | |||
庶出,官至。 | |||
姐姐 | 孫氏 | 嫁弘咨。 | |
孫氏 | 嫁陳氏,女為妻。 | ||
妹妹 | 嫁劉備。 | ||
—— | 嫡妻 | 女,早卒。 | |
女,撫養孫登,建安十七年(212年)被廢。 | |||
皇后 | 生。後遇刺而死,合葬蔣陵。 | ||
嬪妃 | 生、孫魯育。追贈皇后,合葬蔣陵。 | ||
王盧九女,生孫和。追謚大懿皇后。 | |||
生孫休。追謚敬懷皇后。 | |||
袁術女。 | |||
妹,據載為中國最早的女畫家。 | |||
生孫霸。 | |||
生孫奮。 | |||
子輩 | 長子 | 黃龍元年(229年)被立為太子。諡號宣太子。 | |
次子 | 官至,封建昌侯。 | ||
三子 | 五年(242年)被立為太子,後被廢為南陽王。孫亮在位時被賜死。追諡文皇帝。 | ||
四子 | 封魯王。後被孫權賜死。 | ||
五子 | 歷封、章安侯,孫皓在位時被殺。 | ||
六子 | 吳國第三位皇帝,諡號景皇帝。 | ||
七子 | 吳國第二位皇帝,後被廢為會稽王、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殺(一說被毒殺)。 | ||
長女 | 又稱全公主。前嫁,後嫁衛將軍。 | ||
次女 | 嫁,早逝。 | ||
女兒 | 又稱朱公主。前嫁左將軍,後嫁劉纂。 | ||
一說為養女,生父,嫁。 | |||
養子 | 之子,封亭侯。 | ||
凌統次子,襲封亭侯。 | |||
註:孫權女兒可考者四位。 |
表格參考資料:
史料記載
《·吳書·吳主傳第二》
《·卷二十四·吳載記一》
《·卷五十·列傳第四十七》
陵墓遺址
主詞條:孫權雕像
據《》記載,孫權死後葬於蔣陵,與、合葬。孫權因避祖父吳孝懿王名諱,而把改名,孫權陵因在蔣山而稱作蔣陵。唐代《》中說,蔣陵在“鐘山之陽”,北宋《祥符江寧圖經》中說“在鐘山南麓”。孫權死後葬於鐘山南麓的高崗上,葬處得名“孫陵崗”,後人又稱“吳皇陵”,而這也是南京地區最早的六朝陵墓。
20世紀40年代,因崗上多梅花,故將孫陵崗改名為。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孫權於十九歲時繼承了其兄之位,被尊為吳侯。他紫髯碧眼,相貌堂堂,然而性格優柔寡斷,沒有主見。諸葛亮出使東吳時,,智激孫權,才使得其同意結成。後孫權聽從周瑜之計,以招親之名讓劉備來東吳,卻被攪亂大局,致使其妹妹孫仁假戲做真,嫁給了劉備。劉備入蜀後,孫權接回妹妹,並奪荊州、斬關羽。劉備伐吳,孫權聽從闞澤意見,命書生為大都督,終於大破劉備。曹丕稱帝後,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後建吳稱帝,並遷都建業。
戲劇形象
孫權也出現在《》、《》、《走麥城》等京劇中。京劇尊崇蜀漢,所以孫權和曹操等與劉備敵對的勢力都勾白臉。孫權在京劇行當里屬於“淨行”,“淨行”面部施重彩,圖案複雜,故稱“花臉”。孫權臉譜譜式為水白整臉,用水白臉作為主色,暗喻人物生性奸詐,手段狠毒的可憎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