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封建時代帝王母親的尊稱)

太后(封建時代帝王母親的尊稱):一詞多解,歷史溯源,皇帝之母,諸王之母,歷代制度,-九游会j9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太后,封建時代帝王母親的尊稱。始於,《·》:“昭襄母,楚人,號”。漢承秦制,“故亦尊母曰皇太后”(《·帝王后妃部·太后》),以後歷代皆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后
  • 主要成就:其子為帝王
  • 讀音:tài hòu
  • 著名太后:、呂后、、
一詞多解,歷史溯源,皇帝之母,諸王之母,歷代制度,太后制度,太后職權,太后文化,秦朝,漢朝,三國,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一詞多解

根據封國、非封國的情況分為王太后和皇太后。這裡的王太后是指諸侯國藩王(或諸侯國君王)的母親。如前涼(馬)王太后(涼王的張駿正妻)、代國(薄)王太后(後來成了薄太后)。規則用法是藩國名 王太后;不規則用得話藩邦名 姓氏 王太后(或某某王太后),以區別于姓王的皇太后。

歷史溯源

皇帝之母

①《史記·呂太后本紀》:使者三反,趙相(趙國的相)建平侯周昌謂使者曰:高帝屬臣趙王,趙王年少。竊聞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趙王並誅之,臣不敢遣王。
②《新唐書·后妃傳上·高宗則天順聖皇后武氏》:“帝崩,中宗即位,天后[武則天]稱皇太后,遺詔宮國大務聽參決。”
③明·沈德符《野獲編.宮闈.聖母並尊》:“唐宋人主為妃嬪所出者,御極以後,尊后為太后,而進所生母為皇太妃。雖恩禮無異,而嫡庶尚分也。至後,以嫡母為太妃,而以生母為太后,冠履倒置......我朝列帝非後出者,比臨御時,多不並尊。唯景帝初登極,尊皇太后孫氏為上聖皇太后,生母賢妃吳氏為皇太后。”按,清代凡皇帝生母均為皇太后。
④明·馮夢龍《》中《第三回 犬戎主大鬧鎬京 周平王東遷洛邑》:“秦君原是附庸,加封秦伯,列於諸侯。小周公晅拜太宰之職。申後號為太后。褒姒與伯服,俱廢為庶人。虢石父、尹球、祭公,姑念其先世有功,兼死於王事,止削其本身爵位,仍許子孫襲位。”
註:皇帝的生母不一定成為太后,如的生母。

諸王之母

①《戰國策·趙策四》:“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按:趙太后為趙孝成王之母。②《》:“高祖崩,諸御幸姬之屬,呂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王太后……代王立十七年,高后崩。大臣議立後,疾外家呂氏強,皆稱薄氏仁善,故迎代王,立為孝文皇帝,而太后改號曰皇太后。”

歷代制度

太后制度

皇帝以身份繼位的,生母(先帝皇后)在則以嫡母為皇太后;無生母,則以先帝皇后(繼任皇后)為皇太后;生母、先帝皇后皆無,則以撫育皇帝的先帝嬪妃為皇太妃,有時也加封為皇太后;
呂后呂后
皇帝以繼位的,則以生母為皇太后,如果嫡母也在,則並為皇太后,且嫡母皇太后通常位在生母皇太后之上;但是生母身份過於低微的,不能稱太后,最多只能被尊為皇太妃;
皇帝以旁支入繼的,以繼母(先帝皇后)為皇太后,且須認繼母為嫡母;
繼位皇帝與先帝同輩、甚至較先帝為尊輩的,則以皇帝本人的法定母親為皇太后,至於前朝皇后則由繼任皇帝恭上徽號,稱某某皇后,如明朝的[]和清朝的[]。
在時期,為了防止外戚干政,效仿漢武帝處死,實施“母死子貴”制度,後宮女性只要生下皇子,一律被賜死,不論是宮女、嬪妃,甚至是皇后。但幼齡皇子仍然需要旁人的呵護,因而出現所謂的保太后(或褓太后),即在新帝登基之後,以新帝之保姆為皇太后。不過母死子貴的制度太過殘忍,造成後宮嬪妃人人自危,沒有嬪妃願意生下皇子,因此在中晚期以後不再被嚴格實施。
宮廷中有三種皇太后:皇帝生母;皇帝之保姆——稱“保太后”;未生下皇子的先帝之皇后。

太后職權

自宋開始,幼帝成年後順利親政、女後按時撤簾歸政的比例很大。因為沒有戚黨的支持,女後一人也很難長久把持朝政。但垂簾聽政的女後與輔政的顧命大臣不同,古代社會稱掌權的太后為“女主”,她“垂簾”期間可以名正言順地行使幾乎全部皇帝職權,是名符其實的“君主”,就是皇帝也要規規矩矩地向其行禮;而顧命大臣權力再大,也不過是“臣”、“奴才”而已。在兩宋,以宰相為首的文官勢力是皇帝依靠的主要統治力量,相權的膨脹抑制了“後權”。但到了已沒有任何勢力可以對君權形成制約,女後用權可以隨心所欲,而顧命大臣一不小心就會引起各方猜忌。因此,如果碰巧出現權欲薰心又有才幹的女後,即使沒有戚黨的支持也可以穩坐江山,幼帝成年後親政極難。
武則天武則天
一旦帝、後圍繞權力繼承的鬥爭激化,不僅統治階級內部的自相殘殺難以避免,往往也會把國家和民族拖入深淵。
不僅漢族政權,與宋同期的“夏、遼、金、元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太后長期臨朝執政和皇后預政。太后臨朝幾乎成為這四個政權不成文的慣例。這除了有一些偶然的原因(如皇帝年幼、有病等)之外,還有政治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原因。在政治上,母舅家族的勢力在政權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風俗習慣上這四個的婦女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不必如漢族婦女那樣屈從於。這種傳統習俗和對婦女的尊重,也是太后臨朝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不能對外戚參政進行限制,這四國不同程度地經受了“外戚之禍”,而以西夏受害最深。
慈禧太后慈禧太后
立儲之困局、封藩撤藩的輪迴、再加上女後外戚之禍,仿佛印證了一句古老的格言:最親近的人,往往是最致命的人。可惜君主制下有太多這樣剪不斷、理還亂的恩恩怨怨,伴隨著王朝的一生。
,(1835年—1908年),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後抬入鑲黃旗)。鹹豐二年(1852年)被選秀入宮,賜號,後冊封懿嬪。鹹豐六年(1856年)生皇長子(即),詔晉封,次年晉封懿貴妃。1861年,崩逝後,與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又稱西太后,上徽號曰慈禧皇太后,後聯合恭親王發動,誅除八大臣。即位後,首度垂簾聽政。自光緒年間,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908年,崩逝後,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於,上謚。謚曰: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簡稱即“孝欽顯皇后”,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兩位正宮,為清代及中國歷代皇后之最。

太后文化

秦朝

秦昭襄王母親(太后稱謂,始見於她。)
母親(追封)
妻子太后
姬妾夏太后
秦始皇母親

漢朝

漢惠帝母親
漢惠帝妻子
漢文帝母親
漢景帝母親
漢武帝母親
漢昭帝母親()
漢昭帝妻子
漢宣帝妻子
漢成帝妻子(後被廢)
漢哀帝祖母(追封)
漢平帝妻子
妻子陰麗華
漢明帝妻子
漢章帝妻子
漢和帝妻子
漢順帝妻子
漢桓帝妻子
漢靈帝母親
母親

三國

妻子
魏武帝妻子
妻子
妻子
母親

晉朝

母親
妻子
母親()
妻子
妻子
母親(追封)
母親
母親(追封)

唐朝

唐玄宗母親()
母親(追封)
母親(追封)
妻子
母親
母親
母親(追封)
唐宣宗母親(追封)
母親(追封)
母親(追封)
母親(追封)

宋朝

妻子
宋太宗妻子
妻子
母親()
妻子
妻子
宋神宗妻子
宋徽宗母親欽慈皇后(追封)
宋哲宗妻子
宋高宗妻子
宋孝宗妻子
妻子
妻子
妻子
母親

元朝

母親太后
妻子太后
母親脫列哥那太后
妻子太后
妻子皇太后
妻子皇太后
元仁宗妻子皇太后
元文宗妻子卜答失里皇太后

明朝

嫡母(他父親的原配妻子,)
生母
妻子
妻子
母親
妻子
母親
妻子
母親(追封)
妻子
祖母
母親
母親(追封)
妻子
明神宗母親
母親(追封)
母親(追封)
明思宗母親

清朝

妻子 
清世祖母親
孝莊太后孝莊太后
清世祖妻子
母親
清世宗母親
清高宗母親
清仁宗妻子
清文宗養母
清文宗妻子
清穆宗母親
清德宗妻子(中國最後一位太后)
隆裕 太后隆裕 太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