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太原元謀功臣
- 發布者:李淵
- 名單人數:17人
- 公布時間:元年五月
簡介,尚書令秦王,尚書左僕射裴寂,納言劉文靜,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右屯衛大將軍竇琮,左翊衛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唐儉,吏部侍郎殷開山,鴻臚卿劉世龍,衛尉少卿劉政會,都水監趙文恪,庫部郎中武士彠,驃騎將軍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左屯衛府長史許世緒,出處,《舊唐書》,《新唐書列傳第十三》,
簡介
尚書令秦王
詔尚書令秦王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號貞觀。隴西成紀人(今甘肅天水市秦安縣)。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於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戰天下,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隋恭帝楊侑禪位於,唐王李淵即皇帝位,改國號為,武德。武德元年,以為尚書令、右翊衛大將軍,進封。武德四年被封為。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被各族人民尊稱為,為後世明君之典範。廟號太宗,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葬於昭陵。
尚書左僕射裴寂
裴寂,字玄真,唐初大臣。桑泉(今山西省西南、縣西北)人。任(今山西省太原市)宮副監。與交誼深厚,為策劃者之一。並以晉陽宮米九百萬斛、雜彩五萬段、鎧四十萬枚支援出兵。後李淵進兵至(今陝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淵稱帝,唐建國後,他任尚書僕射,最為李淵所寵信。629年(貞觀三年)因罪放歸原籍,曾參預製定《》。後流放靜州(今廣西柳州市昭平縣)。 貞觀6年()卒,終年63歲。他發明了月餅,解決了軍餉問題。
納言劉文靜
劉文靜(568—619年),字肇仁,原晉陽令劉文靜,和李世民一起策動起兵,南征北戰,開國功臣,(今徐州)人,世居京兆武功(今陝西省)。末,任晉陽(今)令,與晉陽宮監裴寂結交。時為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留守。他聯絡裴寂與,協助李淵出兵反隋,並奉淵命出使突厥。李淵在,他亦隨軍南下,俘隋大將。公元618年,李淵建立唐朝,任納言,助修律令,並助擊滅,任民部尚書、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封公。同時的裴寂也是起事元勛,更受李淵親信,這使劉文靜深感不平,為此在議論朝政時常與裴寂對立,彼此矛盾極深。據《舊唐書·本傳》載:劉文靜曾與他的弟弟通直散騎常侍文起酣宴,酒後狂言,拔刀擊柱道:“必當斬裴寂耳!”這原本是喝醉後感情衝動,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洩,但被一個失寵的姬妾聽見,把話報告了皇帝說他要謀反。唐高祖聽信裴寂讒言,將劉文靜、劉文起兄弟殺害,家產籍沒。
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
長孫順德,河南洛陽人,唐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長孫皇后族叔。早年依附李淵。晉陽起兵時招募有功,拜統軍。攻長安任先鋒,擒隋主將。高祖即位,拜左驍衛大將軍,封薛國公。貞觀初,以有功,食邑千二百戶。後坐事除名,復爵後折節為政,時稱良牧。卒後贈荊州都督,謚曰襄。
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
右屯衛大將軍竇琮
竇琮唐將領。岐州平陸(今屬山西)人。有武乾。隋大業末,犯法亡命太原,依高祖李淵。秦王降禮接納,引為統軍。從平西河,破霍邑,封扶風郡公。從劉文靜擊於潼關,又進兵下陝縣,拔太原倉。武德初,為右屯衛大將軍,受命留陝護餉道。東都平,檢校晉州都督。復從擊劉黑闥,以功封譙國公。
左翊衛大將軍柴紹
柴紹(588—638),字嗣昌,漢族,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娶唐高祖女為妻。柴紹幼以任俠聞。補隋為太子千牛備身,淵起兵,紹兼領馬軍總管,率先登陷陣。高祖武德初,從李世民征戰,以功封霍國公。太宗貞觀初,轉左衛大將軍,出為華州刺史,滅東突厥後加鎮軍大將軍,改封譙國公,去世後追贈為荊州都督,諡號為襄。
內史侍郎唐儉
唐儉(579年—656年),字茂約。漢族,唐朝(今山西)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唐儉生於亂世之北周大象元年(579),卒於唐高宗顯年(656),經歷三朝五帝,年近八旬而逝,可稱當時官場的。永徽初年,致仕於家,加特進。元年()病故,年七十八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都督,曰襄,陪葬。
吏部侍郎殷開山
殷嶠(?-622年),字。漢族,雍州鄠縣(今陝西省戶縣)人。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父殷僧首為隋朝秘書丞,隋末為大谷長。自太原兵起,召補掾,從攻為渭北道元帥長史,與屯兵,破京兆內史之兵,賜爵公,遷丞相府掾,從李世民率八兵討薛舉戰敗,士卒死者十五六,被除名為民,後又從平薛舉子薛仁杲,恢復爵位。六年(622年)在討伐的路上,殷開山病死,臨喪,贈陝東道大行台右僕射,謚曰節。貞觀四年(630年),配饗唐高祖廟庭。
鴻臚卿劉世龍
唐初功臣,人。大業末,為鄉長。高祖鎮,裴寂數薦之,由是甚見接待,亦出入、高君雅家,然獨歸心於高祖。義兵將起,威與君雅內懷疑惑,世龍輒探得其情,以白高祖。及誅威等,授銀青光祿大夫。從平京城,累轉鴻臚卿,仍改名義節。
衛尉少卿劉政會
劉政會(?-635年),漢族,滑州胙城(今河南滑縣)人,唐朝大臣,北齊中書侍郎劉環雋之孫。大業年間為太原司馬,後率兵投靠麾下,被派至太原告發、高君雅謀反。武德初年,留守太原,經營後方。進攻太原時被俘,忠心不屈,後獲救。歷任,、等職,封公。貞觀九年(635年),病故,贈民部尚書,謚曰襄,追改渝國公。
都水監趙文恪
趙文恪(今山西)人。為鷹揚府司馬。起兵太原後,被任命為右三統軍。武德二年,任都水監,受封為新興郡公。當時地區剛剛經歷戰亂,馬匹消耗嚴重,李淵在同突厥議和時,詔命文恪到太原,和齊王一起想辦法讓突厥同意在邊塞買賣馬匹來裝備軍隊。進犯太原時,周邊城鎮全部淪陷,只有李仲文還守著,兵力孤絕。齊王派文恪率領步軍千餘助守。當太原快要被攻下時,趙文恪就棄城逃跑了,後來皇帝下詔囚禁他並賜死。
庫部郎中武士彠
驃騎將軍張平高
張平高,唐初功臣,綏州人。隋末,為校尉,戍太原,為唐高祖所識,因參謀議。義旗建,以為。從平京城,累授左,封公。貞觀初,出為刺史,坐事免,令以還第,卒。後改封羅國公。永徽中,追贈潭州都督。
李思行
李思行,趙州人。曾經在太原避仇。唐高祖李淵起兵之前,派他到京城打探動靜,回來之後,回答的頭頭是道,深中李淵之意,授為左三統軍。從軍破,平京城,封驃騎將軍。為唐朝開國免一死的十四個功臣的第十三位。武德年間,任齊王府護軍,後,在磁州被捉住,押解京城,宣慰大使以大赦為依據,赦免了李思行。李思行官至嘉州刺史,封公。初年去世,贈都督,諡號襄。
李高遷
李高遷,初功臣,岐州岐山人也。隋末,客游太原,唐高祖常引之左右。及擒高君雅、王威等,高遷有功,授右三統軍。從平霍邑,圍京城,力戰功最,累遷左武衛大將軍,封江夏郡公,檢校西麟州刺史。武德初,突厥寇馬邑,朔州總管請救,高祖令高遷督兵助鎮。俄而賊兵甚盛,高遷乃斬關宵遁,其將士皆沒,竟坐除名徙邊。後以佐命功,拜陵州刺史。永徽五年卒,贈梁州都督。
左屯衛府長史許世緒
許世緒,隋末唐初人(今山西人)。隋末為司馬。當他看到隋王朝行將滅亡之時,勸唐公說:“天輔德人與能,乘機不發,後必蹈悔。隋政不綱,天下搖亂。公姓名已著謠錄。今攬五郡之岳,據四海之春,苟無奇計,禍不反踵。若收取英俊,為天下倡,帝王業也。”聽後,感到其話很有道理,遂同左右親信密謀策反。其弟許洛仁亦從起兵晉陽,兄弟共為大唐基業累立戰功。初封世緒為右一府司馬,後遷(今河南汝南)刺史,真定郡公。
出處
《舊唐書》
始,高祖論太原首功,詔尚書令秦王、尚書左僕射裴寂、納言劉文靜恕二死;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右驍衛大將軍劉弘基、右屯衛大將軍竇琮、左翊衛大將軍柴紹、內史侍郎唐儉、吏部侍郎殷開山、鴻臚卿劉世龍、衛尉少卿劉政會、都水監趙文恪、庫部郎中武士彠、驃騎將軍張平高、李思行、李高遷、左屯衛府長史許世緒等十四人恕一死。
《新唐書列傳第十三》
《舊唐書·裴劉合傳》里保存了兩個功臣名單,《新傳》照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