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嶺,即庾嶺,為南嶺中的“”之一。有漢武帝時將軍築台的要塞和唐代在建立的。《》說離“南野縣三十里”就是稱要塞部分。後來以之稱呼大山和山脈。
大庾嶺山脈:之一的大庾嶺是中國南部以(、東嶠山)為代表性段落的大型山脈,位江西與廣東兩省邊境,跨越贛州市—市的重要地帶,為之一。腹地在江西省(後改稱)——廣東省南雄市。
狹義大庾嶺山脈:即山脈,網站介紹縣城在北麓,要塞在江西贛州縣城——廣東韶關之間,因此它的主體在——之間,不包括崇義縣—大余縣之間的山脈。
廣義大庾嶺山脈:包括由崇義縣—大余縣之間、在湘粵邊與斜交的一個山脈,作為大庾嶺山脈的北支,把傳統所定的範圍擴大了一倍。其北方是諸廣山脈(在的南段)。
它為花崗岩,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公尺左右。是珠江水系的與贛江水系的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庾嶺
- 別稱:大庾嶺的中段為,庾嶺的要塞段為
- 所屬山系:、
- 地理位置:江西與廣東兩省邊境,腹地在江西
- 走向:東北-西南,兼有東-西傾向
- 長度:迤儷兩百餘公里
- 寬度:分為南北兩支
- 主峰:
區分層次,位置境域,地質地貌,主要山峰,地理位置,人文歷史,
區分層次
第二,大庾嶺山脈的腹地部分為,庾嶺(大山即廣義庾嶺)的要地部分有漢代庾嶺和梅嶺。分為要塞和大山兩種所指:早期是漢武帝時庾勝將軍築台於此駐守;後也稱呼所在大山。
第三,廣義庾嶺的一個重要段落為梅嶺(梅嶺在江西省大余縣梅關鎮——廣東省區之間的),唐代宰相奉詔在梅嶺劈山開道,建立一個關隘--,有。——不要混淆不同的,又如山脈有很多地名稱嶺,其腹地就有、金字嶺等。與梅嶺大小不同,梅嶺及是唐代在劈山開道新建的地方。

位置境域
大庾嶺為中的“”之一,其中的代表性段落即庾嶺(只是大庾嶺的一段),因嶺中多梅花,亦稱梅嶺,有。介於江西贛州市的、、、和廣東的、等地之間。主體在江西省(後改稱大余縣)。其北方是諸廣山脈(是羅霄山脈的南段)。
山體大致呈北東一南西走向,並分兩支展布:
- 南支
- 北支
地質地貌
大庾嶺發源於一隆起西南端,山體主要由震旦系的變余砂岩、變余沉凝灰岩、板岩、粉砂岩、矽質岩,寒武系的變余砂岩、板岩、條帶狀板岩、炭質板岩、黑色矽質岩,奧陶系的變余砂岩、板岩夾炭泥質灰岩、灰岩以及泥盆系的石英礫岩、砂岩、粉砂岩、頁岩夾白雲岩等組成。並有二疊紀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晚侏羅紀二雲二長花崗岩、黑雲花崗岩、黑雲二長花崗岩等大量岩類侵人。

大庾嶺盛產鎢等有色金屬,尤以嶺中西華山鎢礦馳名中外,被譽稱為“鎢都”。
大庾嶺山體較為破碎,地勢也不太高,多數地區海拔在60()一800米之間,尤其是山間的小盆地、谷地、隘口,地勢更低。如小梅關、池江谷地等,就是現今溝通贛粵省際公路所經之地,成為嶺南與嶺北的交通要道。有些山峰海拔達千米。
主要山峰
主要山峰有:江西崇義與廣東仁化、湖南汝城之間的,海拔為1560米;大余、崇義之交的天華山,海拔1384米;大余和仁化間的南山,海拔1302米;大余、崇義間的雲山,海拔1276米;大余境內的月光背、齋庵嶺、山牛塘、海螺崗和帽子峰,海拔分別為1202米、1191米、1133米、1120米與1058米;崇義與大余間的油山,海拔1072米。
地理位置
ta-yu mountains亦作dayu ling。又稱梅嶺(meiling)。原古道經庾嶺之山脊築有一雄關,今謂之大梅關。大梅關現尚存有數里的石板古驛道,道旁多梅樹,亦稱“梅嶺”,為著名的風景區。後開通的粵贛公路,經過庾嶺之地,謂之小梅關,小高約400公尺,為江西、廣東間主要通道。
庾嶺山脈為著名產地,儲量占中國的1/2以上,僅大余縣境就有國有四大鎢礦,因之也被稱為“”。
人文歷史
大庾嶺以庾嶺為代表性段落,二者是不同範圍。庾嶺古稱梅嶺、東嶠、台嶺。相傳漢武帝時,有將軍築於此,因名庾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以謫徒五十萬征,為第一塞之嶺。秦使將兵十萬守南楚之嶠。秦末欲據越,移檄告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者也。
時,南越丞相反,函封漢節至大庾,使討之,出,下。蓋逾嶺而南也。
晉義熙六年(410),始興相以方北伐南燕,勸廣州刺史乘虛襲,曰:若裕平齊之後,自將屯,遣諸將帥銳師過嶺,恐君不能當也。
南朝梁太清末年(549),為太守,起兵討,遣其主帥頓於嶺上,霸先旋發,至大庾。
隋開皇十年(590),番禺黎帥反,圍廣州,遣其黨據大庾,立九柵,詔巡撫嶺南,矩至嶺,擊破之。
唐開元四載冬,左拾遺監督開鑿新路,命道旁多植梅樹,故又名梅嶺。在江西、廣東兩省邊境,向為嶺南、嶺北的交通咽喉。云:大庾多梅,南枝既落,北枝始開。是也。僖宗時,入廣南,請帥重兵繇大庾擊賊於廣州。
五代間驛路荒廢。宋間重修,復命夾道植松,在嶺上立關,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