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司馬
- 類型:古代官名
- 職責:掌邦政
- 起源:
官職由來,歷史沿革,先秦時期,秦代時期,西楚國,西漢時期,東漢時期,三國時期,晉代時期,南北朝時期,南北朝以後,相關資料,
官職由來
大司馬是中國古代對中央政府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類似於後世的“”,現代的“武裝部隊”。《》以大司馬為之長。“大司馬之職,掌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以九伐之法正邦國”。曰:“司馬,主武也,諸武官亦以為號”(《》)。《辨釋名》曰: “大司馬,馬,武也,大總武事也。大司馬掌軍,古者兵車一車四馬,故以馬名官。訓馬為武者,取其速行也。”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晉《》卷四:“(周)文王以為令。期年,風不鳴條。文王夢一婦人…文王覺,召(姜)太公問之。是日果有疾雨暴風,從太公邑外而過。文王乃拜太公為大司馬。”
《》稱:“黃帝與大司馬容光觀,鳳凰銜圖置黃帝前;黃帝得龍圖。”
秦代時期
西楚國
西漢時期
西漢初在中央政府中設立太尉,不置司馬。西漢武帝劉徹於建元二年(前139年)罷太尉,元狩四年(前119年)始置大司馬,以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功多,特加號大司馬,以冠將軍之號。《漢舊儀》“載:“元狩六年,罷太尉,法周制置司馬。時議者以為漢軍有官侯、千人、司馬,故加“大”為大司馬,所以別異大小司馬之號”。可見漢武帝時特設大司馬以代太尉之權,但“無印綬,官兼加而已”,是為加官。其地位的高低要靠所加將軍的地位來體現。
秦朝和西漢前期,以丞相(有時稱相國)掌政務,太尉掌軍事,御史大夫為丞相之副,掌監察,三者互相制約,大權集中在皇帝自己手裡。漢武帝改置大司馬大將軍領兵征戰,無征戰時便成為事實上的執政,丞相有名無實(「中國文化常識」)。內朝逐漸成為中央樞機所在,掌握中央機密決策,大司馬大將軍作為內朝領袖,可領銜在內朝預聞政事,參議決策,其主要任務就是“”,即輔助皇帝行使君權,是地位最高的。武帝死時,授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輔政,因為昭帝年幼,所有政事皆由霍光定奪(“政事壹決大將軍光”《霍光傳》)。後成帝即位,為大司馬大將軍輔政,“政事大小皆自鳳出,天子曾不一舉手”(《外戚傳》)。
霍光

大司馬作為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大舉措,除外掌兵政外,更重要的還在於可進入參決政事,秉掌樞機。《漢書》卷七十傅常陳段傳第四十:“於是中朝左將軍、右將軍、光祿勛師丹、谷永孟康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為也。”作為中朝之首,其主要職能只是為天子處理政務時充當參謀和顧問,獻可替否,為更好地體現輔政職能。西漢之制均以內朝官領尚書事,因此對諸將軍來說,加官大司馬實際成為領導中央樞機,直接輔佐皇帝,在內朝處理政務的重要標誌。對外戚而言,能否合理輔政,重要的是看能否襲司馬號。被加授司馬號,就可“履上將之位,食膏腴之都,任周召之職,擁天下之樞,可謂富貴之極,人臣無二”(《谷永傳》)。大司馬權位之重,由此可見一斑。
據《漢書.百官公卿表》:“成帝綏和元年初賜大司馬金印紫綬,置官屬,祿比丞相,去將軍。建平二年復去 大司馬印綬,官屬,冠將軍如故。元壽二年復賜大司馬,置官屬,去將軍,位在司徒上。”大司馬由原來必須依附於將軍的加官變成了金印紫綬,有官屬,祿比丞相,位在司徒上的實實在在的獨立職官,成為名正言順的三公,正式納入了正常的百官公卿官僚系統之中,這就意味著大司馬由舊的內朝領袖開始轉為外朝首領。
成哀改制後,本該成為地道的外朝首領的大司馬卻仍被當時人視為“內輔之臣”,如哀帝時眾人以傅喜可為內傅之臣而被薦為大司馬(《傳》),王莽加九錫時策曰: “登大司馬,職在”(《王莽傳》)。使大司馬無論在名義上還是實際中都成為百官之首,大有漢初丞相的風采,如為,領尚書事,位極人臣,百官因賢奏事。最終王莽以三公大司馬身份篡奪了漢家的天下。
東漢時期
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位在三公之上。如、權臣李傕。
東漢末年,也曾擔任大司馬。《三國志.二.先主傳第二》:“十六年,...,璋推行大司馬,領司隸校尉,...,封備,拜大司馬”
三國時期
(1)魏國:
基本沿襲了,魏國在三公之上另設大司馬,為,第一品,位在大將軍之上,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曹仁、曹休、曹真。
《三國職官表》(《後漢書三國志補表三十種》,中華書局,1987):“魏大司馬上公一人,第一品,掌武事。…黃初二年始置,位在三司上。前後居是官者三人——曹仁、曹休、曹真。…魏大將軍上公一人,第一品,掌征伐背叛。建安二十五年,魏國初置是官,…班次在太尉上。為大將軍,以叔父為太尉,始奏改在太尉下。…後還復舊。前後居是官者八人——、曹仁、曹真、司馬懿、、、司馬師、。”東漢時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司。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拜為大將軍。又詔使曹仁討斬叛將鄭甘,移屯臨潁,遷大司馬,總督諸軍據守烏江,還屯於合肥。
曹丕征東吳,以為,。魏明帝即位,曹休進封。升為大司馬,仍然揚州。
226年,魏明帝曹睿繼位後,進封邵陵侯,升任大將軍。230年,曹真到洛陽朝見皇帝,被升為大司馬,賜,。
(2)蜀漢:
蜀漢的大司馬位在大將軍之上,如諸葛亮的接班人。
《三國志》後主傳:後主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卒于軍中,以丞相蔣琬為尚書令,總統國事。十三年,夏四月,進蔣琬位為大將軍。二年(239年),春三月,進蔣琬位為大司馬。六年十一月,以尚書令費禕為大將軍。九年冬十一月,大司馬蔣琬卒。
(3)吳國:
吳國設有大司馬和、,位在之上,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
黃龍四年(公元232年),呂岱遷上大將軍。252年,即位後,呂岱拜大司馬。
258年,孫休即位,丁奉升為大將軍,加封左右都護。264年,孫休去世,丁奉與丞相濮陽興等聽從的建議,共同迎立為皇帝。丁奉升為右大司馬、左軍師。
258年十月孫休登基,便被任命為上大將軍、都護督,264年七月,孫休亡故,孫皓即位,施績被任命為左大司馬,而右大司馬則由丁奉擔任。
元興元年(264年),孫皓繼位,加為鎮軍大將軍,領。鳳凰二年(273年)三月,拜陸抗為大司馬、荊州牧。
晉代時期
大司馬、大將軍、太尉、驃騎、車騎、衛將軍、諸大將軍,開府位從公者為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幘。
文武官公,皆假金章紫綬,著五時服。其相國、丞相,皆袞冕,綠盭綬,所以殊於常公也。”
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置廢不常。陳用作贈官。北朝魏、齊的大司馬與大將軍為“”,典武事,亦在三公之上。北周依《》置,以為府之長,以卿任其職。
唐撰《》:第一品、丞相、、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北齊職品:太師、太傅、太保、王、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公、司徒公、司空公。後魏百官:第一品太師、太傅、太保、、大司馬、大將軍、太尉、司徒、司空。 《》卷二十:“以太師、太傅、太保謂之三師,也。大司馬、大將軍謂之,太尉、司徒、司空謂之三公。皆有三師、二大、三公之官,並置府,其府三門,當中門黃閣,設 內屏。三師、二大置佐吏,則同太尉府。”
南北朝以後
相關資料
《.司馬第四》 :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分職,以為民極。乃立夏官司馬,使師其屬而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政官之屬:大司馬,卿一人。,中大夫二人。,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
“延熙元年,(姜維)隨大將軍蔣琬住漢中。琬既遷大司馬。以維為司馬,數率偏軍西入。”
《宋書·百官上》:大司馬,一人。掌武事。司,主也;馬,武也。堯時棄為后稷,兼掌司馬。周時司馬為夏官,掌邦政。項籍以曹無咎、周殷並為大司馬。漢初不置,武帝元狩四年,初置大司馬。始直雲司馬,議者以漢有軍候千人司馬官,故加大。及置司空,又以縣道官有獄司空,又加大。王莽居攝,以漢無小司徒,而定司馬、司徒、司空之號並加大。光武建武二十七年,省大司馬,以太尉代之。魏文帝黃初二年,復置大司馬,以曹仁居之,而太尉如故。
明《》:“當魏崔時,蓋無復然明、義真者。有之,則必自大司馬節寰袁公()也。”
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其後(袁可立)晉樞佐拜司農加大司馬,又以閱視殿工加太子少保。”
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明 梁雲構《豹陵集》卷十四序
今廣東省汕頭市蓬洲鄉有“大司馬家廟”,為明嘉靖兵部尚書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