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音標(英語: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ipa),早期又稱萬國音標,是一套用來的系統,以為基礎,由國際語音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國際音標的使用者有、言語治療學家、教師、、辭書學家和翻譯學家等人。
按照國際音標的設計,它只可以分辨出里下列音質的對立成分:、以及和的分隔。若要表示諸如齒間音(或雙齒音)和由所發出聲音的音質,則有另一套獲廣泛使用的系統。
國際音標遵循“一音一符,一符一音”的原則,最初用於為西方語言、非洲語言等的標音。經過多年發展,在中國語言學者等人的努力下,國際音標逐漸完善(改進了國際音標的聲調符號,添入了舌尖元音音標等),已可為漢語等東方語言注音。
直到2007年,國際音標共有107個單獨字母,以及56個和超音段成分。國際語音學學會偶爾會增刪一些符號,或者修正某些符號。
英語中所用到的“國際音標”,僅為國際音標用於英語的一部分,見詞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國際音標
- 外文名: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ipa)
- 又名:萬國音標
- 原則:一音一符,一符一音
- 用途:標註世界各種語言的發音
- 創始人:p·帕西(法國),d·瓊斯(英國)
- 現行版本:2015年版
- 輔音:72個
- 元音:23個
- 標音形式:、
- 所屬部門:國際語音學學會
歷史,說明,優勢,標音法,嚴式標音,寬式標音,音標字型,符號表,輔音,元音,變音符號,超音段成分,用途,漢語言學界專用的音標,
歷史
1886年,以法國語言學家保羅·帕西(paul passy)為首的一群英國和法國語言教師,組成了一個學會,旨在創造一套轉寫和記錄的音標系統,這正是1897年後國際語音學學會的前身。
他們最初的使用的標音字母基於拼寫改革,即羅米克字母(romic alphabet),為了使其在其他語言中也能夠使用,符號所代表的音值允許隨著語言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原本在英語中用⟨c⟩表示,但在法語中用⟨ch⟩表示。
但到了1888年那年,這些標音字母便修訂成在各個語言中都統一的符號,並發表在《語音教師》上(“國際語音協會”前身“語音教師協會”的會刊),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國際音標表,也成了日後所有修訂的基礎。制訂國際音標的想法最初由奧托·葉斯帕森(otto jespersen)在一封給保羅·帕斯的信中提出。後由亞歷山大·約翰·埃利斯(alexander john ellis)、亨利·斯威特(henry sweet)、丹尼爾·瓊斯()和帕西(passy)實現。
這個國際音標表是英、法兩國的學者創訂的,主要適用於標註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後,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通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漢語各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國際音標表內所定的符號只有分為高低的平、升 、降和兩上凹凸調共8種 , 這對研究描寫是不夠的 。趙元任提出了聲調的五度標記法,發表於1930年的《語音教師》上,它適用於一切聲調語言,已為國際多數學者所採用。
自製訂以來,國際音標經歷了多次修改。經過1900年和1932年的大修訂和擴展之後,國際音標在1989年的國際語音學會基爾大會(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kiel convention)之前一直保持不變。
另又在1993年做了一次小修訂,增加了半開央不圓唇元音並刪去內破音專用符號。2005年5月的一次改版,增加了一個在非洲語言中很常見的。除了符號的增減之外,國際音標在其他的符號、分類和字型大多維持一致。
經多次修訂後,現通行的是2015年修訂的版本。
說明
以為基礎,但因人類語音差異很大,有限的拉丁字母遠不夠用,於是就改變字形和借用別的語言的字母的方法來補充。讀音上,為照顧習慣,多數符號以仍讀拉丁語或其它語言的原音為原則。
因而,國際音標形式上,以拉丁字母(羅馬字母)的小寫印刷體為主,如:[a、b、c、d、f、g、h、i、j、k、p]等。在不夠用時,以下幾種方法來補充:
(1)拉丁字母大寫印刷體或書寫體()如:小號大寫印刷體[ɴ、ʀ、ɢ、ʙ、ʜ]等;“手寫體a”[ɑ],[ʋ]草體[v];
(2)拉丁字母的變形或倒置,如:[ə](倒置e);變形[ɕ](卷尾c),[ɖ](右彎尾d),[ŋ](長右腿n)等。
(3)借用其它語言字母,如:[ε](希臘語),[θ](希臘語),[ł](波蘭語),[ø](丹麥語),[ç](加泰羅尼亞語)等。
(4)新制字母,如:[ʃ],[ɤ]等。
(5)在字母上加符號,如:[ʉ](加橫的u)等。
國際音標是英法兩國學者創定的,主要適用於表注印歐語言、非洲語言和一些少數民族語言。它發表後,在歐洲語言學界比較流行。美國人多數仍用他們自己研究美洲印地安語的符號。
漢語方言中的有些音,本表也不能包括,例如,國語舌尖元音,就是瑞典漢學家高本漢增訂的;吳方言中大多數齶化輔音是語音學家提出的。
國際音標表內所定的聲調符號只有分為高低的平、升、降和兩個凹、凸調共8種,這對研究描寫聲調語言是不夠的。趙元任提出了聲調的“五度制調符”,發表於1930年的《語音教師》上,被稱為“聲調字母”,它適用於一切聲調語言,已為國際多數學者所採用。漢語國語的四聲標為[55]、[35]、[214]、[51]已成為常識。
在國際音標中,採用方“[ ]”或“/ /”表示(詳情請見下文),以別於普通字母。
另外,為了記錄的方便,對於一些重要的語音伴隨現象,國際語音學會還規定了一套“變音符號(附加符號)”。如:字母“ ~ ”為鼻化(ẽ),強送氣(右上角的小h),“p‘”弱送氣,“a:”全長a,“aˑ”半長a等。通代符號和特別符號不再舉例。
(註:由於中文百科字型上的限制,具體字元表見ipa官方網站或相關書籍。所有國際音標字元請見網站(可複製)。)
優勢
國際音標嚴格規定以“一符一音,一符一音”為原則,即“一個一個符號,一個符號一個音素”。
使用拼音方案的語言,同一字母在不同詞中常有幾種讀法。例如:英語like和lit中的“i”,用國際音標註音,分別為[ai]和[ı]。又如:國語漢語拼音中的ban(班)與bang(邦)的a,用國際音標分別為[a]和[ɑ](詳情請見“”詞條)。
此外,在不同的語言中,同一個音有不同的拼法。例如,英語的sh,法語的ch,德語的sch,波蘭語的sz,的s ,實際上都是國際音標的[ʃ]音。
這些都是國際音標的長處,就是可以比較、精確地記錄和區分語音(2005年後的通行表上的音標計有輔音72個,元音32個,用來標註語音大致夠用)。國際音標的排列,便於分析和掌握(輔音大致按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來定縱橫坐標,元音按舌位高低前後來定位置)。
標音法
用音標標記語音的方法叫法。一般分為法和法兩種。
嚴式標音
要記錄一種語音,最初的方法應當是。所謂嚴式標音,就是出現什麼音素就記錄什麼音素,有什麼伴隨現象就記錄什麼伴隨現象。無論什麼音素和什麼伴隨現象都不放過,也就是最忠實、最細緻的記錄語音的原貌。所以,嚴式標音又稱為“音素標音”。例如,現代漢語中,較低的舌面元音可歸納為一個/a/,若用嚴式標音,則必須分別標為[ε]、[ᴀ]、[a]、[ɑ]、[œ]、[æ]等。它的特點就是,對一種語言或方言中實際存在的每一個音素(不論它們是否屬於同一個音位),都用特定的音標加以標記。因此,嚴式標音使用的音標很多,對語音的刻畫描寫很細緻,大多是在調查第一手材料時使用,在其它場合只是間或使用。嚴式音標使用方括弧表示。
寬式標音
所謂,是在嚴式標音的基礎上,整理出一種語音的音位系統,然後按音位來標記語音,也就是只記音位,不記及其它非本質的伴隨現象。因此,寬式標音又稱為“音位標音”。例如,現代漢語中,舌面低元音有[ε]、[ᴀ]、[a]、[ɑ]等多個,用寬式標音只用/a/就可以了。用寬式標音,可以把音標數目限制在有限範圍之內,因而能把一種語言或方言的音系反映得簡明清晰。寬式音標使用斜槓表示。
音標字型
sil international 製作的字型:
(1)doulos sil 國際音標字型
(2)charis sil字型
一種非常完備的國際字型,了拉丁字母、和,外觀像羅馬字型(roman,在windows系統中則為“新羅馬體”),包含正常體、和粗體。除包括了完整的國際音標字元外,還有加進了聲調符號和最新的唇齒音標,以及預先結合的音標,和很多非標準的音標符號。
符號表
輔音
主條目:輔音 更多信息:輔音列表
肺部氣流音 | ||||||||||||||||||||||||||||
→ | 舌冠 | 舌背 | ||||||||||||||||||||||||||
↓ | 雙唇 | 舌唇 | 齦後 | 齦顎 | 硬顎 | / | ||||||||||||||||||||||
m̥ | ɱ | n̼̊ | n̼ | n̥ | ɳ̊ | ɳ | ɲ̊ | ŋ̊ | ɴ̥ | ɴ | ||||||||||||||||||
() | p̪ | b̪ | t̼ | d̼ | t̪ | d̪ | ɟ | ɡ | ɢ | ʡ | ʔ | |||||||||||||||||
有噝 | tʃ | dʒ | ʈʂ | ɖʐ | tɕ | dʑ | ||||||||||||||||||||||
無噝 | pɸ | bβ | p̪f | b̪v | tθ | dð | tθ̠ | dð̠ | t̠ɹ̠̊˔ | d̠ɹ̠˔ | cç | ɟʝ | kx | ɡɣ | qχ | ɢʁ | ʡħ | ʡʕ | ʔh | |||||||||
有噝擦音 | ʂ | ʐ | ɕ | ʑ | ||||||||||||||||||||||||
無噝擦音 | ɸ | θ̼ | ð̼ | θ̱ | ð̠ | ɹ̠̊˔ | ɹ̠˔ | ç | ʝ | ʁ | ʕ | ɦ | ||||||||||||||||
近音() | ʋ̥ | ɹ̥ | ɹ | ɻ̊ | ɻ | j̊ | ɰ̊ | ɰ | ||||||||||||||||||||
() | ⱱ̟ | ⱱ | ɾ̼ | ɾ̥ | ɾ | ɽ̊ | ɽ | ɢ̆ | ʡ̮ | |||||||||||||||||||
ʙ | r̼ | r̥ | ɽ͡r̥ | ɽ͡r | ʀ̥ | ʜ | ʢ | |||||||||||||||||||||
tɬ | dɮ | ʈɭ̊˔ | cʎ̥˔ | kʟ̝̊ | ɡʟ̝ | |||||||||||||||||||||||
ɬ | ɮ | ɭ̊˔ | ʎ̥˔ | ʎ̝ | ʟ̝̊ | ʟ̝ | ||||||||||||||||||||||
近音 | l̼ | l̥ | ɭ̊ | ɭ | ʎ̥ | ʎ | ʟ̥ | ʟ | ʟ̠ | |||||||||||||||||||
ɺ̼ | ɺ | ɭ̆ | ʎ̯ | ʟ̆ |
非肺部氣流音 | |||||||||||
單一 | ʘ | ʘ̬ | ʘ̃ | ǀ | ǀ̬ | ǀ̃ | ǃ | ǃ̬ | ǃ̃ | ||
ǂ | ǂ̬ | ǂ̃ | ǁ | ǁ̬ | ǁ̃ | ǃ˞ | ǃ̬˞ | ǃ̃˞ | |||
其他搭嘴音 | ʘ̃ˀ | ʘˀ | ˀʘ̃ | ʘ͡q | ʘ͡qχ | ʘ͡qʼ | ʘ͡qχʼ | ʞ | |||
ɓ | ᶑ | ʄ | ʛ | ||||||||
ɓ̥ | ɗ̥ | ᶑ̥ | ʄ̊ | ɠ̊ | ʛ̥ | ||||||
擠喉音 | pʼ | tʼ | ʈʼ | cʼ | kʼ | qʼ | ʡʼ | ||||
ɸʼ | fʼ | θʼ | sʼ | ɬʼ | ʃʼ | ʂʼ | ɕʼ | çʼ | xʼ | χʼ | |
tθʼ | tsʼ | tɬʼ | tʃʼ | ʈʂʼ | tɕʼ | cçʼ | cʎ̝̥ʼ | kxʼ | kʟ̝̊ʼ | qχʼ |
協同發音輔音 | |||||||
持續音 | ʍ | ɥ̊ | ɥ | ɫ | |||
閉合音 | k͡p | ɡ͡b | ŋ͡m | ɧ | |||
t͡p | d͡b | n͡m | q͡ʡ |
geck choon on
——本表格包含符號,在一些瀏覽器里可能無法正常顯示。 |
——成對的符號中,左右兩側有清濁音之分。其右者為濁音,左者為清音。 |
——灰色背景的欄位代表被判定為不可能的發音組合。白色背景而無符號的欄位代表可能的發音組合,但目前未發現含有此音的語言。 |
可通過在字母上方添加一條橫貫的弧線(tie bar)表示。其中六個最常見的塞擦音亦可以使用來標示,可是國際語音學協會卻已不再採納這種方法,因為若使用這種方法,便須新造大量合字才能表達所有塞擦音。除了使用連結弧線以外,有時還可以使用原來作為標示輔音除阻的上標法來標示塞擦音,例如tˢ可以表示t͡s,kˣ可以表示k͡x。而原本用作表示硬顎塞音的c 和 ɟ,有時可以當作t͡ʃ 和 d͡ʒ或其他近似的塞擦音的便捷寫法,甚至連國際語音學協會出版的正式刊物也有這樣的寫法,所以詮釋它們的意義時須格外慎重。
tie bar | 合字 | 描述 |
---|---|---|
t͡s | ʦ | 清齒齦塞擦音 |
d͡z | ʣ | 濁齒齦塞擦音 |
t͡ʃ | ʧ | 清齦後塞擦音 |
d͡ʒ | ʤ | 濁齦後塞擦音 |
t͡ɕ | ʨ | 清齦顎塞擦音 |
d͡ʑ | ʥ | 濁齦顎塞擦音 |
t͡ɬ | – | 清齒齦邊塞擦音 |
k͡p | – | 清唇軟顎塞音 |
ɡ͡b | – | 濁唇軟顎塞音 |
ŋ͡m | – | 唇軟顎鼻音 |
ɡ͡ɣ | – | 濁軟顎塞擦音 |
註:
- 瀏覽器中使用arial unic
- ode ms渲染國際音標時,此類符號會因字型自身的程式錯誤而出
- 錯,以此顯示效果會更
- 佳:
ts͡, tʃ͡, tɕ͡, dz͡, dʒ͡, dʑ͡, tɬ͡, kp͡, ɡb͡, ŋm͡。非肺部氣流音非肺部氣流音,是指未經肺部出氣而發出的聲音。包括(發現於非洲)、(發現於、越南語等語言)和擠喉音(發現於大多數和的語言)。
擠喉音 | |||||
---|---|---|---|---|---|
ʘ | 雙唇搭嘴音 | ɓ | 濁雙唇內爆音 | ʼ | 示例: |
ǀ | 齒搭嘴音 | 濁齒齦內爆音 | pʼ | 雙唇擠喉音 | |
ǃ | 齒齦搭嘴音 | ʄ | 濁硬顎內爆音 | tʼ | 齒齦擠喉音 |
ǂ | 硬齶搭嘴音 | 濁軟顎內爆音 | kʼ | 軟顎擠喉音 | |
ǁ | 邊搭嘴音 | ʛ | 濁小舌內爆音 | sʼ | 齒齦擠喉擦音 |
元音
——本圖象徵性地展示一個面向左側開口的人的嘴部的發音部位。越向左則舌頭越向前伸出,越向上則口張開得越小。——成對的符號中,左右兩側有圓唇與非圓唇之分。其右者為,左者為非圓唇元音。
“元音圖”也是左視圖。一般來說,從發音的角度描寫一個元音,主要有三個參數:
(1)舌位的高低。圖中從上到下,對應舌位的從高到低,也即開口度的大小。
(2)舌位的前後。圖中從左到右,對應舌位的從前到後。
(3)唇形的圓展。圖中同一個位置的兩個元音,舌位相同,其區別在於唇形的不同:左邊是不圓唇元音,右邊是圓唇元音。
比如說,[a]、[i]、 [u]是人類語言中最常見的三個元音。查元音圖可知, [a]是不圓唇的低元音,[i]是不圓唇的前高元音,[u]是圓唇的後高元音。讀者可以試著發出這三個元音,感受一下舌頭的位置和雙唇的形狀。
除了“輔音表”和“元音圖”,國際音標方案中還有另外幾張符號表,但是排列比較凌亂,不像“輔音表”和“元音圖”能體現語音的系統性,這裡就不介紹了。

通常以不成音節符號表示,例如⟨aɪ̯⟩。然而tie bar亦被使用,尤其是用於難以準確標示元音是on-glide還是off-glide性質的情況下:⟨a͡ɪ⟩、⟨o͜e⟩。
變音符號
變音符號,又稱,是加在音標周圍的小記號,用以標示此音標發音須作的變化,或作更精確的描述。下標的變音附號(平常置於音標或符號下方的記號)若要加在的音標時,可以改置於字母上方。
當i加上變音附號後,上方的點可能會和附加符號產生混淆時,應使用不含點的i (ı)。有些ipa符號也可作為附加符號,以描述語音細節:tˢ(擦音除阻)、bʱ(漏氣音)、ˀa(喉音起始)、ᵊ(置入schwa)、oᶷ(雙元音化)。其他的變音符號則包括在中。
協同發音 | |||||
---|---|---|---|---|---|
◌̩ | ɹ̩ n̩ | ◌̯ | e̯ ʊ̯ | 不成音節 | |
◌ʰ | tʰ | ◌̚ | d̚ | 無聲除阻 | |
◌ʱ | dʱ | ||||
◌n | dn | 鼻音除阻 | ◌ˡ | dˡ | 邊音除阻 |
◌̥ | n̥ d̥ | ◌̬ | s̬ t̬ | ||
◌̤ | b̤ a̤ | 漏氣音 | ◌̰ | b̰ a̰ | 吱嘎音 |
◌̪ | t̪ d̪ | 齒化 | ◌̼ | t̼ d̼ | 舌唇化 |
◌̺ | t̺ d̺ | 舌尖化 | ◌̻ | t̻ d̻ | 舌葉化 |
◌̟ | u̟ t̟ | 較前 | ◌̠ | i̠ t̠ | 較後 |
◌̈ | ë ä | 較央 | ◌̽ | e̽ ɯ̽ | 中央化 |
◌̝ | e̝ ɹ̝ | 較高(抬)(ɹ̝=清齒齦有噝擦音) | |||
◌˔ | ɭ˔ | ||||
◌̞ | e̞ β̞ | 較低(降)(β̞=) | |||
◌˕ | ɣ˕ | ||||
◌̹ | ɔ̹ x̹ | 更圓唇 | ◌̜ | ɔ̜ x̜ʷ | 更展唇 |
◌ʷ | tʷ dʷ | 唇化或唇-軟顎化 | ◌ʲ | tʲ dʲ | |
◌ˠ | tˠ dˠ | 軟顎化 | ◌ˤ | tˤ aˤ | 喉壁化 |
◌ᶣ | tᶣ dᶣ | 唇-硬顎化 | ◌̴ | ɫz̴ | 軟齶化或喉壁化 |
◌̘ | e̘ o̘ | 舌根前移 | ◌̙ | e̙ o̙ | 舌根後移 |
◌̃ | ẽ z̃ | 鼻音化 | ◌˞ | ɚ ɝ | r音化 |
- 備註
- a送氣濁輔音的送氣也是有聲的。許多語言學家偏好使用代表漏氣音的變音符號。
- b有些語言學家只將漏氣音符號用於,並將阻音標如
bʱ。
聲門狀態
的狀態可以用變音符號作良好的描述。以下為齒齦塞音由開聲門到閉聲門的發音:
開啟聲門 | [t] | |
---|---|---|
[d̤] | 呼氣聲,也稱為低語 | |
[d̥] | 弛聲 | |
[d] | 常態聲 | |
[d̬] | ||
[d̰] | 吱嘎聲 | |
關閉聲門 | [ʔ͡t] | 聲門關閉 |
超音段成分
下類符號用以描述語言單獨的輔音及元音的層次之外的特徵,諸如、、,以及,這些常常用於標示音節、辭彙或者,諸如語音的強度、音高以及持續時間,以及演講中的節奏及。這些符號中的大多數雖然用於標示言語層次中基於音素的區別,同樣表現出語調超越其在辭彙本身的層次。
聲調符號 | ||||||
---|---|---|---|---|---|---|
ˈa | 主(書於重音之前) | ˌa | 次重音(書於重音之前) | |||
aː kː | (或) | aˑ | 半長 | |||
ə̆ | 超短 | |||||
a.a | 間斷 | s‿a | 聯誦 (不間斷) | |||
| | 小句(音步)組 | ‖ | 主句(語調)組 | |||
↗ | 全部上升 | ↘ | 全部下降 | |||
ŋ̋ e̋|| style="text-align:center; font-size:larger; width:2em;" |e˥ | 高 | ꜛke | 音位升階 | |||
ŋ́ é | e˦ | 次高 | ŋ̌ ě | 升 | ||
ŋ̄ ē | e˧ | 中 | ||||
ŋ̀ è | e˨ | 次低 | ŋ̂ ê | 降 | ||
ŋ̏ ȅ | e˩ | 低 | ꜜke | 音位降階 |
用途
- 用在詞典或外語教科書里表示的方法,便於第二語言的習得
- 用於記錄語言,構成一門語言書寫系統的基礎
- 給言語分析的聲學或其他顯示作註解
- 用於演唱之前的準備
漢語言學界專用的音標
以下9個音標在漢語言學界之中通用,但卻未能被國際音標接受。中有專屬符號,但需要unicode 4.0及以上版本標準的支持,在一些含國際音標字型(如lucida sans unicode)中不可見。
九個未被國際音標接受的音標:ɿ、ʅ、ʮ、ʯ、ȶ、ȡ、ȵ、ᴀ、ᴇ

音標 | unicode | 字元描述 | 國際 音標 | 音值 |
---|---|---|---|---|
ɿ | u 027f | 長腿倒iota | 舌尖齒不圓唇元音 | |
u 0285 | 帶右尾長腿倒iota | 舌尖捲舌展唇元音 | ||
ʮ | u 02ae | 帶鉤倒小寫字母h | 舌尖齒圓唇元音 | |
ʯ | u 02af | 帶鉤卷尾倒小寫字母h | 舌尖捲舌圓唇元音 | |
ȶ | u 0236 | 帶卷尾小寫字母t | t̠ʲ | 齦齶清塞音 |
ȡ | u 0221 | 帶卷尾小寫字母d | d̠ʲ | 齦齶濁塞音 |
ȵ | u 0235 | 帶卷尾小寫字母n | ṉʲ | 齦齶鼻音 |
ᴀ | u 1d00 | a | ä | 開央不圓唇元音 介於[a]和[ɑ]之間 |
ᴇ | u 1d07 | 小型大寫字母e | e̞ | 中前不圓唇元音 介於[e]和[ɛ]之間 |
- ^1有學者將現代標準漢語的漢語拼音⟨shi⟩和⟨si⟩轉寫為[ʂ͡ɨ]和[s͡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