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為臣綱(中國古代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準則之一)

君為臣綱(中國古代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準則之一):起源與發展,本義與狹義演變,歷史作-九游会j9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君為臣綱”是中國封建社會“三綱五常”倫理體系的核心準則之一,最早由西漢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明確闡述。該準則強調君主對臣子的主導地位,主張臣子應以君主為表率。宋代以後,“三綱”的內涵逐漸演變為臣對君、子對父、妻對夫的絕對服從,並在宋明以後成為封建統治者維護專制的重要工具。作為傳統社會倫理政治的重要規範,“君為臣綱”對封建社會秩序起到了維護作用,但在現代人權平等觀念中已不再適用。

基本介紹

  • 出處:《春秋繁露》
  • 所屬範疇:三綱五常
  • 提出者:董仲舒
  • 文獻記載:《禮緯·含文嘉》
  • 歷史演變:宋明理學強化   
  • 現代評價:已不適應當代  
起源與發展,本義與狹義演變,歷史作用與批判,

起源與發展

“君為臣綱”的理論基礎可追溯至孔子關於人倫秩序的思想,但其明確闡述出自西漢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提出“三綱五常”倫理體系,將“君為臣綱”列為三綱之首,強調君主是臣民效仿的表率。東漢時期,《禮緯·含文嘉》進一步將“君為臣綱”解釋為“君為臣之綱,政教之所由”,成為後世該準則的重要文獻依據。

本義與狹義演變

原始儒家“三綱”本義指君臣、父子、夫婦三大倫為人倫之綱,宋代以前並未強調絕對的等級服從。宋明理學興起後,朱熹等人將“君為臣綱”的內涵發展為臣對君必須絕對服從的思想,這與董仲舒提出的三綱倫理關係有所區別。這一演變使“三綱”成為封建統治者強化專制、禁錮思想的工具。

歷史作用與批判

在封建社會中,“君為臣綱”與“三綱五常”共同維護了等級制度和倫理政治。然而,宋明以後該準則被異化為阻滯社會發展的腐朽道德,其絕對服從思想受到現代社會的批判。當代學者認為,“君為臣綱”作為君權社會產物,與現代社會的人權平等觀念相悖,已失去其適用性。
君為臣綱的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