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行政區劃,秦朝,西漢置,東漢置,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南朝梁時期僑置郡,
行政區劃
秦朝
將白起攻楚占宛,於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設南陽郡(今河南南陽,湖北襄陽漢江以北)。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中國,仍為南陽郡。當時的面積,除現今南陽市域外,還有的、、、欒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漢江以北,漢江南岸屬於南郡,非南陽郡所屬),隨州一帶。
西漢置
西漢時,南陽歸荊州部,轄36縣,如宛城(今南陽市、)、(今南陽市西一帶)、淯陽(今南陽市臥龍區英莊鎮一帶)、西鄂(今西一帶)、雉陽(一帶)、安眾(今臥龍區一帶)、新野(今)、棘陽(今新野縣一帶)、(今新野縣一帶)、穰(今東南一帶)、涅陽(今市北、南一帶)、冠軍(今鄧州市一帶)、(今鄧州一帶)、博望(今一帶)、堵陽(今方城縣一帶)、平氏(今境內)、復陽(今桐柏一帶)、山都(今鄧州構林一帶)、酈(今內鄉趙店一帶)、(今區)、析(今城東一帶)、丹水(今一帶)、湖陽(今湖陽一帶)等。
東漢置
東漢時,南陽郡仍屬荊州部,和南郡以漢江為界。南陽郡郡治宛,領縣37,人口240萬,為天下第一大郡。南陽郡轄縣和西漢大體相同,但去掉了杜衍、、山都等縣,合併於鄰縣。新置南鄉、成都、襄鄉三縣,改博山為順陽,改舂陵為,將今陝西的劃歸南陽郡。
東漢南陽郡瞎宛、冠軍、葉、新野、章陵、西鄂、雉、魯陽、犨、堵陽、博望、舞陰、比陽、復陽、平氏、棘陽、湖陽、隨、淯陽、涅陽、陰、酇、鄧、酈、山都、穰、朝陽、蔡陽、安眾、筑陽、武當、順陽、襄鄉、南鄉、丹水、析等37縣。
十三年(208年)曹操設立和,南陽郡的樊城、山都縣、鄧縣(今鄧州)被劃給,南陽郡西部的、析縣等8縣被劃給南鄉郡。
三國兩晉南北朝
三國時,南陽為魏國所有,隸屬荊州。
晉朝,南陽郡為,瞎宛、 西鄂、 雉、 魯陽、犨 、淯陽、博望、 堵陽、 葉 、舞陰、 比陽、涅陽 、冠軍 、酈。
北魏,南陽郡屬廣州,瞎南陽、峽城,戶七千四百八十九 口二萬六千七百二十八。
隋唐
隋開皇三年(583),廢南陽郡為鄧州。大業三年(607)復置南陽郡,領縣八。範圍大大縮小。唐初為鄧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鄧州為南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稱州,此後不再設定。。
唐初為鄧州,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改鄧州為南陽郡。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稱州,此後不再設定。
南朝梁時期僑置郡
南梁時天監十年(511)析僑置南陽郡,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治(今湖南西北),屬。隋開皇九年(589),廢南陽郡置。
楚昭王羋軫(熊壬)十八年(公元前498年),沈尹戌在率軍與吳國軍隊作戰時英勇戰死,楚昭王遂封沈尹戌的兒子沈諸梁於葉邑(今河南葉縣舊城),史稱。葉公平定白雲勝叛亂以助復位,為楚國立下大功,被分封到南陽(今河南南陽、湖北一帶),賜爵為公,世人尊為葉公。葉公之後,以封邑為氏。據《》及《·氏族略·以邑為氏》等資料所載,在葉地治水開田,頗具治績。因平定白公之亂,故稱葉公。其後裔以邑為氏,葉邑成為葉氏祖地,葉公成為葉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