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隸: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應天府,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九游会j9

南直隸簡稱南直,是明朝處於南方、直隸中央六部的府和直隸州的區域的總稱。為兩京地區之一,區別於。與今江蘇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二省一市相當,與山東、河南、湖廣、江西和浙江相接壤。

南直隸經濟繁榮,賦稅居全國之冠;文化昌盛,崇文重教,半數以上官員皆出自;約占全國人口18%(1630年),面積235,368平方公里,僅占全國面積7%左右(1630年)。

明朝初年,直屬京師南京的地區為,初年建都(今南京),以、蘇州府、鳳陽府等14個府級單位(註:明朝時期的直隸州與府平級,有別於低一級的散州)為直隸。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遷都後,消北平布政使司,將北平布政使司所轄府也直隸中央六部,遂稱北直隸,簡稱北直,區域大致相當於今北京、天津、河北等市省;京師改稱南京,原京師地區改稱南直隸,原轄區基本不變,以區別於北直隸。

二年(1645年)滿清沿明制設江南,南直隸改為,即廢除南京國都地位,巡撫衙門設於(今南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南直隸
  • 別名:南直
  • 行政區類別:直隸
  • 所屬地區:中國東南
  • 下轄地區:今江蘇安徽上海兩省一市
  • 政府駐地:(今南京
  • 面積:235,368平方公里
  • 人口:30,945,410人(1630年)
  • 方言中原官話吳語江淮官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等
  • 主要城市:、松江府、等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應天府,鳳陽府,淮安府,揚州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廬州府,安慶府,太平府,池州府,寧國府,徽州府,徐州,滁州,和州,廣德州,辯誤,

歷史沿革

南直隸:元屬江浙行中書省、淮南江北行中書省、河南江北行中書省。
龍鳳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改置;
龍鳳二年(1356)、、分別改置、江淮府、廣興府;同年宋置江南行中書省,治,轄、太平府、江淮府、廣興府、常州路、揚州路、廬州路、安慶路;同年江淮府更名鎮江府;
龍鳳三年(1357)常州路改置長春府,尋更名;、路分別改置寧國府、新安府來屬;揚州路改置淮海府;
龍鳳六年(1360)信州路改置廣信府,與來屬;
龍鳳七年(1361)寧國府更名宣城府;池州路改置九華府,尋更名來屬;安慶路改置寧江府;淮海府更名維揚府;改置鄱陽府來屬;
龍鳳八年(1362)寧江府更名安慶府;鄱陽府更名饒州府,與廣信府、鉛山直隸州另屬;
龍鳳十年(1364)置中書省,省江南行省入,所轄直屬中書省,俗稱直隸;同年置江淮行中書省,治,廬州路改置廬州府來屬江淮行省;
龍鳳十二年(1366)維揚府、宣城府分別更名揚州府、宣州府;淮安路、高郵府、安豐路來屬江淮行省;同年省江淮行省入,同時安豐路、淮安路分別改置壽春府、淮安府;同年湖州路、嘉興路分別改置湖州府、來屬;
吳元年(1367年)壽春府降散州,濠州升臨濠府;新安府、宣州府分別更名徽州府、寧國府;改置蘇州府,與松江府來屬;
洪武元年(1368)高郵府降散州;同年定應天府為南京,為國都;
洪武二年(1369)定臨濠府為中都,泗州、壽州分別升、;
洪武四年(1371)泗州直隸州、壽州直隸州俱降散州;廣興府降;
洪武六年(1373)臨濠府更名中立府;七年(1374)中立府更名鳳陽府;
洪武十一年(1378)改南京為京師;
洪武十三年(1380)廢中書省,中書省直轄府州改為直屬六部,仍俗稱直隸;
洪武十四年(1381)徐州升為徐州直隸州;湖州府、嘉興府另屬浙江行省;
洪武二十二年(1389)和州、滁州分別升和州直隸州、滁州直隸州;
永樂十九年(1421年)改京師為,直隸改稱南直隸;
洪熙元年(1425年)復改南京為京師;
正統六年(1441年)復改京師為南京;
萬曆末年更名嘗州府。

行政區劃

應天府

府治在今江蘇省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

鳳陽府

府治在今安徽省
轄附郭縣:鳳陽縣、臨淮縣
其他轄縣:、、、
屬州及其轄縣:(霍丘縣、);(、)、()、(、)、亳州

淮安府

府治在今江蘇省市淮安區(原縣級淮安市)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鹽城縣、、、
屬州及其轄縣:()、邳州(、睢寧縣

揚州府

府治在今江蘇省揚州市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儀真縣、
屬州及其轄縣:(、)、()、通州()

蘇州府

府治在今江蘇省蘇州市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常熟縣、
屬州及其轄縣:(崇明縣

松江府

府治在今上海市松江區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

常州府

府治在今江蘇省常州市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

鎮江府

府治在今江蘇省市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

廬州府

府治在今安徽省合肥市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
屬州及其轄縣:()、(、)

安慶府

府治在今安徽省安慶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

太平府

府治在今安徽省
轄附郭縣:當塗縣
其他轄縣:、

池州府

府治在今安徽省市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

寧國府

府治在今安徽省市
轄附郭縣:
其他轄縣:、、、、

徽州府

府治在今安徽省
轄附郭縣:歙縣
其他轄縣:、、、、

徐州

州治在今江蘇省徐州
其他轄縣:、沛縣、、

滁州

州治在今安徽省市
其他轄縣:、

和州

州治在今安徽省
其他轄縣:

廣德州

州治在今安徽省
其他轄縣:

辯誤

綜述
明朝的南、北直隸是一種特殊的存在,很多人都把南、北直隸認為是一種政區,其實是一種很大的誤解。南北直隸的府和直隸州與一樣,都是直接歸中央六部管轄的。南直隸是南京及附近府和直隸州的統稱;北直隸則是京師及附近府和直隸州的統稱,南直隸不等於,北直隸不等於順天府。
南直隸南直隸
這個誤解就和把湖北省的理解成一個政區一樣。
江漢地區只是一個統稱,包括、、天門三市,三市都是縣級市,都直屬湖北省。
南北直隸也一樣,只是兩個統稱,北直八府二直隸州,南直十四府四直隸州,都是府級,也都直屬中央六部。
當然,二者之間還是有些不同的,如江漢地區有共同的中院,而南北直隸各府州的上級司法機構就是刑部了。
註解及歷史緣由
南北直隸本身沒有官署、沒有機構、沒有,、雖然是京府,但也還是府級,府尹是不能管其他府州的。沒官署、沒機構、沒長官自然就不能稱之為政區了。
實際上,直隸用於現在的話說,就是“直接管轄的區域”,北直隸的意思就是“北邊(中央)直轄的區域”。
其實這一制度還源自元朝,我們的地圖上一般把元朝中書省直轄區域就用“中書省”表示,元朝的中書省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國務院”。元朝對這一區域則用“腹里”一詞表示,明朝改用“直隸”表示。
後來撤消北平布政、按察兩司後,原直隸改稱南直隸,簡稱南直;而北平兩司原轄區域也是直轄區,因此稱為北直隸,簡稱北直。(同時撤消的還有北平都司,原轄衛所也由直隸了)
至於《明史》中的京師、南京嚴格的說也是錯誤的,因為京師指京師城,南京指南京城,它們本身也都不是政區。只能說用京師代指北直、用南京代指南直。
從“道”來分析
南北直隸也有巡道和守道,但正因為南北直隸不是政區,所以各道的參政、參議、副使、僉事們只能掛靠在鄰近的兩司。其中:
北直隸、大名、天津、四道,由山東帶管;易州、口北、、、薊州、永平等六道,由山西帶管。
南直隸、潁州、徐州三道,由山東帶管;、漕儲、常鎮、廬鳳、徽寧池太、六道,由浙江、江西、湖廣帶管。
從中央戶部的職權分析
戶部:明朝戶部分十三,按布政司劃分,每個清吏司管本布政司的事務,另兼管中央部門、南京部門、、五城、特殊機構如鹽司糧倉稅關等和南北直府州的事務。其中:
北直八府二州事務歸福建司管(福建司還管福建八府一州,福建都司、行都司、都司、萬全都司等事務,基本上北直事務也都歸福建司管了,當然還管一些重要糧倉等)。
南直十四府四州事務歸四川司管(四川司還管四川的府州、四川都司、行都司、中都留守司等事務,基本上南直事務也都歸四川司管了)。
到了清朝,直隸省(於北直設立)事務仍歸福建司;設江南省後,江南省(於南直設立)事務才劃歸新設的江南司管。
從中央刑部的職權分析
刑部:明朝刑部和戶部一樣,分十三清吏司,按本(和布政司分區相同)劃分,每個清吏司管本按察司的事務,另兼管中央部門、南京部門、都司衛所、王府、五城、特殊機構如鹽司等和南北直府州的事務。其中:
北直順天、永平、三府歸雲南司管,、河間、真定、四府、歸貴州司管,歸四川司管,延慶州歸廣東司管。
南直歸廣東司管,淮安、揚州二府歸河南司管,安慶、徽州二府歸廣西司管,、池州二府歸湖廣司管,蘇州府歸貴州司管,松江府歸四川司管,廬州府歸江西司管,太平府歸陝西司管,鳳陽府、滁州歸山東司管,鎮江府、徐州歸山西司管,常州府、歸福建司管,和州歸浙江司管。
其中廣東、貴州、四川三司同時管有南北直的府州。
到了清朝,直隸省事務劃歸新設的直隸司;江南省事務劃歸新設的江南司,分成江蘇、安徽二省後,也將江南司分成江蘇、安徽兩司。
從中央監察御史的職權分析
:明朝監察御史分,按布按兩司劃分,每道管本司事務,另兼管中央部門、南京部門、都司衛所、王府、五城、特殊機構如鹽司、土司等和南北直府州的事務。其中:
北直順天、永平、廣平三府歸雲南道管,保定、真定二府歸廣西道管,河間、順德二府、保全州歸貴州道管,大名府歸河南道管,延慶州歸廣東道管
南直歸廣東道管,常州、池州二府歸福建道管,安慶、徽州歸廣西道管,鎮江、太平二府歸山西道管,鳳陽府、徐、滁二州歸山東道管,松江府、廣德州歸四川道管,蘇州府歸貴州道管,揚州府歸河南道管,廬州府歸浙江道管,淮安府歸江西道管,歸湖廣道管,和州歸陝西道管
其中廣東、河南、廣西、貴州四道同時管有南北直的府州。
到了清朝,直隸省事務劃歸河南道,後劃;江南省事務劃歸新設的江南道。
結語
這從上面可以看出來,在區域涉及地方具體事務的中央衙門中,南北直各府州都是由中央直管的,而且每個部門管得還不一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