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天主教隱修院修會。因創始於法國格雷諾布爾(grenoble)北部的加爾都西山中而得名。其名稱源自法語chartreuse,英文譯為charterhouse。1084年,由德國人的(st. bruno ,約1032—1101)創立。以本篤會會規作藍本,但會規更嚴格。第一座修道院為加爾都西大修道院;第二座修道院於1092年成立於義大利卡拉布里亞的拉托雷(la torre);12世紀,總計有38所加爾都西修道院,其中包括2所修女院,成立於英國和歐洲大陸各地;1521年,該會的發展達到頂峰,有195所修道院。1127年,修道院長蓋谷斯·杜·查泰爾(guigues de châtel)制定第一部會規即《加爾都西會規(consuetudines carthusiae);1133年,得到宗教英諾森二世(innocentius ⅱ,1130—1143年在位)的認可。嚴格持守簡樸的生活;禁食肉類;修士各居一小室,以便獨自專務苦身、默想、誦經;終身嚴守靜默,只能在每周六聚談一次;在每年的40天封齋期內,僅食麵包與清水,故有“苦修會”之稱;會員穿白衣。設有女修會。1378—1400年,該會發生大分裂。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以及後來,曾在各地遭到迫害。18世紀晚期在法國大革命期間,受到重大衝擊。至20世紀初,加爾都西大修道院在以塞(isēre)的修道院被法國驅逐出境,轉往義大利的法爾內塔(farneta)。1929年,修士重回蒙楚科斯(montrieux)修道院。1960年末,法國、西班牙、波蘭、義大利、德國、瑞士和英國約有25所加爾都西修道院,600位修士和在俗修士,140位修女和在俗修女。1950年,美國佛蒙特州的懷廷漢成立一所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