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分手信》改編於美國作家尼古拉斯·斯帕克斯的同名小說,由執導,、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10年2月5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約翰在家鄉的艷陽下、沙灘上,偶然結識莎文娜。透過莎文娜,約翰重新認識了自己,也重新認識了愛情。甜蜜的相處時光總是短暫,約翰必須回到軍隊甚至被派駐海外。時間一天又一天地過去,這段靠書信維繫、偶而得以見上一面的遠距離戀情,終因莎文娜的一封分手信而劃下句點。
基本介紹
- 導演:萊塞·霍爾斯道姆
- 編劇:
- 主演:查寧·塔圖姆,阿曼達·塞弗里德
- 製片人:威克·戈弗雷、馬蒂·博文
- 出品公司:相對論傳媒公司
- 中文名:分手信
- 外文名:dear john
- 其它譯名:親愛的約翰,最後一封情書
- 製片地區:美國
- 製片成本:2500萬美元
- 拍攝地點: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
- 拍攝日期:2008年10月13日
- 類型:劇情
- 片長:105 min
- 上映時間:2010年2月5日(美國)
- 對白語言:英語
- 色彩:彩色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圖片,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製作發行,上映日期,票房信息,影片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
劇情簡介
約翰23歲時,高中畢業便不再升學,終日不知所以地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惶惶然地在酒吧飲酒作樂度過,戀情不斷卻未見真愛。直到有一天,他毅然投效軍旅,並於放假回家時,在家鄉的艷陽下、沙灘上,偶然結識正值花樣年華的莎文娜。
21歲莎文娜的成長背景與約翰相去甚遠,她不同於約翰的放浪形骸,她單純、善良、率真,有堅定的理念與信仰,有清楚而明確的目標。透過莎文娜,約翰重新認識了自己,也重新認識了愛情。甜蜜的相處時光總是短暫,約翰必須回到軍隊,甚至被派駐海外。時間一天又一天地過去,這段靠書信維繫、偶而得以見上一面的遠距離戀情,終因莎文娜的一封分手信而劃下句點。陷入心碎絕境的約翰,把他收藏的整箱信搬出來,燒毀在軍營的火堆里。
後來約翰在戰場負傷,傷好後他選擇了繼續服役。然而因父親病危,約翰回家探望,順便去莎文娜家中卻發現早已物是人非,莎文娜和鄰居蒂姆已經成為愛人,而蒂姆此時也已經病重。後來倆人在莎文娜家中共進晚餐,此時的莎文娜再也忍不住而一吐單獨生活的苦悶和當時處境的艱難,分別時莎文娜說不久再見,而經歷過戰爭中生死的約翰卻猶豫了很久,沒有像以前那樣給相同的答覆,只是說聲再見。他將父親生前收藏的硬幣全都賣了,只留下一枚錯幣,得到的錢匿名捐給了蒂姆,為蒂姆贏得了向家人告別的時光。約翰又回到了戰場。後來從莎文娜的信中得知蒂姆用人生最後的時間告別了朋友。最後以兩人在咖啡店前的相擁結尾,經過戰爭和離別洗禮的一對終究是走到了一起。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配音 |
---|---|---|
約翰 | ---- | |
莎文娜 | ---- | |
蒂姆 | ---- | |
約翰的父親 | 理查·詹金斯 | ---- |
蘭迪 | ---- | |
紐德 | ---- | |
魯斯特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原著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配樂 | 剪輯 | 道具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服裝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馬蒂·博文 威克·戈弗雷 | lasse hallstrouml | 查爾斯·克魯維爾 朱莉·卡明斯 | 傑米·林登 | 特里·斯泰西 | 克里斯蒂娜·博登 | 喬安娜·科爾伯特 | mark fincannon 理察·察曼托 | 卡拉·林德斯特倫 | 馬克·加納 | 達納·坎貝爾 凱瑟琳·蘭斯頓 | 薩默·尤班克斯 |
註:分手信的演職員表資料來源
角色演員介紹
- 演員:高中畢業便不再升學,換了一份又一份工作,惶惶然地在酒吧飲酒作樂度過,戀情不斷卻未見真愛。之後他毅然投效軍旅,並於放假回家時,偶然結識莎文娜。隨後約翰便回到軍營,長年與莎文娜有書信的交流。
- 莎文娜演員:約翰的情人,兩人在家鄉相識後不斷進行書信交流。但迫於約翰久不在身邊,最終與蒂姆結婚。
- 約翰的父親演員:約翰的父親,很少跟兒子約翰進行情感上的溝通,生活中唯一的愛好就是收集硬幣,因此收集硬幣是以前和兒子的共同愛好,隨著約翰的長大,這個習慣漸漸不見了。
- 演員:莎文娜的好朋友,有一個患有自閉症患者的兒子。影片最後與莎文娜結婚,但不久因癌症離世。
- 演員:斯科特·波特迷戀莎文娜,影片開始之初處處與約翰不和。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來源
音樂原聲
曲目 | 演唱者 | 專輯資料 |
---|---|---|
paperweight | joshua radin & schuyler fisk | ![]() |
the moon | the swell season | |
amber | 311 | |
excelsior lady | the donkeys | |
things & time | wailing souls | |
little house | amanda seyfried | |
this is the thing | fink | |
think of me | rosi golan | |
you take my troubles away | rachael yamagata & dan wilson | |
dear john theme | deborah lurie | 發行日期:2010年02月01日 |
幕後花絮
- 影片名dear john是美國的一個俚語,意思為絕交信。它原先寫為dear john letter,john在這裡代指美國大兵。這個詞的來源是二戰時期,由於在家鄉的未婚妻或者是妻子忍受不了自己的男人常年在外,從而提出分手。這種信的內容一般都是:“我已經找到終生伴侶了,那個人不是你”。由於dear john的風靡,而且信件內容非常簡短,所以直接催生了另一個英語中的詞組:“that's all she wrote”,這個詞組的非字面含義是“我被她甩了”。
- 《分手信》是的第11本小說,曾是《》暢銷排行榜冠軍,並被翻譯成了35種文字,全球銷量4500萬冊。
- 尼古拉斯·斯帕克斯有多部作品被搬上過銀幕,其中有《》、《》、《》和《》等。
- 影片女主角的名字叫做莎文娜,和尼古拉斯·斯帕克斯一個女兒的名字一樣。其實,尼古拉斯·斯帕克斯在自己的書中總是喜歡以自己親人的名字來命名人物。
- 《分手信》里的父親和提姆的弟弟都是自閉症患者,生活中,斯帕克斯的兒子是輕度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的一種)。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11年 | 泰勒獎 | 最佳票房應影片 | 獲獎 | 黛博拉·盧瑞 |
2011年 | mtv電影大獎 | 最佳男演員 | 提名 | 查寧·塔圖姆 |
最佳女演員 | 阿曼達·塞弗里德 | |||
2011年 | 美國人民選擇獎 | 最受歡迎劇情類電影 | 提名 | 全體劇組 |
2011年 | 美國青少年選擇獎 | 最佳劇情電影男演員 | 提名 | 查寧·塔圖姆 |
最佳劇情電影女演員 | 阿曼達·塞弗里德 | |||
最佳劇情電影 | 全體劇組 | |||
最佳電影火花 | 阿曼達·塞弗里德、查寧·塔圖姆 |
幕後製作
改編原著
電影改編於“美式純愛系小說天王”之稱的的同名小說。作者根據自己的戀愛經歷寫成了這本書,帶有作者親身經歷影子的小說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還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榜首,最終被著名的瑞典導演相中,改編成影片。
改編之初
萊塞·霍爾斯道姆在閱讀這本小說時,完全被《分手信》迷住了。小說中對愛情、對兩個人的情緒的絲絲入扣的描寫抓住了萊塞·霍爾斯道姆的心。萊塞·霍爾斯道姆從裡面找到自己年輕時候或者是戀愛的影子。在某種程度上,這部小說並非在敘述一個發生在兩個人中間的愛情故事,而是在描述一個男孩的成長,那種對生命的尋找以及救贖。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加拿大 canada | 2010年2月5日 | 俄羅斯 russia | 2010年2月25日 |
英國uk | 2010年4月14日 | 中國香港 hong kong | 2010年5月6日 |
澳大利亞 australia | 2010年3月4日 | 德國 germany | 2010年5月6日 |
法國 france | 2010年3月31日 | 新加坡 singapore | 2010年2月25日 |
西班牙 spain | 2010年4月23日 | 瑞典 sweden | 2010年6月4日 |
票房信息
影片在美國上映首個周末在2969家影院放映,共收穫3240萬美元的票房。影片在香港上映單日收穫15萬港幣票房,上映4天共獲85萬港幣票房。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 影片給觀眾提供了充足的機會來欣賞寬闊的肩膀和阿曼達·塞弗里德燦爛的微笑,但讓遠隔千里的他們保持聯繫的敘事裝置在銀幕上不怎么管用。(《》評)
- 影片《分手信》小心翼翼地蒸餾了人們的經歷,並把它們濃縮成味道甜美而且易吸收的糖漿,這也許不是一劑強效藥,卻能有效地治療純情緒化和感應式心痛。(《》評)
- 影片最終會讓人哭得唏里嘩拉。(《底特律新聞》評)
- 導演柔和的執導手法甚至讓戰爭也顯得那么安靜。(《》》評)
- 兩位主演之間擦出了強烈的火花,塞弗里德給她的角色帶來了一種活力的自信。(《》評)
- 影片裡大多數是兩位漂亮的主演地相互對望,對那些追求浪漫的觀眾來說,通常這就足夠了。(《》評)
負面評價
- 影片《分手信》講述了兩個相愛的年輕人最終未能找到幸福的心碎故事,只是因為他們落入了尼古拉斯·斯巴克斯小說改編作品的陷阱之中。(《芝加哥太陽時報》評)
- 充斥著過度傷感情緒的《分手信》會深深打動觀眾,如果她們只是12歲的女孩子。(《亞利桑那共和報》評)
- 兩位主演不再共同出現在銀幕上為影片加溫時,它就像昨天的剩蟹湯一樣冰冷結塊。(《費城詢問報》評)
- 人物在任何方面都沒有真正的深度和質地,無論是傷感或者其他什麼。(《》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