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祐(宋哲宗趙煦年號)

元祐(宋哲宗趙煦年號):紀年,改元,大事記,出生,逝世,同期年號,歷史記載,元祐元-九游会j9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元祐(1086年—1094年)是趙煦的第一個年號。北宋使用這個年號共九年。由於元祐年間是由反對新政的舊黨當政,因此後來的中,”元祐“一詞又被用來指稱舊黨及其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祐
  • 性質分類:年號
  • 所屬政權:北宋
  • 起止時間:1086年—1094年
  • 在位皇帝:宋哲宗趙煦
  • 同期政權:契丹(遼)、西夏、大理
紀年,改元,大事記,出生,逝世,同期年號,歷史記載,元祐元年,元祐二年,元祐三年,元祐四年,元祐五年,元祐六年,元祐七年,元祐八年,元祐九年,

紀年

元祐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九年
公元
1086年
1087年
1088年
1089年
1090年
1091年
1092年
1093年
1094年
丁卯
戊辰

改元

八年宋神宗崩,繼位,次年改元。

大事記

元祐五年——開建。
元祐五年——開封建造水運儀像台。
元祐八年——沈括著《》。

出生

元祐四年——,南宋著名禪師。
元祐五年——,宋朝大臣。
元祐五年——,宋朝抗金將領。
元祐五年——,宋朝大臣,的“ ” 之一。
元祐八年5月18日——,宋朝將軍。

逝世

元祐元年——司馬光宋朝史學家。
元祐元年5月21日——王安石,北宋大臣。
元祐五年——,宋朝畫家(約逝世於元祐五年)。
元祐八年8月——,北宋宣仁皇太后高氏,母,祖母,從元祐元年至八年執政。

同期年號

元祐年間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權年號:
(1085年至1094年):遼—之年號
(1086年正月至七月):西夏—之年號
(1086年七月至1089年十二月):西夏—之年號
民安(1090年-1097年):西夏皇帝夏崇宗李乾順的年號
保立:大理—(1082年至1094年在位)之年號
建安:大理—段正明(1082年至1094年在位)之年號
天祐:大理—段正明(1082年至1094年在位)之年號
(1084年二月七日至1087年四月七日):與年號
(1087年四月七日至1095年十二月十五日):日本堀河天皇年號
廣祐(1085年至1092年):李朝—之年號
會豐(1092年至1100年):李朝—李乾德之年號

歷史記載

元祐元年

元祐元年春正月庚寅朔,改元。丙午,錄在京囚,減死罪以下一等,杖罪者釋之。丁未,詔回賜高麗王鞍馬、服帶、器幣有加。罷陝西、河東四年後軍興添置官局。丙辰,久旱,幸相國寺祈雨。立神宗原廟。,甘露降。
二月,以河決大名,壞民田,民艱食者眾,詔安撫使振之。,修《神宗實錄》。丁卯,詔左右侍從各舉堪任監司者二人,舉非其人有罰。,禁邊民與夏人為市。,卒,以其子襲河西軍節度使、邈川首領。庚辰,夏人入貢。辛巳,坐變鹽法落職。
,罷。以司馬光為、門下侍郎。詔韓維、、、詳定。壬辰,以為門下侍郎。丙午,守為,試吏部尚書呂大防為尚書右丞。白虹貫日。丁未,群臣上宮名曰,殿曰崇慶壽康;皇太后宮曰隆祐,殿曰隆祐慈徽。庚戌,賜國王服帶、器幣。辛亥,章惇罷。甲寅,詔侍從、御史、國子司業各舉經明行修、可為學官者二人。,以吏部尚書范純仁樞密院事。丙辰,掩京城暴骸。罷諸州常平官。
三月辛未,詔毋以堂差沖在選已注官。置訴理所,許熙寧以來得罪者自言。命公試,司業、博士主之,如春秋補試法。癸酉,置開封府界提點刑獄一員。乙亥,罷蘭會路經制財用司。己卯,復。辛巳,詔民間疾苦當議寬恤者,監司。以為。乙酉,許帶職。
夏四月,罷。辛卯,詔諸路旱傷蠲其租。壬辰,以旱慮囚。,王安石薨。辛丑,詔執政大臣各舉可充館閣者三人。,以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乙巳,詔戶部裁冗費,著為令。等以用兵失利,為所劾,貶秩。辛亥,揚王顥、荊王頵並太尉。詔遇科舉,令各舉經明行修之士一人,俟登第日與升甲。罷之制。知周士隆撫納溪洞民一千三百餘戶,賜士隆銀帛。癸丑,定六官員數。
五月丁巳朔,以韓維為門下侍郎。罷諸路重祿,復熙寧前舊制。庚申,夏人來賀即位。壬戌,詔侍從、台官、監司各舉縣令一人。戊辰,命同修立國子監條制。,幸揚王、荊王第,官其子九人。,復左、右天廄坊。,詔博班宰相之上。
六月甲辰,置《春秋》博士。落職,分司南京、蘇州居住。戊申,以配享神宗廟庭。庚戌,太白晝見。甲寅,詔正風俗,修,勿理細故。復置。程頤上疏論輔養。
秋七月丁巳,置。,設十科舉士法。劉恕同修《》,未沾恩而卒,詔官其子。,夏國主卒。,夏國遣使賀坤成節。
八月辛卯,詔常平依舊法,罷。壬辰,封弟偲為祁國公。甲午,遣使入貢。壬子,日傍有五色雲。磁州壟同穗。
九月丙辰朔,司馬光薨。己未,朝獻景靈宮。辛酉,大享明堂,以配,赦天下。丁卯,試蘇軾為翰林學士、。己卯,罷。
冬十月,改為奉聖公。,太白晝見。,夏人來告哀。庚子,遣使弔祭。
十一月戊午,以為中書侍郎御史中丞為。乙亥,遣使入貢。庚辰,蠲官溪錢。
十二月庚寅,詔將來服除,依三年故事,群臣勿上尊號。戊戌,華州小敷谷山崩。,詔以冬溫無雪,決繫囚。是歲,河北、楚、海諸州水。

元祐二年

二年春正月,封秉常子乾順為夏國主。戊辰,詔舉人程試,毋得於《老》、《莊》、《列子》書命題。辛巳,詔蘇轍、劉分攵編次神宗御製。白虹貫日。
二月丁亥,遣諫使河北,振民被災者。詔施、黔、戎、瀘等州保甲監司免歲閱。丁酉,加賜于闐國金帶、錦袍、器幣。,命選人,歲以百人為額。辛丑,詔陝西、河東行策應牽製法。是月,代州地震。
三月壬戌,手詔,止就。戊辰,詔中外侍從歲舉郡守各一人。令御史台察民俗者。夏人遣使入謝。癸酉,奉安神御於景靈宮宣光殿。庚辰,詔供奉官以下百人為額。
夏四月,交阯入貢。,鬼章子結齷齪寇洮東。戊子,慮囚。,詔太師十日一議事。辛卯,詔:“冬夏旱?,海內被災者廣,,責躬思過,以圖消復。”,以四方上尚書者,或冤抑不得直,令御史分察之。己亥,太皇太后以旱權罷受冊禮。,雨。乙丑,以徐州布衣陳師道為亳州。丁未,複製科。戊申,復膳。罷。
五月癸丑,夏人圍南川砦。丁卯,以為,兵部尚書為。壬申,入貢。丁丑,詔御史官闕,御史中丞翰林學士、兩省以上。
六月辛丑,以知樞密院事。,有星如瓜出文昌。丙午,邈川首領結藥來降,授。
秋七月辛亥,詔戶部修《會計錄》。以司空。夏人寇鎮戎軍。詔府界、三路教閱保甲。複課利虧額科罰。丙辰,罷諸州數外歲貢。戊午,以遼蕭德崇等賀坤成節,曲宴,始用樂。庚申,進封為。,改為渠陽軍。,韓維罷。
八月辛巳,罷,權同國子監。癸未,以西蕃寇洮、河,民被害者給錢粟,死者賜帛其家。詔復進納人舊法。,命為西京安奉神宗御容禮儀使。,西南蕃遣人入貢。,以夏國政亂主幼,強臣乙逋等擅權逆命,詔諸路帥臣嚴兵備之。庚子,授首領心牟欽氈銀州,溫溪心瓜州團練使。辛丑,涇原言夏人寇三川諸砦,官軍敗之。丁未,岷州行營將復,執鬼章青宜結。
九月乙卯,發於大慶殿。丙辰,發皇太后、冊寶殿。己未,夏人寇鎮戎軍。丁卯,禁私造金箔。
冬十月,奉安神宗御容於會聖宮及院。,日有五色雲。戊子,恭謝景靈宮。辛卯,減西京囚罪一等,杖已下釋之。己亥,西南龍、張蕃遣人入貢。庚子,論復洮州功,種誼等遷秩、賜銀絹有差。
十一月丙辰,復置。庚申,獻鬼章於崇政殿,以罪當死,聽招其子及部屬歸以自贖。乙亥,大雪甚,民凍多死,詔加振恤,死無親屬者官瘞之。罷內殿承制試換文資格。,決囚。
十二月,賜諸軍及貧民錢。,興龍節,初上壽於。己丑,大寒,罷宴。壬辰,兀征聲延部族老幼萬人渡河南,遣使廩食之,仍諭聲延勿失河北地。,白虹貫日。,頒《元祐敕令式》。是冬,始閉汴口。

元祐三年

三年春正月己酉朔,不受朝。庚戌,復廣惠倉。己未,朝獻景靈宮。庚申,雪寒,發谷五十餘萬石,損其直以紓民。辛酉,詔朱崖軍開示恩信,許生黎悔過自新。,罷上元。,奉表詣闕謝罪,令邊將無出兵,仍罷招納。甲戌,決囚。
二月甲申,罷修金明池橋殿。,德音:減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工役權放一年,流民飢貧量與應副。,詔河東苦寒,量度存恤戍兵。,罷春宴。,白虹貫日。辛丑,太白晝見。,廣東兵馬監童政坐擅殺無辜,伏誅。
三月丙辰,韓絳薨。丁巳,御集英殿策進士。,策武舉。,賜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一千一百二十二人。乙亥,夏人寇德靜砦,將官等敗之。
夏四月戊寅,令諸路郡邑具役法利害以聞。辛巳,以為司空、同平國事,為兼門下侍郎,為尚書右僕射兼。壬午,以為門下侍郎,為中書侍郎,為,御史中丞為,戶部侍郎。,詔定歲舉升陟人數。丁酉,來貢。庚子,詔天下郡城以地里置兵額,禁勿他役。
五月癸亥,漢東郡王宗瑗薨。
六月癸未,詔、正言、殿中、,仿故事,以資序歷一年者為之。辛丑,夏人寇塞門砦。,五色雲見。
秋七月戊申,荊王頵薨。戊辰夜,東北方明如晝,俄成赤氣,中有白氣經天。,太白晝見。,忠州言塗井鎮雨黑黍。
八月戊寅,阿里骨入貢。己卯,進封揚為。辛巳,復置。,罷吏試斷刑法。,渠陽蠻入寇。辛丑,降繫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
九月庚申,禁宗室聯姻家。乙丑,復遷職,加封邑。詔觀察使以上給。丁卯,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
十月丙戌,詔罷新創諸,廢渠陽軍。戊戌,復南、北。
十一月甲辰,遣等行河。丁卯,大食麻囉拔國入貢。詔歲以十月給巡城兵衣裘。十二月丁酉,獠人寇小溪。,白虹貫日。
朔,頒《元祐式》。,范鎮定鑄律、度量、鐘磬等以進,令、參定。戊申,減宰執賜予。庚申,置六曹尚書權官。丙寅,詔詳定重複利害以聞。是歲,、、西南蕃入貢。天下上戶部:主戶二百一十三萬四千七百三十三,丁二千八百五十三萬三千九百三十四。客戶六百一十五萬四千六
百五十二,丁三百六十二萬九千八十三。斷二千九百一十五人。

元祐四年

四年春正月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內東門拜表賀。,宴遼使於紫宸殿。甲申,以夏人通好,詔邊將毋生事。
二月,薨。庚戌,白虹貫日。,夏人來謝封冊。
三月己卯,作渾天儀。胡宗愈罷。,以不雨,罷春宴。,詔自今大禮毋上尊號。辛卯,晝有流星出東方。,錄囚。乙未,罷幸、金明池。
夏四月乙巳,等以久旱求罷,不允。丁未,薨。,罷大禮使及奏告執政加賜。,立試進士四場法。,弛在京牧地與民。
五月,詔自今以三人為額。、坐不論,。辛巳,貶蔡確為。,復貶確為英州別駕、安置新州。,來貢。
六月,、罷。丙午,以同知樞密院事,戶部尚書韓忠彥為,翰林學士許將為。丁未,夏國來貢。癸丑,邈般次泠移、四迷等齎于闐國黑汗王及其國表章來貢。
秋七月丙子,詔復外。丁丑,使蕭寅等來賀坤成節,曲宴。庚辰,以母憂去位。
八月壬寅,敕郡守貳以“四善三最”課縣令,吏部歲上監司考察狀。辛酉,詔:今後明堂大禮,毋令百官拜表稱賀。
九月戊寅,致齋垂拱殿。己卯,朝獻,,大饗明堂,赦天下,百官加恩,賜齎士庶高年九十以上者。,加賜、器幣有差。,檢舉先朝,戒諭百官遵守。
冬十月辛丑,西南程蕃入貢。丁未,龍蕃入貢。,翰林學士蘇轍上《神宗御集》,藏寶文閣。癸丑,御邇英殿,講官《三朝寶訓》。
十一月庚午,敕以下進士為左,余為右。溪洞彭儒武等進溪洞布。,以孫固知樞密院事,為門下待郎,吏部尚書為中書侍郎。乙酉,有星色赤黃,尾跡燭地。,卻元日賀禮,令百官拜表。,章惇買田不法,降官。辛卯,改發運、轉運、提刑預妓樂宴會徒二年法。
十二月庚子,遼使常等賀興龍節,曲宴。癸丑,更定二舞曰《威加四海》、《化成天下》。甲寅,減鄜延等路戍兵歸營。,以御史闕,令中丞、兩省各舉二人。是歲,夏國、邈黎、大食、麻囉拔國入貢。

元祐五年

五年春正月丁卯朔,御視朝。丁丑,朝獻。
二月丁酉,罷諸州、軍奏舉改官。,夏人歸所掠吏士百四十九人。庚子,加溪洞人田忠進等九十二人有差。辛丑,以旱罷,修黃河。,禱雨,罷浚京城壕。丁未,減天下囚罪,杖以下釋之。庚戌,以太師充護國軍、節度等使,令備禮冊命。壬子,彥博乞免冊禮,從之。甲
子,文彥博於玉津園。
三月丙寅朔,薨。丁卯,詔賜故家緡錢,令給喪事。壬申,以韓忠彥同知樞密院事,翰林學士承旨為。癸未,罷春宴。壬辰,罷幸金明池、。
夏四月癸卯,詔、等同舉二員。,等以旱求退,不允。丙午,薨。癸丑,詔講讀官御退,留二員奏對邇英閣。丁巳,詔以旱、,罷五月朔日文德殿視朝。辛酉,以軍節度使為檢校司空
五月,詔差役法有未備者,令王岩叟等具利害以聞。乙亥,雨。己卯,復膳。
六月辛丑,。癸亥,晝有五色雲。
七月壬申,涇原路經略:諸人違制典買蕃部田土,許以免罪,自二頃五十畝以下,責其出刺弓箭手及買馬備邊用各有差。乙酉,夏人來議分畫疆界。
九月丁丑,詔復置學士。
冬十月,罷提舉修河司。丁酉,詔定州祠載祀典。
十二月辛卯朔,許將罷。安康郡王宗隱薨。丙辰,大閱,賜以銀楪、匹帛,罷轉資。是歲,東北旱,浙西水災。賜宗室子授官者四十四人。斷四千二百六十有一。高麗、、龍蕃、、入貢。

元祐六年

六年春正月朔,不受朝,群臣及遼使詣東上閣門、內東門拜表賀。,詔、毋用羔。
二月辛卯,以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待制。癸巳,以蘇轍為,宗室士俔追封。庚子,拂箖國來貢。丁丑,授男溪邦彪籛為化外。
三月癸亥,上《神宗實錄》。,御集英殿策進士。,策武舉。癸酉,詔御史中丞舉二人,翰林學士至同舉二人。,呂大防特授右。,賜奏名進士、諸科及第出身九百五十七人。,罷幸金明池、。
夏四月,復置通禮科。丙申,詔恤刑。辛丑,詔大臣堂除差遣,非行能卓異者不可輕授。仍搜訪遺材,以備擢任。夏人寇熙河蘭岷、。,太白晝見。,賜李乾德、金帛、鞍馬。
五月己未朔,日有食之,罷視朝。庚辰,詔娶得官者,毋過、。丁亥,後省上《元祐敕令格》。
六月壬辰,錄囚。,置國史院修撰官。乙卯,詔以田思利為光祿大夫,充溪洞。
秋七月癸亥,復南院使。,複製置解鹽使。,振兩浙水災。
八月,三省進納後儀制。辛卯,詔御史台:臣僚親亡十年不葬,許依條彈奏及令吏部檢察。,改屬籍曰《宗藩慶系錄》。令文武臣出入京城門書職位、差遣、姓名及所往。己酉,修《神宗寶訓》。癸丑,詔都監等以違旨夜出兵入界,與夏人戰死,不,余官降等。,夏人寇懷遠砦。
,嚴飭陝西、河東諸路邊備。甲子,太白晝見。庚午,詔御史中丞舉二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給事中舉四人。壬申,致事辭免使,不允。甲申,與執政爭獄事,自乞,詔改禮部侍郎。
九月丁亥,夏人寇麟、府二州。壬辰,詔州民為寇所掠,廬舍焚盪者給錢帛,踐稼者振之,失牛者官貸市之。,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丁酉,方正王普等,遷官有差。歲出內庫緡錢五十萬以備邊費。,幸上清儲祥宮。壬子,宮成,減天下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癸丑,以執政官行法非便,詔有利害陳述勿禁。
冬十月丁卯,有流星晝出東北。庚午,朝獻,還,幸國子監,賜三品服,監學官賜帛有差。庚辰,令諸宮院建國小。貴妃苗氏薨。癸未,編修神宗御製官轉秩加賞。詔京西提刑司歲給錢物二十萬緡,以奉陵寢。
十一月乙酉朔,罷。壬辰,作《元祐觀天曆》。罷知。辛丑,薨。
十二月戊辰,開封府火。壬申,以前禦敵失策降官。是歲,水,定州野蠶成繭。高麗、交阯、入貢。

元祐七年

七年春正月,以遼使耶律迪卒,輟朝一日。乙巳,張誠一以穿父墓取犀帶,責授左武衛將軍,提舉。
二月丁卯,詔陝西、河東邊要進築。
三月,。
夏四月己未,立皇后孟氏。甲子,命為皇后使。甲戌,立考察縣令課績法。
五月戊戌,御冊皇后。庚子,罷侍從官。丙午,罷知鄭州。大食進。
六月,以呂大防為,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韓忠彥樞密院事,為門下侍郎翰林學士為中書侍郎,翰林學士為,御史中丞為,戶部尚書。甲子,置解額。戊辰,渾天儀像成。甲戌,日旁五色雲見。
七月,詔修《神宗史》。復翰林。己酉,詔諸路安撫鈐及西京、南京各賜《》一部。庚戌,宗室以上者禁。
八月丙辰,罷監酒稅務增剩給賞法。己未,詔西邊諸將嚴備,毋輕出兵。乙亥,戒邊將毋掊克軍士。前陷交阯將吏蘇佐等十七人自拔來歸。
九月戊戌,詔:“南郊,宜依故事設位。禮畢,別議方澤之儀以聞。”己酉,永興軍、蘭州、鎮戎軍地震。
冬十月庚戌朔,地震。丁巳,陝西有前代帝王陵廟處,給民五家充守陵戶。丁卯,夏人寇環州。
十一月辛巳,太白晝見。甲申,詔以上許占。,入貢。,帝齋。辛卯,朝獻。壬辰,饗太廟。癸巳,祀天地於,赦天下,群臣中外加恩。罷南京榷酒。民罹親喪者,戶以差等與免徭。辛丑,賜徐王劍履上殿。
十二月辛亥,、加。甲子,罷飲福宴。庚午,祈雪。是歲,兗州生瑞谷。高麗占城、西南蕃龍氏、入貢。

元祐八年

八年春正月己卯朔,不受朝。甲申,卒。,御邇英閣,召宰臣讀《寶訓》。,詔復。壬辰,幸太乙宮。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
二月己酉,詔西南蕃龍氏遷秩。辛亥,禮部尚書蘇軾言:“高麗使乞買歷代史及《策府元龜》等書,宜卻其請不許。”省臣許之,軾又疏陳五害,極論其不可。有旨:“書籍曾經買者聽。”壬子,詔刑部不得分禁系人數,瘐死數多者申尚書省。癸丑,詔郡王以下出就外學。
三月甲申,罷。辛卯,罷。庚子,詔御試舉人複試賦、詩、論三題。
夏四月丁未朔,夏人來謝罪,願以蘭州易塞門砦,不許。癸丑,詔。甲寅,令依先朝故事止兼。丁巳,詔南郊合祭天地,罷禮部集官詳議。
五月,置蘄州。,罷二廣鑄。己丑,。辛卯,、以論蘇軾、,罷為湖北、福建轉運判官。己亥,祁國公亻思為。
六月,罷。,中書後省上《元祐在京通用條貫》。
秋七月丙子朔,以觀文殿大學士為尚書右僕射兼。戊寅,令陝西沿邊、銅錢悉還近地。
八月丁未,久雨。禱山川。,以太皇太后疾,帝不視事。壬戌,遣使按視京東西、河南北、淮南水災。癸亥,減京師囚罪一等,徒以下釋之。丁卯,禱於、宮觀、祠廟。戊辰,赦天下。,詔陝西復鑄小銅錢。,禱於天地、宗廟、社稷。乙亥,禱於諸陵。
九月戊寅,崩。己卯,詔以太皇太后園陵為山陵。庚辰,遣使告哀於遼。甲申,命為山陵使。壬辰,詔山陵修奉從約,諸道毋妄有進助。
冬十月,群臣七上表請聽政。戊辰,徐王顥乞解官給喪,詔不允。庚午,復內侍劉瑗等六人。
十一月,始御垂拱殿。,以雪寒,振京城民飢。,賜勞修奉山陵兵士。
十二月乙巳,乞罷,不允。甲寅,仿《》修官制。丁巳,遼人遣使來。出錢粟十萬振流民。己巳,上太皇太后謚曰宣仁聖烈皇后。是歲,河入德清軍,決內。

元祐九年

(紹聖元年)
元年春正月癸酉朔,群臣詣西上閣門進名。丙申,夏人來貢。辛丑,遣中書舍人等行河。罷河東大銅錢。
二月丁未,以戶部尚書為中書侍郎兵部尚書為。己酉,葬宣仁聖烈皇后於永厚陵。己未,祔神主於太廟。癸亥,減兩京、河陽、鄭州囚罪一等,民緣山陵役者蠲其賦。甲子,詔依故事,罷避諱。
三月壬申朔,日有食之。乙亥,罷。庚辰,詔大學合格上捨生推省試,附科場春榜。,御集英殿策進士。,策武舉。戊子,以徐王顥為太師,徙封冀王。癸巳,詔振京東、河北流民,貸以谷麥種,諭使還業,蠲是年租稅。丁酉,賜奏名進士、及第出身九百七十五人。蘇轍罷。
夏四月乙巳朔,進獅子。丙午,以旱,詔。,詔中外決獄。庚戌,詔有司具醫藥治京師民疾。,蘇軾坐前掌制命語涉譏訕,落職知英州。癸丑,改元。白虹貫日。甲寅,以王安石配饗神宗廟庭。追復右正議大夫。戊午,復新城兩廂。庚申,減囚罪一等,杖以下釋之。壬戌,以學士章惇為兼門下侍郎。罷。丙寅,罷五路經、律、通禮科。丁卯,詔諸路復。戊辰,同修國史蔡卞請重修《神宗實錄》。
,復官。,罷十科舉士法。甲申,以為門下侍郎。,復義倉。,詔神宗隨龍人趙世長等遷秩、賜齎有差。戊子,詔在京諸司,所受傳宣中批,並候朝廷覆奏以行。,西南張蕃遣人入貢。丙申,命左僕射章惇提舉修《神宗國史》。,詔添差徐州。
五月壬寅,罷修官制局。,罷進士習試詩賦,令專二經,立宏詞科。己酉,修國史曾布請以王安石《日錄》載之《神宗實錄》。太白晝見。辛亥,罷。癸丑,詔中外學官,非、進士、上捨生入官者並罷。編類元祐群臣章疏及更改。甲寅,言先帝謂天地合祭非古,詔、詳議以聞。乙丑,
卒。丁卯,嗣濮王宗暉薨。
六月,等疏蘇軾詆斥先朝,詔謫惠州。,罷解鹽使。,封郡王宗晟為嗣濮王。,以翰林學士承旨同知樞密院事。甲申,除進士引用王安石《字說》之禁。
秋七月丁巳,以御史、周秩、諫官張商英言,奪司馬光、,;貶為,為,為,並分司南京;提舉舒州靈仙觀。戊午,詔:“大臣朋黨,司馬光以下各輕重,布告天下。余悉不問,議者亦勿復言。”
八月丙戌,召輔臣後苑。日有五色雲。壬辰,應制科趙天啟以累上書狂妄黜。
九月癸卯,遣御史按河北水災,振饑民。丙午,御集英殿,策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庚戌,罷。罷廣惠倉。癸丑,令監司歲察守臣課績優者以聞。甲寅,知廣州唐義問坐棄渠陽砦,責授舒州團練副使。庚申,太白晝見。丁卯,詔京東西、河北振恤流民。戊辰,流星出。
冬十月丙申,遣使入貢。丁酉,河北流斷絕。
十一月朔,復八路差官法。,以冬無雪,決繫囚。特追復觀文殿大學士。甲寅,開封男子斥乘輿,當斬,貸之。丁己,詔河北振飢,諸路恤流亡,官吏有善狀、才能顯著者以聞。
十二月,申嚴銅錢出外界法。庚辰,命諸路祈雪。,滑州浮橋火。,漳河決溢,浸洺、磁等州,令計置堙塞。甲午,、、黃庭堅坐史事責授,永、澧、黔州安置。是歲,京師疫,溢,太原地震,河北水,發京東粟振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