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仗,通常是指隊伍或者展示隊伍的前方所列舉的旗幟、標誌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儀仗
- 外文名:yí zhàng
- 屬性:幟、傘、扇、武器等
- 作用:迎接外國首腦時護衛所持的武器
- 時間:古代
- 出處:《晉書·五行志上》
基本資料,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歷史記載,
基本資料
詞目:儀仗
拼音:yí zhàng
基本解釋
[flags,weapons,etc.;carried by a guard of honour] 指護衛所持的旗幟、傘、扇、武器等。
古代用於儀衛的兵仗。指、官員出行時護衛所持的旗、傘、扇、兵器等。現指國家舉行大典或迎接外國首腦時護衛所持的武器,也指遊行隊伍前列所舉的旗幟、標誌等。
引證解釋
1. 指用於或賽會的武器、旗幟、傘、扇等。
《晉書·五行志上》:“ 在 武昌 ,儀仗生華如蓮華,五六日而。”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皇太子納妃》:“皇太子納妃,儀仗,宴樂。妃乘厭,車上設紫色團蓋……四馬駕之。”《三國演義》第八回:“﹝ 董卓 ﹞自此愈加驕橫,自號為‘’,出入僭天子儀仗。” 清 昭連 《嘯亭雜錄·馬彪》:“少無賴,嘗衝突 提督儀仗,提督命杖於轅門。” 魯迅 《朝花夕拾·五猖會》:“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賽會的行列經過時,一定已在下午,儀仗之類,也減而又減,所剩的極其寥寥。”
2. 指遊行隊伍前列所舉的旗幟、等。
歷史記載
據明張岱《》記載:
儀仗 始為儀仗,秦漢始為導護,五代始為宮中導從。制鉞,改為鍠(即斧)。晉武帝制乾槍,元帝加儀刀、、。制麾、制曲蓋。制華蓋。始警蹕。周制鳴鞭。制旗,天子出,大牙建於前。周制:樹旗表門。陶谷始備岳瀆、日星、、大神諸旗。堯始制車駕,周改鸞駕。晉文公制左右虞侯掖駕。漢武帝佽前。周公始制屬車懸豹尾。唐始加豹尾於。周公置記里鼓車。隋文帝制行漏車。兼車服始飾器為金根車,上施華蓋相風鳥,制前導,更定大駕、法駕。周制:步輦以人組挽。去其輪為輿,以人荷。漢制後宮羊車以人牽。宋制以竿牽。漢制。宋制棕櫚屋,即逍遙車。漢武帝制十二障扇。唐玄宗制上殿索扇,淨則無奏,以宦官升陛執扇。
戒不虞 《漢官儀》:屬車八十一乘,作三行。《尚書》:“御史乘之。”最後一乘懸豹尾於竿,豹尾過後,執金吾方罷屯解圍,所以戒不虞也。
所謂的“戒不虞”就是防止意外事件發生而給衛士(執金吾)做的,也應該算作儀仗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