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rénshì),一是指人世間的事;二是指管理工作,包含:人力資源規劃、招聘、培訓、績效、薪酬和員工關係六大模組;三是指人的意識的對象;四是指饋贈的禮物。
廣義的“人事”是指在的整個過程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
在古漢語中“人事”指的走親訪友所帶的禮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事
- 解釋一:人世間的事
- 解釋二: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
- 解釋三:人的意識的對象
- 解釋四:饋贈的禮物
- 解釋五:發生的事
名詞釋義,概念內涵,引證詳解,
名詞釋義
(1)指人世間的事

人事滄桑,
人事不可量。——《·》
(2)關於工作人員的錄用、培養、調配、獎懲等工作(也就是所謂的人力資源管理師所從事的工作)
人力資源規劃、招聘與配置、培訓與開發、績效管理、福利管理、勞動關係管理。
(3)人的意識的對象
不省人事
(4)饋贈的禮物
見面禮,禮物
概念內涵
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人事”是指在的整個過程中,人與人、人與事,人與組織之間的相互關係。
狹義的“人事”是指用人以治事,力求人與事的協調。
引證詳解
- 人情事理
《史記·秦始皇本紀》:“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
唐 韓愈 《題李生壁》:“始相見,吾與之皆未冠,未通人事。”
《》第二五回:“只是小的兒子不知人事,不知王老爹可肯要他做女婿?” - 指人世間事
《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十三·焦仲卿妻》:“自君別我後,人事不可量。”
《南史·鄭鮮之傳》:“今如滕羨情事者,或終身隱處,不關人事。” 明
《金蓮記·同夢》:“人事無涯生有涯,逝將歸釣槎。”
《東周列國志》第二回:“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諸君但言天道而廢人事,置三公六卿於何地乎?’言罷各散。”
《原強》:“周孔所教,禮義所治,諸君聊用自娛則可耳,何關人事也耶!” - 泛指人的意識的對象
如:他昏迷過去了,人事不知。 - 人為的動亂
《國語·越語下》:“人事不起,弗為之始。” 註:“人事,謂怨叛、逆亂之萌也。”
《漢書·吳王劉濞傳》:“諸侯皆有背叛之意,人事極矣。” - 指仕途
晉 陶潛 《》序:“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註:“人事,指仕途。”
《南史·傳》:“頃之去官,以父母老家貧,與弟熹俱棄人事,躬耕。” - 說情請託;交際應酬
晉 《後漢紀·殤帝紀》:“儒生寡少,其在京師不務經學,競於人事,爭於貨賄。”
晉 陶潛 《》詩之二:“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南史·恩幸傳·戴法興》:“而法興、 明寳人事,多納貨賄,凡所,言無不行。”
《資治通鑑·晉武帝泰始十年》:“子喬等三人,並學業,絕人事,侍疾家庭,足不出邑里。” - 指贈送的禮品
唐 《讓絹狀》:“恩賜與臣人事絹五百匹。”
宋 許觀 《東齋記事·人事物》:“今人以物相遺,謂之人事。”
元 《》第四折:“有甚么人事送些與老爺,就放了你去。”
清 《儒林外史》第四二回:“還有幾色菲人事,你權且收下。”
近現代 《明代民族英雄》:“﹝于謙﹞每次入朝,不但不送禮、納賄,連普通的人事也不送,空手去,空手回。” - 指人與人的相互關係
如:時間一長,矛盾就多了。人事糾紛,說不清楚。參見“人事關係”。
人事:人力資源管理髮展的第一階段(有時也作為廣義的“人力資源管理”的代稱),限於純——工資和薪水的計算、人員檔案管理。人力只是作為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是通過企業流程所要實現的實際目的的要素而已。 - 中醫學術語。指人體之氣的變化規律。
⑴《素問·著至教論》云:“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⑵《素問·氣交變大論》云:“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通於人氣之變化者,人事也。”
張介賓《類經·二十四卷·運氣類十》註:“通於人氣之變化者為人事,如表里血氣、安危病治之類是也。”
張志聰《素問集注》云:“人居天地氣交之中,隨四時陰陽之變化者,人事也。” - 《西遊記》中出現。
《西遊記》中,師徒四人歷經艱險到達靈山,命迦葉二人傳經與師徒四人,但是迦葉卻向四人索要人事,即為見面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