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郎將
- 性質:名
- 起源:漢代
- 有關記載:《》
起源,漢代,西漢,東漢,
起源
之名蓋起於晚周昌盛以後,核其所指,或泛稱眾職,義同百官;或即指五種而言;亦有單指一職而言者。如《下》,對昭王曰:“天地類物之官,是謂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亂也。”《》:“諸物盡訖,五官出。”解訓:“古言五官者,總舉眾職以配五行,無所不包,事起、,若百官也。”是泛指眾職之謂也。
《韓非子·十過》,避智伯之鋒,徙居晉陽。“君至,而行其城郭及五官之藏,城郭不治,倉無積粟,府錢,庫無甲兵,邑無守具。襄子懼。”《》,陰陽家有《五曹官制》五篇。班氏本註:“漢制,似所條。”補註引疏證:“云:一為田曹,地利為先;既有田疇,必資人力,故次兵曹;人眾比用飲食,故次;眾既會集,必務儲蓄,次倉曹;倉廩貨幣相交質,次金曹。”
又《》:“夫謹,動靜時,吏卒辨,兵甲治,正行伍,連什伯,明,此尉之官也;前後知險易,發斥不忘遺,此候之官也;亟,治,均,處軍輯,井灶通,此司空之官也。收藏於後,遷舍不離,輿,無遺輜,此輿之官也。五官之於將也,猶身之有手足也。”凡此諸說雖有不同,然其指五種而言則一也。又《齊策》,曰:“五官之計不可不聽也。”高誘註:“五官,齊之計簿書也。”漢世中央政府有五官中郎將;內爵十四等,其第十二曰五官,視。是皆一職專稱也。
漢代
西漢
西漢沿秦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分統郎官,號為三署,所統郎官為。東漢規定,郎官五十歲以上者屬五官中郎將,余分屬左右。掌宿衛殿門、出充車騎,東漢初又參與征戰,又協助光祿勛典領郎官選舉,有大臣喪事,則奉命持節策贈印綬或。三中郎將本侍衛之長,漢末已無三署郎,而曹丕於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將,則是以此名義為丞相之副,後遂不置。
東漢
後漢書記載:五官中郎將一人,。主五官郎。五官,比。五官侍郎,比。五官郎中,比。凡郎官皆主更直,諸殿門,出充車騎。左中郎將,比二千石。主左署郎。,比二千石。主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