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詞語解釋,漢代的中朝,發展,出現緣由,-九游会j9

漢武帝時,為加強皇權,選用一些親信侍從如尚書、等組成宮中的決策班子,稱為“中朝”或“”。相對與“”而言,“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為外朝也”。中、外是相對皇帝居住的宮禁而言,中朝(內朝)官員享有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可以隨侍皇帝左右且能在宮中辦公,員則無此特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朝
  • 漢語拼音:zhōng cháo
  • 別名
  • 相對
詞語解釋,漢代的中朝,發展,出現緣由,

詞語解釋

(1)君王之時。《·列傳》:“昭王臨朝嘆息, 進曰:‘臣聞,。今大王中朝而憂,臣敢請其罪。’”
(2) 西漢自漢武帝以後有中朝、之分,中朝又稱。《·傳》:“群臣莫知其故。於是中朝將軍 ,右將軍……俱上書。” 注引曰:“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為外朝也。”
(3)朝廷;朝中。《·魏志·傳》:“中朝苟乏人,兼才者勢不獨多。” 唐·韓愈《》詩:“中朝大官老於事,感激徒。”清·《》第六回:“上策取南交 ,自立為王,向中朝請封號。”
(4)指朝臣。 清· 《送雲麓觀察督糧粵東》詩:“ 唐宋中朝厭過嶺,今代喜馳騁。”
(5)偏安的東晉、南宋分別稱建都中原時的西晉、北宋為“中朝”。南北朝時,亦稱為“中朝”。《晉書·傳》:“時私撰《晉書》,而生長東南,不知中朝事,數訪於隱。” 北魏·《·》:“(寺)亦在延年裡,即是晉中朝時處。”宋·陸游 《》:“中朝文有漢唐風,南渡詩人尚數公。”宋·《》卷四引挽張叔夜詩:“疇昔中朝士,簪紳仰令名。”《·傳》:“ 梁故公琳,洛濱余胄,沂川舊族。立功,効績中朝。”
(6)指。《舊唐書·文苑傳中·》:“(邕)尤長。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金帛,往求其文。”《新五代史·南漢世家·》:“是時,天下已亂,中朝士人以嶺外最遠,可以避地,多游焉。”
(7),清朝時亦指中國 。宋· 《送祖擇之學士北使》詩:“中朝厚,四海望閶闔。”宋·《》卷一:“契丹主曰:‘中朝者真驍將也。如進輩有幾?’虜所以固矜者,意謂進本虜族,中國無之。”清· 《變法自強下》:“我中朝素嚴,閉關自守,不勤遠略。”

漢代的中朝

發展

隨著皇權的不斷加強,中樞權力體系的組成也不斷方式變化。西漢前期,丞相全部由功臣宿將出任,他們功勳卓著,位高權重,在朝廷政事的處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漢武帝親政後欲大權獨攬,遂採取措施大力削弱丞相權力,逐漸將其排除出中樞決策的核心。漢武帝著手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幹的文人、近臣,授予他們、一類的頭銜,給他們較大的出入宮禁的自由,並放手讓他們參與處理朝政,從而培植出一批立足於宮中、與以丞相為首的原有朝臣分庭抗禮的官員。
漢武帝臨終前,召大將軍、、上官桀桑弘羊四人,受遺詔輔。而丞相竟不得受遺詔。這件事無疑關係重大,它不僅表明已把丞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時也表明之分已經形成。漢武帝時期是中朝的孕育形成階段,時霍光以、大將軍輔政才正式宣告了中朝的誕生,到東漢時以尚書台為首的中朝權力空前膨脹,最終形成了外戚、宦官專權的局面。

出現緣由

漢武帝為什麼要把職掌朝政的實權,由的丞相轉移給的尚書呢?
主要因為:
1、地位很低,可以減少對他們盜權竊柄的顧慮;
2、內朝官多是皇帝寵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貫徹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牽制;
3、內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隨意更換,這樣既能保持外朝相府傳統地位的穩定性,又可以加強皇權對的制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
网站地图